高脂血癥,通常指血清中總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成人高脂血癥中醫食養總則為“實則瀉之,虛則補之”。還要因人制宜,根據高脂血癥人群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職業等不同特點,辨別不同證型,辨證施膳。同時還要因時制宜,分季調理;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綜合考慮膳食搭配的原則,給予個性化食養方案,以達到精準施膳的目的。筆者執筆起草了成人高脂血癥食養指南的六大證型18天食譜,還詳細介紹了每種證型的經驗食養茶飲、食養方。本指南食譜參考“辨證施膳”原則,將高脂血癥分為常見的6種中醫證型,給出了對應的食譜示例(以生重計)。食譜制作堅持食物多樣、能量適宜、控制脂肪、主食定量、蔬果豐富、肉類適當的原則。食譜適合輕體力活動的成人高脂血癥人群,一天食譜的能量在1700-1900kcal范圍,可結合自身活動量及其他因素合理調整能量。使用者可基于不同證型選擇相應的食藥物質和食養方,并參照本指南提出的食養原則和建議,結合食物互換法,根據自身情況對食譜進行合理搭配。
1.成人高脂血癥食養原則和建議
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調控脂肪,少油烹飪;食物多樣,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攝入充足;少鹽控糖,戒煙限酒;因人制宜,辨證施膳;因時制宜,分季調理;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會看慧選,科學食養,適量食用食藥物質。
2.從食物類別的角度進行18天食譜分析
食物多樣,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攝入充足。在控制總能量及脂肪的基礎上,選擇食物多樣的平衡膳食模式,食物每天應不少于12種,每周不少于25種。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應占總能量的50%-60%,以成年人每日能量攝入1800-2000kcal為例,相當于全天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在225-300g之間。在主食中應適當控制精白米面攝入,適量多吃含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如全谷物、雜豆類、蔬菜等。膳食纖維在腸道與膽酸結合,可減少脂類的吸收,從而降低血膽固醇水平。同時,高膳食纖維可降低血胰島素水平,提高人體胰島素敏感性,有利于脂代謝的調節。推薦每日膳食中包含25-40g膳食纖維(其中7-13g水溶性膳食纖維)。多食新鮮蔬菜,推薦每日攝入500g,深色蔬菜應當占一半以上。新鮮水果每日推薦攝入200-350g。蛋白質攝入應充足。動物蛋白攝入可適當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魚蝦類、去皮禽肉、瘦肉等;奶類可選擇脫脂或低脂牛奶等。應提高大豆蛋白等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入,每天攝入含25g大豆蛋白的食品,可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脂血癥人群膳食除了控制脂肪攝入量,還要控制鹽和糖的攝入量。培養清淡口味,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5g。同時,少吃醬油、雞精、味精、咸菜、咸肉、醬菜等高鹽食品。限制單糖和雙糖的攝入,少吃甜食,添加糖攝入不應超過總能量的10%,肥胖和高甘油三酯血癥者添加糖攝入應更低。高脂血癥人群食物制作應選擇少油烹飪方式,減少食品過度加工,少用油炸、油煎等多油烹飪方法,多選擇蒸、煮等方式。表1為不同證型高脂血癥使用的食物品種。
3.18食譜進行食藥物質、藥膳、茶飲方歸類分析
高脂血癥病因多是過食油膩甘甜、醇酒厚味,導致痰濁內生,臟腑功能失調,氣不化津,痰濁阻滯,或氣機不暢,脈絡瘀阻,常常有虛有實,虛實相兼。食藥物質是指傳統作為食品,且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物質,一些食藥物質能調節血脂水平,高脂血癥人群適量食用,可以起到輔助降低血脂的作用,不同證型高脂血癥人群推薦相對應的食藥物質及新食品原料。中醫食養總則為“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即虛者用具有補虛作用的食藥物質與食養方,實者選用具有祛邪作用的食藥物質與食養方。表2為不同證型高脂血癥使用的食藥物質、藥膳、茶飲方。
小結
在進行高脂血癥膳食調理時,要因人制宜,辨證施膳,根據高脂血癥人群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職業等不同特點,辨別不同證型,綜合考慮膳食搭配的原則,給予個性化食養方案,以達到精準施膳的目的;因時制宜,分季調理,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四時節律影響下,人體血脂水平亦會存在一定差異,針對不同季節的特點,食養有不同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受不同地區氣候、環境影響,居民膳食習慣、生理特征存在差異,根據地域調整膳食,對人體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制定食譜時,使用者可參考食物交換表和食譜示例,相互交換、合理搭配。《成人高脂血癥食養指南》主要面向成人高脂血癥人群以及基層衛生工作者(包括營養指導人員),為高脂血癥輔助預防與改善提供食養指導。有其他合并癥的高脂血癥人群,可參考(但不拘泥于)本指南制定食養方案,同時使用者應在醫師或營養指導人員等專業人員的指導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設計個性化食養方案。
基金項目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科普項目:國家衛健委《成人高脂血癥食養指南科普》(2022KP05);廣東省中醫藥局項目:基于廣東中醫藥膳食療特色優勢,開展“成人高脂血癥粵式食養指引”研究(項目編號20241219);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創新強校工程”“雙高計劃”科研定向資助項目《藥食同源降血脂的藥膳湯包及預制菜的開發研究及應用》。
第一作者
范文昌(1984-),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醫藥膳與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