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征路上唯一的警備司令部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第一軍團二師六團占領遵義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即決定成立遵義警備司令部,由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兼任司令員,軍委縱隊(由突圍轉移初期的軍委第一野戰縱隊、第二野戰縱隊合編)政治局委員陳云兼任政治委員。
遵義警備司令部駐遵義老城楊柳街黔軍副師長周吉善的私宅。紅軍遵義警備司令部的成立,對確保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對以遵義為中心的蘇區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紅軍遵義警備司令部舊址位于遵義市老城楊柳街中段,與遵義會議會址內的陳列館隔街相對。
長征途中第一次受到百姓的歡迎
因國民黨的污蔑造謠反動宣傳,使得紅軍每到一地,老百姓幾乎都早已逃走或藏匿起來,然而在遵義,紅軍卻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這與紅軍嚴明的紀律分不開。紅一軍團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在布置作戰任務時就下達了進入城市的相關規定,要求應有整齊的軍容、嚴禁在城內或城郊亂解大小便等。紅軍總政治部發布《關于進入遵義的口號及八項注意的通令》“私人不準向群眾借東西,無事不要進群眾家里去”等等。
紅軍進入城區后,嚴格遵守紀律,對老百姓秋毫無犯,這與王家烈的潰兵搶劫民財形成巨大的反差,所以紅軍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尊重和歡迎。
1935年1月9日黎明,紅軍先頭部隊進入遵義城,地下黨員周司和帶領“紅軍之友協會”部分會員前往聯系。他們拜見了政治局保衛局局長鄧發,周司和詳細匯報了遵義的情況,決定組織群眾歡迎毛澤東、朱德和中央大部隊進城,并將“紅軍之友協會”改名為“紅軍之友社”。
當天中午,歡迎的人群從四面八方涌向南門關豐樂橋的接官亭一帶,擺設香案,準備著鞭炮和鑼鼓等,肅立迎候中央紅軍。歡迎的人群中了除“紅軍之友社”成員外,還有印刷工人代表季松柏、泥木工人代表鄧云山、小販張興發、老中醫張鑫華、張樹堂、丁字口“協記”綢緞鋪老板劉伯莊兄弟、太平洋藥房老板諶明道等工商界、社會知名人士。紅軍在群眾簇擁下緩緩入城,經丁字口過萬壽橋,入老城小十字到府衙門前。由于人多場地小,不少群眾為了能親眼看見毛澤東、朱德等人的風采,還爬上附近的墻上觀看。
毛澤東站在一張大桌子上第一個講話,他首先感謝遵義人民的熱情歡迎,接著講了紅軍的宗旨,表示一定要解除黔北人民的痛苦,號召人們團結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政權,接著朱總司令講了話。歡迎的人群遲遲不愿離去,毛澤東告訴大家,以后還會有機會見面,人們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長征途中首個縣級政權——遵義縣革命委員會
中央紅軍在總政治部的指導下,于1935年1月12日在遵義老城協臺壩三中操場召開群眾大會,即萬人大會。大會通過了羅梓銘等25人為革命委員會委員,正式宣布成立蘇維埃臨時政府——遵義縣革命委員會,這是紅軍在長征中幫助人民群眾建立起的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也是黔北高原上的第一個革命政權組織。“紅軍之友社”的周司和、何綺波(何恩余)、任移(任傳習)、李小俠和周濟等都進入了革命委員會。

193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陳云在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處會議上,報告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時,著重指出:部隊在遵義休整了十二天,我們在這里組織了當地的力量成立了革命委員會。在革命委員會領導下,建立了地方武裝游擊隊。我們發動群眾沒收地主豪紳、軍閥的財產,并把沒收的財產分給了群眾。我們的這些做法使當地老百姓擁護紅軍的熱情高漲。

長征途中第一次發行了蘇維埃幣
1931年11月,在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民受命籌建國家銀行,籌劃印刷、發行國家貨幣。與此同時,中央造幣廠也在原江西省蘇維埃政府造幣廠的基礎上擴建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時,國家銀行隨軍長征,并一度停止發行貨幣。蘇維埃國家銀行行長毛澤民奉命攜帶蘇維埃國家銀行的160多擔黃金、白銀和蘇幣,組成特別大隊,保證紅軍給養,同時還兼負管理沿途運輸、接收打土豪的財物、籌糧籌款等各項工作。1935年1月遵義會議時期,為籌集物資,打開市場,保障供給,國家銀行一度發行貨幣,在離開遵義時,用銀圓和實物全部收回。銀行遷到瓦窯堡時,僅余兩擔金子及少量資料。直到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蘇幣才再度發行。

長征途中第一次大勝——婁山關大捷
1935年2月24日至28日,歷時5天,紅軍攻桐梓,克婁山,重占遵義城,取得了長征以來、遵義會議以后的第一個大勝仗。
紅軍在婁山關戰斗中重創黔軍4個團,取得了遵義會議后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長征中的第一次大勝,因此有人稱婁山關是歷史上中國革命的“轉運之關”。
婁山關一役后,毛澤東曾策馬經過山隘,留下了氣壯山河的《憶秦娥·婁山關》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紅軍打通了婁山關這條唯一的生命通道,這首詞以壯烈的情懷,反映了歷經艱辛轉戰至此的紅軍對前途充滿了必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