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在遵義市楓香鎮馬鬃嶺山下的茍壩村與花茂村比鄰。
1935年3月長征途中的一個夜晚,毛澤東同志在這里用一盞馬燈照亮了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如今,茍壩村留下與紅軍相關的茍壩會議會址等歷史遺址、遺跡已成為著名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實現了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資源深度融合。
同樣當年廣大紅軍指戰員路過、住過、警戒過的花茂村也受到“一盞馬燈照亮了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的深遠影響,廣大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帶領群眾謀發展。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考察調研,來到了花茂村,實地了解發生的巨大變化。看到鄉村小徑上鮮花怒放,道路兩旁房屋干凈整潔,總書記有感而發:“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
曾幾何時,花茂村被喚作“荒茅田”,到處是荒蕪的田畝和土墻茅草。如今,村黨支部利用豐厚的紅色資源,在上級的支持下,帶領大家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人居環境,將紅色、鄉愁、農耕、土陶、古法造紙等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同時,花茂村還采取土地承包、經營權委托流轉的方式,發展高效特色農業。



在花茂村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上,“母氏陶藝館”的創辦人母先才將手工土陶技藝與當地紅色文化相結合,打造屬于花茂的獨家文創土陶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在當地賣,他還通過網絡電商、直播等新媒體功能,把土陶銷到了全國各地,收入節節增高。
在花茂村的一戶農家院,白色外墻上寫著“紅色之家”四個醒目的紅色大字。這是當年紅軍在花茂村住宿的院落。習近平總書記來貴州調研時,也正是在這家“紅色之家”農家樂的小院里,與村民們拉家常,話未來。如今,這家農莊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節假日期間,這里餐飲常常是一桌難求。
“花茂人家”古法造紙工坊負責人張勝迪,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外地打拼。當她發現家鄉變得越來越好,便通過“鳳還巢”人才引進計劃回到了家鄉,將傳統的古法造紙技術與當地的文化特色深度融合,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這些精美的商品深受游客喜愛,成為花茂村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
一直以來,花茂村將旅游與農業、文化等融合,打造以紅色文化、田園鄉愁為主要特色的鄉村旅游景區,讓花茂村的“美麗鄉愁”轉變為“美好經濟”,轉化成村民實實在在的收入,花茂人從外出務工到幸福歸巢,腰包更鼓了,笑容更多了。2023年,花茂村接待游客11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000多萬元。
如今的花茂村,山環水繞,青瓦粉墻,窗楹雕花,村民安居樂業,產業“花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