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深山,坡高巖陡。爬了幾百米,穿過樹叢,突然看見遠處有一條“玉帶”掛在山腰上,那就是天渠!
一人一心一清渠。這條渠就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繼承和發揚“紅軍不怕遠征難”的艱苦戰斗精神,帶領村民,歷時36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的生命之渠。

36年絕壁鑿渠
草王壩村山高巖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雨水落地,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存不下來。村民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來回需走兩個多小時。因為缺水,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苞谷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這種“苞沙飯”難以下咽,在喉嚨上直打轉轉。村民一年四季連飯都吃不飽。
與草王壩缺水的窘境相比,7公里外野彪村的馬家河水量豐沛。如果能修一條水渠,把水引過來,就能解決全村的飲水和灌溉了。
1958年,時年23歲的黃大發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大隊長,上任后,他撂下“狠話”,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紅軍長征精神,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
20世紀60年代,草王壩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黃大發帶領下,第一次大規模修渠,卻因技術等原因,耗時10多年也沒修成。
第一次修渠的失敗,讓黃大發意識到水利技術的重要性。1989年,機會來了,54歲的黃大發被抽調到區水利站,跟班學習水利技術。三年時間,他積累了不少修渠知識。1991年,黃大發回到村里繼續擔任村支書。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信心滿滿的他又啟動了第二次修渠計劃。

1992年春天,水渠動工。每天,200多人的隊伍跟著黃大發扎進深山修渠,施工隊負責在前面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著挑土方、砌堡坎。當工程修建到最為險要的擦耳巖時,面對三四百米高的懸崖,很多人望而卻步,這時黃大發卻把繩子系到自己的腰上,他說:“要摔就摔死我一個,不要讓大家都去受這方面的危險。”
一寸一寸地鑿,一尺一尺地敲,黃大發率領鄉親們,硬是靠著風鉆和鋼釬、鐵錘這些簡單工具,用兩年時間在離地面近200米的懸崖上,開鑿出三段總長500多米的懸崖水渠。為了修渠,黃大發起早摸黑,四處奔波,根本顧不上家。
1994年修渠正到要緊處,黃大發一頭埋進深山。女兒黃彬彩突然病倒了,游醫檢查后說是腎炎。“她全身都腫了起來,躺在床上高燒不退,嘴里一直喊痛。”最終二女兒離開了人世。那天日頭還沒到中天,就聽見有人在山腳遠遠地喊。聲音傳上來,黃大發兩眼一黑,差點從懸崖上栽下去 。令人悲痛的是,僅僅幾個月后,黃大發13歲的大孫子突發腦膜炎,病來得急,等全家人從工地上趕回家,孩子已沒了氣。
忍著巨大悲痛,黃大發繼續奮戰在渠上。1995年端午節,歷時三年,一條長7200米的主渠和一條長2200米的支渠終于修建完成,草王壩人熱切期盼的生命之水終于流到了村里。
水渠通了后,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將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每年收稻谷80萬斤。昔日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良田,草王壩村民不僅可以頓頓吃上大米飯,而且還向外出售大米了 。
坡改梯后,黃大發每天又帶領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齊心協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鋪通。1996年,村里通電工程啟動。黃大發帶頭拿出100元,村民湊錢1萬元。一圈上百斤重的電線,村民挽在肩頭往前拉……草王壩村,終于亮起了電燈 。
2017年度感動中國組委會這樣評價黃大發:“水過不去,拿命來鋪,這是一個老黨員為人民許下的誓言。大發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飯。三十六年,為夢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滄桑了面孔,但初心不變 。”
續寫新傳奇
現在,年近九十歲的黃大發,每天依舊過得很充實。
為了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黃大發和遵義市播州區團結村村委成員精心規劃,按照海拔和地形特點,將團結村劃分為“三塊地”。
黃大發信心滿滿地介紹“三塊地”的規劃:“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區域發展方竹筍和養蜂產業。在海拔800米至1300米的過渡地帶發展高粱、辣椒等經濟作物。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區域,大力發展‘稻+’、經果林及畜牧等產業。”通過這樣的科學布局,團結村的農業產業得到了全面發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餐桌,增加了收入,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黃大發老支書修渠壯舉聲名遠揚,吸引著大量游客慕名前來參觀學習,日前該村已建成文旅深度融合的智慧田園綜合體。在游客能深入體驗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的同時,更能感受到黃大發等老一輩奉獻者的精神力量。
如今,團結村已實施了公路硬化、安全飲水、電網改造、路燈安裝、老舊房整治、衛生廁所改造等工程,實現了通組公路、安全飲水、安全用電、安全住房、通訊網絡全覆蓋。
黃大發老支書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奇經歷,更是紅軍長征精神的延續與傳承,是一代代中華兒女傳承接力,不甘落后、后發追趕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