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維忠 理科博士,哈佛博士后,新藥研發專家,現居紐約長島。作品發表于《當代》《上海文學》《散文》《香港文學》等報刊,出版散文集《此水本來連彼岸》、隨筆集《美國故事》等,獲第十二屆《上海文學》獎·散文獎。
一
十月的春風吹拂過雨后的悉尼港,海面一片澄明。我和瑞利·李坐在悉尼港北岸的國家公園里唯一的一家餐館里吃午餐。在這個俯瞰藍色海港,欣賞絕佳風景的地方,他給我講家世,講尺八生涯。
瑞利的祖父李好善,是中國最早期的赴美留學生,取得教育方面的博士學位,回國后任滬江大學文學院院長。他的父親名李學道,1942年到美國留學,在明尼蘇達大學取得微生物專業的博士學位。李學道娶了個愿意隨他回中國的白人妻子,但由于時局變化,他們留在美國,瑞利于1951年在德州誕生。父親給瑞利起了個中文名,叫做李懷廉。李好善、李學道、李懷廉,這些名字中含有好、學、懷,是河南陳留石崗村李家的輩份名稱。這個家族在尺八發軔的唐朝從陜西遷來,以廣、兆、好、學、懷、三、省七個輩份名稱輪流使用,記錄一千多年來的繁衍。
瑞利一家人隨父親工作變動幾經搬遷,到瑞利讀高中時,住在夏威夷檀香山。身為中國人的后代,瑞利想學中文。正好他所在的高中被選作快速學外語的實驗點,學生可以報名參加外語強化班。瑞利選了中文,可惜選中文的學生不夠多,無法開班,他只好改選日文。他以為日文與中文相近。經過兩年的強化訓練,瑞利的日語水平已經夠他在日本生活和學習。
在夏威夷大學讀大二時,瑞利告訴英語文學教授,他要旅行,記日記,最終有可能寫成一本書。教授批準了他的課題。于是,1971年初,他出發了,走了美國大陸、歐洲、蘇聯、亞洲等好多地方。鑒于當時的國際局勢,中國大陸不在行程內。他最后落腳在日本大阪,準備在那教英語三個月。
在大阪,瑞利決定買支尺八。
這個念頭的緣由跟他父親有關。高中時,父親的朋友從中國帶來一支洞簫,父親給了他,并教他吹奏一首曲子。他記得曲子是關于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將軍,現在記不起來名字了。我猜這個將軍是岳飛,曲子是《滿江紅》,他說應該是。他從那時候起開始喜歡竹簫,為今后吹奏另一種竹簫——尺八,埋下伏筆。
也是在高中時,哥哥給了他一張唱片,其中有一首尺八大家山本邦山吹奏的尺八曲,他喜歡得不得了。那首兩分鐘半的曲子有種魔力,讓他欲罷不能。一曲聽完后,他把唱機的長針提起來,重新播放,一次又一次,最后唱片上那首曲子所在的地方被磨光了。
由于這些原因,他想要買一支尺八。
百貨商店架上擺著大約三十支尺八,都是專業制管師制作的,質量很好。瑞利向一位上了年紀的店員問尺八的價錢,得知在一萬到五萬日元之間。那時日本經濟還沒有起飛,美元對日元的匯率是一比三百六十,瑞利拿著教英語掙的錢,買得起最貴的尺八。
“不同價格的尺八有什么不同?”瑞利隨意問了問,并不在乎答案,答案無非是比較貴的東西質量比較好。
“你真想知道嗎?”
“是啊,我想知道。”
“那好,你得去找個老師學吹奏,自己去發現,不要相信我的話。”
店員的回答雖出乎意料,瑞利卻頓時覺得主意不錯。買一支不會吹的尺八帶回美國算什么呢?店員為他聯系了他住所附近最好的尺八老師星田一山(二世)。他先是跟星田一山學習了六個月都山流的現代風格尺八,后來轉向酒井竹保(二世)學習明暗系的古典風格尺八。三個月的簽證續了三個月,然后換六個月的簽證,身份從旅游者變成文化學習者。他在日本一待就是七年,人生的道路更是伴隨尺八走到如今。
“當你決定中斷大學學業,你父母怎么說?”我作為中國人,不覺得大多數中國人能輕松過這一關。
“父親非常失望。父親是家里第二代留美博士,祖父是第一代留美博士,曾祖父是能面見皇帝的官員,教育程度不亞于博士。父親自然希望我讀完大學。不過,他寬慰自己說,至少尺八來自中國。”
二
大約在1973年,一個太鼓樂隊請瑞利的老師酒井竹保去教尺八,給瑞利的人生帶來新的契機。
太鼓樂隊的創始人是田耕,本名田尻耕三,早年在早稻田大學學中文,后因參加學生運動被開除。田耕踏上孤懸日本海的佐渡島,看中了這個由于不利的地理條件而人口下降的地方,決定在此創立太鼓樂隊,名叫鬼太鼓座,并招攬了一幫年輕人上島。年輕人剛開始時過于散漫,田耕便制定了一套嚴格的作息制度,不許看電視,不許抽煙喝酒,每天早上跑步一二十公里,然后是擊鼓,跳舞,做各種樂隊訓練。每天從起床到上床,安排得滿滿的,隊員沒什么自由支配的時間。高強度的訓練,使得隊員能跑馬拉松。樂隊采取公社式的集體生活,食宿等生活用品由集體提供,沒有任何金錢報酬。
酒井竹保一趟來教三四天,每天只教一兩小時,其余的時間沒事做,覺得很無聊,便帶了瑞利去作伴。田耕看上了瑞利。依田耕的想法,這個外國人往臺上一站,肯定吸引不少人眼球。幾個月后,瑞利加入樂隊。
在佐渡島上,瑞利自己練習尺八。下雪天就在雪地里練。尺八界有傳說,尺八吹奏者在雪地里練,可以加強心志,他要體驗體驗。當然,樂隊在佐渡島上的住所是一所廢棄的學校,室內沒有暖氣,冬天很冷,在室外只是稍冷一些而已。
有一次,暴風雪降臨,氣溫下降到零下十攝氏度,寒風呼號,寒氣徹骨,瑞利拿著尺八站在風雪中吹。據說在這樣的寒冷中,可以從尺八中吹出冰錐來。他找來一雙舊手套,切去手指部分,露出指頭來按尺八的孔。他不知道吹了多久,估計時間很短,來自日本海的寒風,帶著西伯利亞的蕭殺之氣,呼嘯而過,手指很快麻木,失去知覺。總之,他無法吹一首完整的曲子,也幾乎吹不出聲音來,或者是吹出來的聲音立即被寒風挾走。但是他看到他想要的結果,尺八的下端長出了五六厘米長的冰錐——那是他體內濕氣,通過尺八的內徑,吹到出口而結成的。
我問瑞利,在雪地里吹尺八真能提高吹奏水平嗎?他說大概不能。在佐渡島時,尺八訓練倒是受到了影響。他為了演練,每次吹奏同樣的曲子,跟竹保先生學習的機會也減少了。他一個月去大阪跟竹保先生學一次,每次住幾天,專門學習練習尺八,只是不能像以前那樣每周上課了。至于在雪地里吹尺八,跟吹奏水平無關,跟自信有關。其實,跟太鼓樂隊訓練,何嘗不是一種類似的體驗呢?
在太鼓樂隊,他獲得了舞臺經驗,那是老師教不來的,自己怎么苦練也換不來的。太鼓樂隊越來越成功,舞臺也越來越大,觀眾越來越多。每次觀眾有多少呢?少者數百,多則數千,有一次在體育館演出,觀眾一萬人。面對這樣大的場面,他有信心能帶動觀眾,使觀眾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自己成為觀眾的一部分,他和觀眾成為一體。作為一個職業音樂人,還有比這種經驗更重要的嗎?他們不但在日本演出,還闖到歐美等地演出。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唐格塢,他們與著名指揮小澤征爾指揮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同臺演出,觀眾數千。
瑞利后來離開了太鼓樂隊,但是這段經歷是難忘的人生歷練。后來他定居澳大利亞,在那里參與創建了一個太鼓樂隊,這個樂隊到世界各地參加許多演出,至今仍然活躍。而瑞利在佐渡島鬼太鼓座的經歷,也成為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
瑞利離開太鼓樂隊后,在美國輾轉了幾個地方,最后于1978年和妻子帕翠西亞在夏威夷檀香山安家,第二年生下雙胞胎女兒。夏威夷四面環海,四季如春,是他們兩人都喜歡的地方。那時他父母已經因父親的工作變動搬到弗吉尼亞了。
瑞利在日本時從竹保流的宗家酒井竹保那里取得了師范憑證,可以教授尺八。他便在夏威夷教尺八,并建立一個竹保流支部。為此,竹保流在1980年授予他大師范。師范是對吹奏水平的認可,大師范則是對貢獻的認可,不需要考試,也不能申請,竹保流覺得他夠格了,就給他發憑證。
瑞利已經是一個流派的大師范了,但是他還有一樁心事沒了結,他喜歡橫山勝也的風格,想拜他為師。橫山勝也是尺八大家,致力于尺八在世界上的推廣,論國際名聲,他居尺八界首位。在跟竹保先生學習時,瑞利就買了一張橫山勝也的唱片,其中有一首《產安》,他聽了無數次。酒井竹保因健康問題退休后,瑞利開始師從橫山勝也。
瑞利在橫山勝也那里學到了很多別的老師那里學不到的曲子。橫山勝也在音準、音色、強弱等方面都讓他學到新東西,還有很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細微技術。
瑞利覺得橫山先生不但教他怎么吹尺八,而且最重要的是教他怎么生活。其中關于終生目標的話,讓瑞利記憶尤深。橫山勝也說,只有無法到達的目標才值得成為終生目標。
為什么要選擇無法到達的目標?因為你如果不選擇一個無法到達的終生目標,一旦到達了,你該怎么辦?你的人生就失去了目標。失去了目標的奧運會金牌得主精神垮掉,酗酒度日,這是前車之鑒。有了無法到達的終生目標,你會一直在努力。因為你一直在努力,使得你的目標值得成為終生目標。換句話說,一直努力,而不是到達目標,才是最重要的。目標的作用不是讓你到達,而是讓你專注一個方向,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做,結果一事無成。
那時,瑞利的終生目標是吹出像橫山勝也那樣的聲音。橫山勝也十二歲時,因為換燈泡從梯子上摔下來,嘴唇受傷,裂開得很厲害,留下一道傷痕。他父親橫山蘭畝一度認為他今后再也不能吹尺八了。后來,橫山勝也成了名家,吹出別人無法模仿的特色。尺八界有種傳說,如果你要吹得跟橫山勝也一樣,嘴唇上得有那樣的傷痕。瑞利很希望吹得跟橫山勝也一樣,但是他知道自己永遠無法做到,即使嘴唇有裂痕也不行。他知道永遠無法做到,所以選作終生目標。
我第一次聽說這樣定義目標,覺得有必要和瑞利進一步探討。
“無法到達的終生目標需要某些條件吧。比如說,你不能走到墻前說,我的終生目標是穿過這堵墻,因為這是一條死路。人需要一條活路,可行的路,可以往前走。對嗎?”我問瑞利。
“對。目標是不能到達,但有路可走。一方面,你知道你無法到達,另一方面,你可以一直努力。”
“無法到達,是不是會讓你失望?”
“不會。因為我知道我無法到達,所以沒有期望,只有志向。如果你期望某種東西而沒有得到,你會失望;沒有期望,便沒有失望。志向只是指向,沒有到達目標不要緊。志向成為游戲,我在向著目標前進的路上玩很快樂。我已經知道我無法到達目標,所以沒有到達便沒有關系了。不過,這又是類似于關乎生死的大事,并非毫不重要。它鼓勵我每天早上起來做事,是人生的動力。還有什么比它更重要嗎?只是,我不用為失敗而失望,失敗只是通往目標的一步,是個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機會。”
“你選的終生目標除了吹得跟橫山先生一樣,還有其他目標嗎?”
“那是一個終生目標,我還有另外一個,是成為全世界最棒的尺八吹奏者。這是無法到達的目標,因為它是主觀性的。最快的游泳運動員可以測量,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可以記錄,但是最棒的尺八吹奏者無法讓所有的人認同。”
“你怎么努力成為最棒的?”
“我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我得行動,從各方面行動。橫山先生沒有教我,是田耕教我的。田耕說,你睡覺,不是因為困了,而是為了明天有精力做事;你吃飯,不是因為餓了,而是因為你需要食物來完成你要做的事情。我吃,我睡,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提升吹奏水平。”
四
坐在餐桌對面的瑞利看起來很符合長跑運動員的體格,非常精干,充滿活力,雖然年紀已是七十出頭了。他平常只吃素食,今天破例,點了一份加了雞蛋的面食;他建議我點一種當地特產魚,非常鮮美。他就住附近的曼里小鎮,沒有外出表演時,每天沿著公園的小路跑五公里。畢竟他是跑馬拉松的人。
這里是成就他尺八生涯的地方。
他在日本決定中斷學業時寫信告訴夏威夷大學的教授,要把一生獻給尺八,不回去了。他說,這是我寫的日記,不完整,沒有完成課題,很對不起。你如果不讓我及格,我理解,但這是我要的人生。后來他發現,教授給了他全A。算起來,他在夏威夷大學還有兩年的學分有用。他回到夏威夷后繼續學業,在夏威夷大學取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他的尺八老師,一心想要在世界上推廣尺八的橫山勝也認為,西方人對尺八很陌生,不容易接受,如果由擁有高學歷的學者來推廣,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所以建議瑞利取得更高的學位。夏威夷大學沒有合適的博士項目,瑞利便在1986年攜帶妻兒到澳大利亞,在悉尼大學讀博,并到日本實地研究,寫了一篇關于尺八本曲傳承的論文,于1992年取得博士學位。
澳大利亞雖是他寫尺八論文的地方,卻沒有任何尺八傳統,是有待開發的尺八處女地。
攻讀博士期間,瑞利在悉尼大學舉行了一場小型的尺八演奏,觀眾一百人左右。觀眾中有個《悉尼先驅晨報》的音樂評論家,寫了篇評論,刊登在報上。該報是澳大利亞的主要報紙,歷史最悠久。瑞利的名字隨著報紙進入了千家萬戶。此外,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在電臺播放他錄制的尺八曲。該公司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廣播公司,聽眾遍及全國。特別在鄉村,沒有其他媒體,人們只聽這家電臺。瑞利的尺八音樂傳進了千家萬戶。
瑞利取得博士學位后就在澳大利亞定居下來。1996年,瑞利在妻子帕翠西亞的協助下創建了澳大利亞尺八協會。如今,該協會有一百多個會員。2008年,瑞利主辦了第五屆世界尺八節。世界尺八節是尺八界盛事,由橫山勝也首創,第一屆于1994年在日本舉行,第二屆于1998年在美國博爾德市舉行,第三屆于2002年在京都舉行,第四屆于2004年在紐約舉行。瑞利為了這個活動籌備了一年,最后一個月更是夜以繼日工作,終于在幾位尺八界朋友的協助下成功舉辦。
2000年元旦,瑞利作為尺八吹奏人,和一位迪吉里杜管(澳大利亞土著樂器)演奏人,兩位打擊樂手,一位兒童歌唱者,一位薩克斯管吹奏人,一共六個音樂人代表澳大利亞,在悉尼歌劇院帆形建筑的屋頂,為迎接千禧年到來而演奏。這是世界性活動的一部分,他們的演奏通過電視向全世界播放,估計有十億人觀看。誰能想到,尺八成了代表澳大利亞的音樂。
瑞利成了世界尺八界的知名人物,這一切將隨著一場車禍而改變。
2010年,瑞利五十九歲,正處于尺八職業的巔峰。他走在澳大利亞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的街上,一輛車被另一輛車撞得偏離正道,向他飛來,導致左肩骨撞斷,左臂折斷,左腿嚴重燒傷。他在醫院里住了兩個月,經歷了六七場手術,三個月后又有一場手術,先是皮膚移植處理燒傷,然后處理骨折。燒傷和皮膚移植尤其痛苦難忍。逐漸康復后,瑞利開始跑步鍛煉身體,但沒有拿起尺八。經歷了生死劫難,他對生命特別珍惜,其他的就看淡了。他曾經把終生追求寄托在尺八上,尺八也曾經給他帶來人生成就。所謂人生成就,所謂終生追求,需要生命作為載體,在脆弱的生命受到威脅時,都虛幻了。
他只想活著。
車禍發生三四個月后,日本尺八制管師三浦太郎來訪。瑞利原不愿見任何客人,但是三浦太郎從日本遠道而來,不好拒絕。三浦太郎拿著一支用百年老竹制成的尺八,請瑞利試吹。瑞利接過來,手感很好,心生喜歡,便吹起來。一剎那,他回到了熟悉的尺八世界。
以前,尺八很重要,家庭也很重要,瑞利常常為了不能給兩者足夠的時間而煩惱。他認為自己為家庭花了很多時間,家人認為他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尺八上。如今,他說家庭更為重要。妻子帕翠西亞不這樣認為。她說,人可以從職業退休,但不能從愛好退休,尺八是瑞利不能退休的愛好。
我問瑞利,尺八和家庭的關系是沖突還是和諧?他說,作為音樂人,音樂總是與家庭發生沖突,除非是那些患了自閉癥的音樂家才不需要家庭。在解決沖突,尋找和諧的過程中,他找到一條途徑,人變得更加堅強,音樂也變得更加完美。沖突使得音樂更富有表現力,和諧使得音樂更加動聽。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