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物理學科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培養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生活化應用成為物理教師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對此,我進行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教具激發學習興趣
以《顯微鏡和望遠鏡》這節課為例,我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放大鏡、眼鏡、相機等,引導學生思考它們與顯微鏡、望遠鏡的聯系。接著讓學生利用這些物品,體驗不同鏡片組合產生的效果,使抽象的光學原理變得形象。
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使學習過程變得更有趣。
二、開展實驗培養動手能力
教授杠桿原理時,我讓學生用筷子、尺子等材料設計并制作杠桿,感受杠桿省力的奧秘;教授光的反射時,我讓學生用平面鏡、手電筒等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教授浮力時,我將不同物體放入水中,讓學生觀察物體受到的浮力變化,并嘗試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這些生活化的實驗,學生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體會到了學以致用的樂趣。
三、引入問題加深理解應用
引入生活熱點問題能有效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提升應用能力。以《串聯和并聯》這節課為例,我將其中的概念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從家庭用電安全這一熱點話題入手,引導學生思考家用電器為何大多采用并聯方式連接。接著,引入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的話題,探討電動汽車電池組的連接方式,讓學生理解電動汽車的電池包通常采用串并聯混合方式連接的原因。
我還結合智能家居的發展趨勢,讓學生積極討論如何設計家庭照明系統。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如為什么大型太陽能發電站和風力發電場的發電單元通常采用并聯方式連接、在設計大型電網時如何平衡串聯和并聯的使用等。
通過生活化的例子,學生掌握了串聯和并聯的基本概念,還能體會到這些知識在現代技術發展中的重要應用。
四、融合跨學科思想布置拓展作業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拓展作業。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這節課內容為融合跨學科思想和布置生活化拓展作業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例如,我讓學生記錄一周的家庭噪聲日記,并繪制噪聲地圖——這不僅要運用物理學的測量原理,還涉及數據收集和可視化的數學技能;引導學生探討噪聲對人體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將生物學和心理學知識融入其中;指導學生設計研究不同類型的音樂對植物生長或小動物行為的影響等實驗——既涉及物理學中的聲波知識,又包含生物學的內容;等等。
物理生活化教學突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讓學生意識到物理無處不在。教學實踐證明,將物理知識融入生活,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習的魅力和價值,從而培養出具有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欄目編輯" 秦銀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