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土城,千年古鎮。
古鎮依山而建,赤水河繞鎮而流,自然與歷史的相伴而生、山水與人文的完美融合,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區位和豐富的多元文化,造就了“千年古鎮·紅色土城”的獨特魅力,是追憶“紅色”,品味“古韻”的旅游目的地。
紅軍長征歷史波瀾壯闊,四渡赤水最是耀眼奪目。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后,中央紅軍在習水土城青杠坡不足兩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帶,與幾倍于己的國民黨軍浴血鏖戰,拉開了四渡赤水戰役的序幕,成就了毛澤東軍事指揮藝術上的“得意之筆”,創造了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典范。
四渡赤水戰役歷時3個多月,先后在習水境內轉戰62天,涉足21個鄉鎮,并完成了一渡、二渡、四渡赤水河。作為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歷時最長的縣份,習水成為“四渡赤水”的發軔地、主戰場,留下了眾多的遺址遺跡和珍貴文物,成為四渡赤水戰役這段紅色歷程最為直觀的立體見證。
土城古鎮至今有保留完好的長征街和女紅軍街等歷史街區,有青杠坡紅軍戰斗遺址、土城大埂上毛澤東指揮戰斗處、土城會議會址、土城獅子溝紅軍司令部駐址、土城紅三軍團指揮部駐址、毛澤東和周恩來住居、朱德住居、劉伯承住居、紅軍開倉分鹽處—土城鹽號、土城渡口等紅軍四渡赤水戰役遺跡遺址,擁有20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12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四渡赤水戰役遺址遺跡為代表的長征文物和紅色文化,則是追尋紅色足跡,重溫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的寶貴資源和精神之源,激勵一代代人努力前行,取之不竭的動力。其中,四渡赤水紀念館最是值得探訪。展館占地面積7710平方米,屬于黔北民居式建筑風格,與土城老街、四渡赤水第一渡口連為一體,綜合運用雕塑、油畫、圖片、文字、實物相結合的方式,采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生動再現了當年四渡赤水的情景。
2007年9月建成開館以來,四渡赤水紀念館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貴州省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同時還是傳承和弘揚紅軍長征精神、四渡赤水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是傳播紅色文化的基地與平臺,肩負著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展示、傳播紅色文化精神的重要任務,推動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多方位、多角度講好紅色故事,助力文化遺產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貴州省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遵義是貴州的重點建設區,而土城是遵義段的核心區。2019年以來,習水縣以“文”+“旅”+“酒”融合發展為特色,充分發揮四渡赤水(土城)核心展示園的中心作用,整合區域紅色文化教育資源,把相關紅色文化資源串珠成線,形成各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集聚區。其中四渡赤水教學服務中心、習水紅色文化研究中心等機構,以紅色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和“研學+”紅色研學實踐教育課程體系為特色傳遞理想信仰,播撒紅色因子,培固民族精神之“根”,熔鑄理想信念之“魂”,涵養核心價值之“源”。
赤水河淺吟低唱,走過歷史風云與歲月滄桑。千年土城,在赤水河邊任性地獨美千年。
古鎮自古為古鰼國所在地,漢代建縣、唐宋建州,領仁懷、承流二縣(即今仁懷市、赤水市、習水縣地域),據土城考古發掘出的石斧、石網墜等文物證實,早在7000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祖先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元末明初,古鎮居民在改建街房時發現大量用泥土建房筑城的墻基,土城因此而得名。這里自古商業興盛,是川鹽入黔的重要集散地,航運文化、鹽運文化,特別是中國唯一的“十八幫”商埠文化等在這里風生水起。境內現有商周遺址、漢代遺址、船幫、鹽號、春陽崗酒窖、明代四大軍事屯堡、古戲樓等重要遺址遺跡40余處,處處古韻悠然,詩意鄉愁四溢。
如今,古鎮還以立體商業空間為載體,打造了集古風市井體驗、主題沉浸互動、歌舞演藝、文化社交休閑等為一體的國風市井生活街區,涵蓋赤水河谷沿線各地風味小吃、主題文創、特色演藝、沉浸游戲、文化包間、場景體驗等多元業態,重現千年前的盛世場景和市井日常生活。
相約土城古鎮,漫步于時光隧道,沿著紅色印跡共攀精神高地;在山、水、城、街、屋、瓦間,找尋歷史文脈的律動;穿越弄堂小巷,在荇苔墨綠間感受滄海桑田;在歷史遺址遺跡和故事中,品讀歲月史詩,品味人文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