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
仁懷茅臺鎮歷來是黔北名鎮,是黔北的四大商貿古鎮之一。清雍正年間,就有“熱熱鬧鬧茅臺村,冷冷清清新縣城”之說。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臺三渡赤水,有著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
魚水情深 紅軍與茅臺的不解之緣
在茅臺鎮赤水河的岸邊,聳立著一塊由水泥混砂鑄造的紀念碑,正面鐫刻著書法家陳恒安書寫的“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茅臺渡口”幾個大字。紀念塔下側岸邊,就是當年紅軍四渡赤水第三次渡河的唯一渡口。

關于茅臺酒和紅軍,傳聞最多的就是紅軍在茅臺鎮時,拿茅臺酒洗腳,這是基于兩方面的誤會。因當時紅軍長途急行軍,缺醫少藥,腿腳也極其疲乏,茅臺酒是當作藥物來治療傷口。紅軍將士們擦在腿上活血化瘀,一來二去誤傳成了泡腳。另一方面,當時國民黨在報刊上污蔑紅軍在茅臺酒的釀酒池里洗腳,指責紅軍破壞茅臺酒的生產。
張愛萍將軍在一封信中寫道:長征經過川西時,在圖書館內發現國民黨的《申報》上載有紅軍的共產國際顧問李德跳進茅臺酒池里洗澡的傳聞。當時這類造謠污蔑令人可氣又可笑。
鄧穎超后來回憶:“路經茅臺,周總理告訴大家,我們不是來喝茅臺酒,而是利用茅臺酒療傷(那時茅臺酒最高度數有72度)。于是所有茅臺酒都用來代替紅藥水紫藥水給士兵擦傷口……紅軍能順利到達延安,茅臺酒立了很大的功勞。”

古韻與酒香 茅臺人文風光之魅
未進茅臺鎮,已經先聞到了釀酒的醬香。與想象的不同,茅臺鎮既熱鬧又平靜。
熱鬧是指鎮上的人們生活得熱熱鬧鬧,河邊的廣場居民們跳著廣場舞,悠閑地和一家人散著步,到了夜晚燈火點點似繁星,一看就知道是個繁榮的小鎮。平靜是指如果不說,如果去掉滿街的酒香,茅臺鎮看起來就是一個古樸的小鎮,與他的大名看起來并不相符。當你一個人穿梭在小巷之中時,往往只能聽見自己的聲音和偶爾經過的鳥鳴,便會沉醉其中,不舍離開。

茅臺鎮不僅是古樸的,也是現代的。在小鎮山頭上的天釀劇場,用高科技聲光電結合,讓游客沉浸在美輪美奐的演繹之中。劇院外還有燈光索道和觀景平臺,可以在這里登高遠眺整個茅臺鎮。
茅臺鎮保存了古鎮風情風貌的同時,讓人們的生活也享受到了今日科技的便利。看茅臺,夜景尤其不容錯過。古樸的小鎮氤氳著濃郁的酒香,夜晚的燈火與水舞秀更為其添加了另一番風采。
每當夜幕降臨,蒼茫夜色籠罩了大地,這座美酒河畔飽經滄桑,歷經戰火洗禮,承載著鹽運文化、酒文化和長征文化的千年古鎮,因燈光璀璨和萬家燈火而古鎮熠熠生輝,絕美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