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兩棲寫作”的獨特敘事研究

2024-10-27 00:00:00魏依凡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17期

摘要:文學與新聞之間存在一個廣闊的交叉地帶,兼具作家與記者雙重身份的“兩棲作者”深耕其中,他們既有記者的新聞敏感性,又有作家的文情與哲思,其獨特的寫作實踐形成了文學史與新聞史上的“兩棲寫作”景觀。文章采用歷史文獻研究法,通過考察“兩棲作者”群體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交叉融入文學與新聞領域的獨特歷程,分析他們在創作實踐中充分借助兩種形態的文本表達優勢,全面提升作品傳播力和藝術表現力的過程。研究發現,“兩棲作者”在作家與記者雙重身份的變遷與轉化過程中,一方面,作家深厚的寫作功力為新聞文本的寫作賦予了藝術化的表達技巧,使新聞作品呈現出更強的文本親和力與敘事感染力;另一方面,作家也在主動借鑒新聞作品對社會生活的反映與記錄功能,借助報告文學、非虛構寫作等新聞性文本影響社會大眾。同時,通過分析“兩棲寫作”作品發現,盡管這些作家、記者所處年代不同,成長環境、職業經歷和角色地位也不同,但他們時常不約而同地將視線對準基層民眾,挖掘人民群眾中的先進典型,報道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展現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反映人民群眾的意愿呼聲,生產了許多文風樸實清新,語言鮮活靈動,有思想、有溫度的作品。這為當代新聞工作者深入踐行“四力”,提升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供了有益借鑒。

關鍵詞:“兩棲寫作”;“兩棲作者”;身份特質;敘事風格;人民情懷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7-0015-0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四全媒體’視域下講好甘肅故事的路徑與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YB019

“兩棲寫作”是文學與新聞歷史上一種獨特的寫作類型。“兩棲作者”時而致力于文學領域潛心寫作,完成了諸多膾炙人口、影響時代的文學經典;時而融入火熱的社會生活,以記者身份報道社會真相,引領社會輿論,推動社會進步。放眼世界文壇和新聞傳播業,狄更斯、蕭伯納、屠格涅夫、海明威、基希、馬爾克斯等皆屬“兩棲寫作”的典型代表。在國內,范長江、鄒韜奮、夏衍、蕭乾、張恨水、金庸、魏巍、劉白羽、穆青等為數眾多的“兩棲作者”史冊留名。他們創作的經典名篇通常兼具文學與新聞雙重屬性,亦在兩個領域積極探索、雙向互融,推動文學創作與新聞傳播事業協調發展、和合共生。

審視“兩棲寫作”萌生、發展與繁榮的演進歷程,可見這些作家、記者盡管所處年代不同,成長環境、職業經歷和角色地位也不同,但有一點頗具共性,即“樂走基層,擅寫群眾,文風樸實清新,語言鮮活靈動”。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梁衡認為,“作家和記者應優勢互補,向‘兩棲’方向發展,記者常常在基層采訪,大量接觸普通群眾,大量細致扎實的一手采訪不僅保證了真實性,更是十分親民,一般作家很難做到這點。而作家身上的文學修養,以及他們的文學語言和創作手法,是記者所不具備的,值得記者們學習借鑒”[1]。由此可見,“兩棲寫作”所呈現出來的特質與當前新聞工作者深入踐行“四力”所倡導的向度是一致的,深入開展“兩棲寫作”研究對新聞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針對性很強的典范價值和指導意義。

一、“兩棲作者”的身份特質

《大公報》著名記者、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蕭乾在《回憶創作生涯六十年》中總結自己的寫作生涯指出,“綜觀我這一生,可說是介于文藝與新聞之間的兩棲動物”[2]。

香港《明報》創辦人、著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早年亦任《大公報》記者,曾以兩支“神筆”聞名于世,即“俠筆”著武俠,“健筆”寫新聞。對于外界所給予的文學家、歷史學家等身份,金庸并不認同,“我一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3],“我死了之后,如果下一世投胎做人,做什么好呢?我說還是做新聞工作”[4]。

穆青在新聞戰線工作數十年,成功采寫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鐵人王進喜》《兩張閃光的照片》等一系列作品,但其內心始終懷揣作家夢,曾寫作出版了《穆青散文選》《意大利散記》等文藝作品,并最終如愿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大力倡導“用散文的筆法寫新聞”,晚年甚至感慨“當初做夢也沒想到會當上新聞記者,倒是很想成為作家哩”[5]。

由此可見,“兩棲寫作”群體一般為文學底蘊深厚的記者,如范長江、鄧拓、穆青等;或有過較長時間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的作家,如金庸、張恨水、夏衍、魏巍等。他們既有新聞記者不可或缺的新聞敏感,又有文學作家異于常人的創作靈感,他們不斷將自己的智慧及文學表現手法融入日常新聞采寫中,開辟新聞報道的新途徑、新視角、新手法,創作出大量兼具文學性和新聞性的精品力作。

“兩棲作者”有別于單向度文學作家。盡管他們擅長借助文學化寫作手法對新聞事件進行形象生動、深刻全面的呈現,但又堅決避免為追求藝術表現力而對故事情節進行夸大或拔高。他們摒棄任何想象和虛構,原原本本、及時準確地進行描述和報道。譬如,魏巍非常重視文學創作的真實性,他給自己制訂了一條不可逾越的寫作紅線,那就是“無限忠于生活的真實,盡畢生之力鞠躬盡瘁地獲取生活的真實”[6]。蕭乾對此亦有同感,“真實對特寫比什么都更為重要……所以我從不為了加強效果而虛構什么”[7]276。蕭乾還進一步指出了新聞文本作為職業寫作的特殊性,“倘若讀者來信指出有不實之處,報館被動,我個人也會砸破飯碗”[7]276。由此可見,“兩棲寫作”作品雖具有文學與新聞雙重特征,但對真實性的要求是嚴肅的,沒有任何妥協余地。

“兩棲作者”又區別于單向度新聞記者。眾所周知,新聞寫作以“短平快”見長,簡明扼要的消息報道是新聞記者寫作的重要類型,要求記者客觀、凝練地敘述新聞事實,避免過度文學化渲染和藝術化再現。“兩棲作者”的寫作遠不止于此,他們更傾向于對新聞事實進行全面、細致、深刻的描述,竭力表現新聞事件和人物的豐富內涵,力求形態逼真、引人入勝,情節生動,使人可觸可感。他們的作品在對讀者起到教育感化作用的同時,具有較強的審美意味和較高的欣賞價值。

作為人民日報特約戰地記者,魏巍曾三次赴朝鮮前線,其采寫的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更是入選中小學課本,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名篇。“最可愛的人”是對抗美援朝志愿軍戰士光輝形象的生動詮釋,也因此成為國人心中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在回顧該作品的采寫經歷時,魏巍坦言,戰地采訪歸來后,原本希望以詩歌的宏大氣勢書寫戰士們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然而又覺得對如此偉大戰役的報道應刻不容緩,“如果慢慢在那兒鉆長的、刻細的,最后又弄不成,怎以對得起戰士們呢?這樣,就著筆寫下了這篇通訊”[8]。

同在前線進行戰地采訪的人民日報記者李莊曾形象地對比自己與魏巍的報道差異,認為自己是“現買現賣”,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采寫并即刻發稿;魏巍則不然,他會對采訪素材進行系統分析、周密思考,一番精雕細琢之后終得傳世佳作[9]。正是憑借扎實而全面的采訪,1978年,魏巍創作了抗美援朝題材長篇小說《東方》,并于1983年獲首屆茅盾文學獎,實現了在新聞和文學兩個領域的雙豐收。可見,與一般的新聞記者不同,“兩棲作者”既有對新事物、新變動的高度敏感,又有對報道真實性與時效性的強烈追求,還有對審美把握和藝術再現的修養與能力,力求使作品達到精、深、細、美的境界。

二、“兩棲寫作”的敘事風格

從世界范圍來看,“兩棲寫作”在19世紀中后期伴隨新聞報刊行業的興起脫穎而出,并在之后呈漸趨流行之勢。在我國,“兩棲寫作”則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現代報刊的轉型、文學與新聞文體的演變,作家與記者身份的轉換與融合,從根本上決定了“兩棲寫作”的發展方向。百余年來,“兩棲寫作”以特有的方式記錄著20世紀中國的時代變遷。

(一)關注重大事件,采訪細致入微

“兩棲寫作”一般會重點關注重大新聞事件、重要新聞人物以及社會發展進程中暴露出來的現實問題,通過記者廣泛而深入的采訪、調查,并與探究社會人生相結合,最終形成對社會深刻的觀察和把握。這和普通記者的新聞采訪是有本質區別的。一般記者面對的報道面廣、信息量大,采訪不可能做到足夠的深入細致,采訪的觸角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兩個具體的事實上,從容不迫地精細探究與長期觀察,這些特點是由他們的采訪職責和任務決定的。“兩棲寫作”則不同,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新聞學教授、《文藝型記者》選集主編諾曼·西姆斯(Norman Sims)認為,文藝型記者通常擁有勇于探索、堅持不懈的精神氣質,以及長于采寫、筆力不俗的作家品質,同時對新聞報道工作熱情滿懷、竭盡全力。他們的新聞寫作植根于對艱深復雜、變幻莫測的題材展開細致全面的調查研究,其作品始終彰顯著記者的專業性與權威性,還能通過對社會重大新聞事件細節的把握,實現文學與新聞文本的戲劇性再現與藝術化表達[10]73。

《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在抗戰前夕對西北地區展開采訪調查,只身穿越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冒著生命危險跨過海拔高、空氣稀薄的茫茫雪山,途中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歷時10個月,行程4000千米。在《記者工作隨想》中,他披露了當年前往西北探險的兩大目的:一是深入考察紅軍長征北上之后,國內面臨怎樣的時局變化;二是考察隨著抗日戰爭格局的變化,國內城市不斷被占據后,西北、西南等大后方所承受的挑戰,以及可以發揮什么樣的重要作用。“這兩個問題,也是當時群眾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問題。”[11]范長江西北之行所發表的系列作品可謂記者體驗式報道的典范,也是20世紀30年代游記散文的代表,一經刊發,便在全國引起巨大轟動,《大公報》的全國發行量隨之急劇攀升。次年,以這些作品結集出版的《中國的西北角》再次成為讀者追捧的對象,“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而續購者仍極踴躍”。該書連印七版,“行銷之廣,為空前所未有”[12],在現代文學史上亦被認為是20世紀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報告文學之一[13]。時至今日,該著作仍堪稱新聞界長盛不衰的經典名篇,作品對重大新聞事件調查之深、視域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二)文學功底深厚,敘述生動形象

“兩棲作者”的作品通常兼具政治高度、歷史厚度和文學美度。人民日報高級記者、中國作協會員柏生在《記者工作漫談》中指出:“文學作品要有感情,要有文采,新聞作品要不要這樣呢?要!”[14]他認為,新聞作品無論是寫人還是記事,都應強調人物的思想情感、事件的變幻莫測、情節的跌宕起伏以及文本的藝術表現力和內在感染力。諾曼·西姆斯亦指出,在新聞作品中能寫出戲劇性細節的,通常都是那些鍥而不舍挖掘事件真相、意志頑強地克服采寫困難、滿腔熱情地開展深度調研的文藝型記者[10]73。

用白描的手法寫新聞特寫,是蕭乾增強作品生動性與形象性的重要嘗試。他認為,白描是新聞特寫文學性表達的最好方法,無論是寫人、記事還是繪景,都可以達到既形象又簡約的敘事效果。“這樣就容易使寫的東西形象化,用白描筆法把目睹的狀況用文字‘畫’出來。”[15]在新聞寫作中,蕭乾還特別注重氣氛的渲染和人物情緒的烘托,其筆下的新聞現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和心靈震撼力。

此外,穆青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劉白羽的《光明照耀著沈陽》等作品,也都充分展現出“兩棲作者”對人物、事件、場景精細深入的刻畫。

(三)筆法創新求變,作品張揚個性

眾所周知,新聞報道一般具有典型的標準化、程式化特點,講究格式標準、語法規范,注重新聞的真實性與時效性,但忽視寫作筆法的創新。而“兩棲作者”在新聞采訪中強調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在行文中重視巧妙的構思和新穎的筆法,所創作的作品異彩紛呈、個人風格凸顯:范長江、鄒韜奮、夏衍等以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增加了新聞作品的厚度;劉白羽、穆青、魏巍等積極倡導用散文筆法敘寫新聞作品,以提升作品的美度;杜鵬程、華山、周立波等充分運用小說的表現手法,強化了新聞的活力;夏衍、宋之的等的作品則呈現出鮮明的戲劇敘事色彩……

20世紀60年代,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穆青積極倡導新聞寫作的語言創新和個性化表達,鼓勵青年記者突破老一套新聞格式的約束,充分借鑒文學創作風格,尤其是推崇散文寫作所特有的自由灑脫、生動鮮活、優美流暢的表現方法。

通訊《“一厘錢”精神》的作者、新華社資深記者李峰說:“實際證明,像寫焦裕祿等那樣高水平的長篇通訊,是非常需要的,可惜少了。人物報道應當從文學作品中吸取營養,使自己的報道增加光彩和感染力。當然記者筆下的人物,同作家筆下的人物,應有些不同……在報道形式上,要提倡多品種、多風格。”[16]

諾曼·西姆斯用“人的面具”來闡述記者報道的風格問題,“一種獨特的、往往帶個人風格的報道,以及故事結構上的創新手法”[10]73,正是記者的可貴之處,“文藝型記者已不再為‘自我’而煩惱了,但他們確實關切如何找到敘述故事的有效手法,這也許需要作者在描述不同故事的過程中讓‘我’不同程度地表露出來”[10]77。

正因“兩棲作者”在報道采寫中將尊重新聞事實的客觀性與個性化寫作手法的獨創性有機結合,其新聞作品才打上了自己獨特的烙印。

三、“兩棲寫作”對群眾路線的詮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者要增強政治家辦報意識,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坐標定位,牢記社會責任,不斷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17]。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新聞戰線深入開展的踐行“四力”活動,就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扎扎實實地走到群眾中去,身入基層,心沉基層,主動拉近與群眾的關系,通過親身實踐,借助群眾鮮活質樸的語言,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其關心的故事。

(一)樂走基層,擅寫群眾

記者只有深入基層,扎根一線,才能最大限度了解社會上、群眾中各種矛盾問題的癥結,才能通過新聞報道吸引社會關注,研究解決辦法,進而化解和消除矛盾。如何走基層?怎樣寫群眾?“兩棲寫作”實踐帶給新聞工作者諸多啟示。

對于新聞報道和群眾關系的處理,鄧拓頗有發言權。人民日報的前身晉察冀日報就是在太行山區老百姓的鼎力支持下生存并發展的,鄧拓“八頭騾子辦報”的精神一時被傳為佳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拓主持人民日報工作長達10年,他始終強調群眾是報紙服務的對象,報紙要做關心群眾的“熱心人”。他帶領報社在組織形式和文風等方面不斷探索,提倡“用群眾的思維結構和群眾的語言去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斗爭,在文風上來一個徹底的轉變,使它真正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報紙”[18]。鄧拓的新聞思想在《燕山夜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其“大手筆寫小文章”的寫作風格,使作品極具思想性、人文關懷和文化意識。他的作品涉及文化、教育、醫學等多個領域,不僅對讀者具有經久不衰的閱讀吸引力,而且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聞史上影響深遠。

在穆青的新聞生涯中,涉足最多的也是基層。《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兩張閃光的照片》《難忘那雙手》等作品就是他七訪蘭考、八下扶溝、十進輝縣、四到寧陵、兩上紅旗渠的走基層、寫群眾的典范之作,其新聞實踐和新聞思想的核心就是“勿忘人民”。穆青認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是我們記者賴以生存的沃土,要做一個有成就的記者,必須懂得基層社會、基層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須懂得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自覺地建立與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19]。

(二)務實敬業,牢記責任

新聞工作者僅憑身入基層還遠遠不夠,心入基層才是考量其是否真正轉變作風的標準。因此,務實敬業,勇于擔當,對群眾懷有深厚的感情,對國家、社會負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新聞工作者作為社會瞭望者和時代記錄者的基本職業素養,是“轉作風”的精髓所在。

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應對新聞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這樣才能在采訪先進人物事跡時被感動,獲得深刻的精神體驗,從而無法抑制地想要去傳播、去謳歌;在目睹群眾遭受苦難時,才會感同身受,竭力通過新聞報道為之奔走呼告。

東北解放戰爭中,劉白羽在隨軍jXA/w1yW6A2R8ugPRshXj1YlP4oGTZjmFDNYrASrlmI=采訪中受傷,是群眾冒著寒風冬雪用擔架將其從松花江畔抬回齊齊哈爾。他忍著傷痛在病床上完成了第一篇戰地通訊《人民與戰爭》,這也成為其“兩棲寫作”的重要轉折點。這次經歷使他真正意識到新聞工作融入戰爭、融入人民、融入歷史的重要性,進而下定決心擺脫因個人愛好而熱衷的文學創作,立志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地記者,用赤誠的內心、火熱的情懷、滾燙的語言去書寫、推動戰爭的豪邁與激情。他在晚年回憶這段戰斗生活時仍頗為感慨:“我至今還覺得這是新聞記者最光榮、最值得驕傲的任務……一個記者必須擔負起對人民、對社會、對時代的責任,這是光榮的責任,這是神圣的責任。”[20]

“兩棲作者”力透紙背的文章背后,蘊含著他們對人民群眾艱難生活的感同身受,以及自身積蓄已久的情感宣泄,乃至記者的責任意識、人民意識。

(三)文風樸實,清新靈動

文風好壞直接決定新聞報道效果。文風是文章思想與風格的外在體現,包括文章寫作中所蘊含的個性化語言與作者所采用的文本敘事特征,它不單純取決于記者的文字功底,還取決于記者有沒有深刻體驗。群眾的語言樸實自然、人情味厚重,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以群眾的語言寫出的新聞作品,改變了新聞報道的固有文風,極具可讀性。

穆青認為,只有用老百姓自己的語言和敘事方法來反映他們的思想感情,新聞才能寫得生動活潑。因此,他非常注意吸收群眾語言中的養料。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穆青援引焦裕祿的話:“縣委書記要善于當班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這些語言樸實而富有哲理。另外,穆青還善于運用在農民中流行的、形象的民諺、俗語、“順口溜”來表現群眾的思想變化,以及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如農村集體經濟賬目混亂,被老百姓比喻成“糊涂廟,糊涂神,糊涂漿糊一大盆”“干部的嘴是流水賬,肚子是總賬,口袋是小銀行”。這些生動形象、惟妙惟肖、朗朗上口的語言完全發自群眾的真情實感。穆青說:“我們的民族是樸實的,人民的內心世界閃爍著一種本質的質樸的美。因此,報道他們我一直采用質樸的語言、樸實的筆調。文字要寫得樸實些,生動些,用事實感人,感人的事例才能打動人心。我不想讓年輕人學那種華麗浮躁的文風。”[21]

文學語言在新聞作品中創造性地運用,是“兩棲寫作”對“改文風”的另一啟示。記者文學化的新聞寫作潮流激發了新聞作品書寫的藝術張力和審美追求,這在以敘寫重點社會事件為目標的深度報道、長篇通訊、新聞特寫和報告文學等體裁的作品中尤為突出。新聞在寫作技巧上向文學的吸取和借鑒是伴隨“兩棲寫作”的產生、發展而同步進行的。

早在20世紀初,大批文學寫作力量進入新聞領域,將寫作的審美意識帶入新聞界。瞿秋白的訪俄通訊,從擬標題、取角度到選事實、定主題、用文辭,都貫穿著自己的審美追求。他在《赤都心史·序》中寫道:“我愿意突出個性,印取自己的思潮,所以雜集隨感錄,且要試摹‘社會的畫稿’,所以凡能描寫如意的,略仿散文詩。”[22]在他的采寫理念中,信與美是統一的,把報道寫生動,寫得有美感,就是為了更好地報道生活之實事,傳播現實之真情。

四、結語

探尋“兩棲寫作”作家、jG6vBsrtSliMD+8nTewRHaIB0fn7VuXH3MoznCrfJzA=記者的寫作風格和職業信念,揣度與踐行“四力”要求的精神實質,便可深悟兩者的高度同質性,即堅決以求真務實的態度去追蹤新聞事實,還原事件真相。服務于基層群眾,是“兩棲寫作”作家、記者文學創作或新聞寫作的真正使命。

參考文獻:

[1] 梁衡.作家記者應優勢互補[N].西安晚報,2011-11-07(14).

[2] 蕭乾.蕭乾名作欣賞[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10:294.

[3] 金庸.金庸北大演講記錄[C]//林望道.在北大聽演講.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4:157-164.

[4] 葛濤,谷紅梅,蘇虹.金庸其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348.

[5] 劉淮.穆青和他的報告文學[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10.

[6] 馬鎣伯.魏巍創作談[J].文學評論,1995(6):62-70.

[7] 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276.

[8]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寫作經過及體會[J].軍事記者,2001(4):10-11.

[9] 申春,李莊.我國第一個參加朝鮮戰爭的記者[N].中國檔案報,2004-06-18(2).

[10] 諾曼·西姆斯.文藝型記者[J].交流,1986(1):73-78.

[11] 范長江.記者工作隨想[C]//于友.解讀范長江:記者要堅持真理說真話.北京:群言出版社,2009:223.

[12] 徐向明.范長江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

[13] 雷達,趙學勇,程金城.中國現當代文學通史:上[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235.

[14] 柏生.柏生新聞作品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619-632.

[15] 蕭乾.我愛新聞工作[J].新聞研究資料,1980(6):71-78.

[16] 李峰.新聞干部培訓講座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83:46.

[17] 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習近平總書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輔助材料[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8.

[18] 鄧拓.鄧拓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282.

[19] 穆青.記者應當建立調查研究的“生活基地”[C]//穆青.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413-418.

[20] 劉茂儉.劉白羽暢談記者生涯[J].新聞三昧,1996(5):13.

[21] 穆青.改進經濟報道的思考[C]//穆青.穆青論新聞.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96-106.

[22] 瞿秋白.中國報告文學叢書:第一輯第二分冊[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91.

作者簡介 魏依凡,研究方向:政治傳播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色综合4|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 青青草原国产|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av在线手机播放|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一级爆乳无码av| 国产97色在线|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91激情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日韩黄色在线|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91福利免费|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亚洲五月激情网| 香港一级毛片免费看| a级毛片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欧美福利在线|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欧美高清| 欧美在线黄|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JIZZ亚洲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人人艹人人爽| 午夜a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一区18禁| 国产导航在线|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欧美天堂久久| 亚洲a免费|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亚洲αv毛片| 9999在线视频|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久久九九热视频|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国产99视频在线|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网站在线看|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激情婷婷|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免费jizz在线播放|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欧美另类一区| 国产网站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