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人民電影放映事業而言,1949—1966年的“十七年”是電影下鄉大發展大普及的黃金時期。在江蘇農村的電影放映宣傳中,蘇北和蘇南的情況有所不同:蘇北以老解放區為主,兩淮地區長期是新四軍的革命根據地,蘇北農村很大程度上延續了傳統鄉土社會結構;蘇南為新解放區,受上海的輻射和影響,蘇南農村的現代化程度較高。揚州地處蘇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長期作為蘇北行署駐地,在地理、人文、社會結構等方面均具有代表性。基于此,文章立足地方,通過對相關史料的鉤沉,梳理揚州農村的電影放映活動,探究其放映隊的建立與沿革、放映員的選拔與培訓、放映內容與形式的選擇,勾勒出“十七年”揚州農村電影放映的大致圖景,總結其電影下鄉的獨特宣教經驗及效果。透過電影這一當時最有效的農村宣傳動員媒體在蘇北農村的放映,探究個體與媒介的互動、組織與社會文化網絡的互動、國家與社會的互動,以及互動所呈現的整體性結構和所生成的現代性意義。
關鍵詞:農村電影放映;揚州;放映隊;放映員;放映宣傳
中圖分類號:J943;K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7-0271-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0年度江蘇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共電影的鄉村傳播及動員研究(1933—1949)”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XWB005
“電影是一種最群眾化的、有力量的藝術形式。”[1]“電影事業在整個文化藝術工作中,是第一個重點。”[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電影事業受到高度重視。
1949年11月,文化部第一屆行政會議提出組建全國放映網的方針任務,“計劃在1950年內成立七百個放映隊(派到部隊去的二百六十個隊,派到工廠、機關、團體和各地農村的四百四十個隊)”[3]。全國放映網建設由此進入快速推進期:從1950年電影局開辦南京電影放映訓練班大規模培養放映人才開始,至1957年全國大部分縣放映隊成立,新中國放映隊體系基本建成。1958—1966年發行放映權限下沉,社辦隊鄉辦隊規模漸增,電影MV0Fs5FyKcrpZdjTz3ctYg==放映事業發展進入空前繁盛期。由兩三人組成的放映隊,帶著幾百公斤的機器設備和影片、自制幻燈片走進鄉村、工礦,以貼近群眾的策略開創了露天電影宣教儀式,在熱鬧祥和的鄉土氛圍里放映電影。
新中國電影放映隊分為四大系統,即文教、工會、中蘇友協、部隊。揚州的中蘇友協系統電影放映隊成立較早,如蘇北中蘇友協電影放映隊、江都縣中蘇友協電影放映隊;文教系統下轄的電影放映隊規模最大。從發展歷程看,“十七年”揚州農村電影放映,經歷了1951—1957年的公辦隊和1958—1966年的社辦隊兩個階段。
(一)公辦隊階段(1951—1957年)
1950年1月,蘇北行署駐地設在揚州。同年6—11月,文化部電影事業管理局在南京開辦了全國第一期電影放映培訓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文教、工會、中蘇友協、部隊四大系統派出學員2200人參加培訓。蘇北行署抽調于建民等18人赴南京學習,蘇北總工會派陳志祥等6人參加學習。經過6個月的學習,1886名畢業學員組成600多個16毫米電影隊奔赴全國各地[4],平均3個多縣安排一個電影隊,極大地充實了農村電影放映隊伍。
赴寧學習的揚州學員學成回揚,于1951年7月正式組建蘇北電影隊,于建民任隊長兼指導員。后電影隊分成4個分隊,每隊4~5人,負責揚州、鹽城、南通、淮陰4個專區39個市縣的放映任務。
1953年放映隊規模擴充,平均每縣都有一個放映隊。當年撤銷蘇北行政公署成立江蘇省,江蘇省電影教育工作隊在南京成立,揚州專區放映隊編為第三中隊。三中隊共12個分隊,加上工會系統的放映隊,揚州平均每縣有一個放映隊。1953年10月,揚州專區放映中隊逐步將放映小隊固定在縣里,如靖江縣(今靖江市)、揚中縣(今揚中市)、興化縣(今興化市)等。
1954年下半年,江蘇省電影教育工作隊第三中隊撤銷,同時揚州專署文教科電影組成立。1956年4月,全省統編的電影隊交由各縣(市)管理。同年6月,揚州專署文教科電影組撤銷。
1951—1957年,公辦電影放映隊的變遷沿革,既體現出快速擴張態勢,反映出這一時段全國農村電影放映網的建成效率,也凸顯了管轄權從省到地方的逐漸下沉。
(二)社辦隊階段(1958—1966年)
1958年,文化部門提出兩三年內基本達到社社有電影隊的目標。當時,揚州專區有40多個16毫米公辦放映隊,各縣有四五個。在“大發展、大普及”[5]的發展理念的推動下,1958年邗江縣運西鄉誕生了江蘇省第一個民辦電影隊,寶應縣試點在25個公社中發展23個社辦電影隊。社辦隊經費主要源自公社自籌和財政補助,放映員從社員中選拔,參加短期培訓后上崗。社辦隊員歸口公社管理,在當時被稱為“赤腳放映員”[6]。1959年10月,各縣收回下放到公社的電影隊。
三年困難時期,全國農村電影放映隊數量縮減,揚州有些社辦隊因經費短缺難以為繼而停辦。直至1964年,全國范圍內的社辦隊數量才有所回升。
1970年代初,8.75毫米放映機投產推廣[7],這種成本低廉、攜帶方便的小型電影機便于在偏僻山鄉普及放映。此時,揚州放映隊規模開始新一輪的快速擴充,陸續發展了200多個8.75毫米電影隊,平均每個公社在兩個以上。
1958年之前,農村電影放映隊為公辦隊。公辦隊放映員系國家干部編制,其遴選和培訓相對嚴格。作為新中國宣傳隊伍的一員,電影放映員的政治背景和技術水平都必須達到標準。據“南京班”學員回憶,大部分學員是剛出校門的高中畢業生和年輕的解放軍戰士[8]。全國共2200個名額,各地限額報名,選拔標準比較嚴格,對個人歷史、身體健康程度、學歷、年齡等均有一定要求。參加培訓班必須出具個人檔案和組織介紹信[9]24。
南京培訓班在學員培訓上強調政治學習和專業技術學習并重。政治學習方面,主要學習黨的文藝方針政策,重視電影對人民的政治宣傳教育作用。培訓班主任白大方曾在總結中提到,政治課比重占15%[10]。專業課配備的師資力量雄厚,主要開設電工基礎、電影放映、電影擴音機、發動發電機4門課程。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校外實習期間學員組成40多個流動放映隊,到工廠、農村、部隊、機關、學校進行放映[11]。學員畢業之前進行學業考核,只有1886人拿到了電影放映員證書,另外300多人不合格[9]25。
為快速擴大放映隊規模,提高放映員政治素養和業務水平,50年代揚州專區電影放映員的培訓非常普及。1953—1954年,江蘇省文化局在揚州開辦第1、2期放映人員訓練班,培訓放映員百人左右。1954年江蘇省文化干校在揚州成立,從1954年到1958年陸續培訓電影放映人員約1000人。1958年9月揚州專區文化藝術學校成立,開辦揚州專區第1期電影放映員培訓班,周期為3個月,培訓放映員100多人。
1958年后,農村放映向社社都有電影隊的目標發展,各公社開始創辦放映隊,社辦隊放映員從社員中選拔。不同于公辦隊放映員的國家干部身份,社辦隊放映員為社員身份,人事歸屬人民公社,業務隸屬上級電影部門管理。在社員中選拔放映員要求依然嚴格,通常是畢業的青年學生、轉復軍人或民辦教師。農村電影放映員不僅要放映好影片,做到愛機護片,不放啞巴電影、白幕電影,還要圍繞中心工作做好映前、映中甚至映后的宣講。被選出者要參加縣文化主管部門的短期培訓,或是跟隊實習。
1962年根據江蘇省文化局部署,揚州專署文化局對所有電影放映場所的放映員進行集中考核、登記、發證。一個多月時間集中考核了200多名放映員,先組織學習,后由江蘇省統一出卷考核,合格者頒發電影放映員合格證,同時對各電影院、影劇院進行檢查,審查合格后發證。此后,對在崗放映員的定期培訓考核成為常態。
當時,農村電影放映使用的器材包括放映機、幻燈機、發電機、白幕、腳架等。農村放映主要使用16毫米放映機,城市放映主要使用35毫米放映機。蘇北放映隊成立之初,中央電影局分配兩臺16毫米捷克ALMO放映機,1952年分配一批蘇制16毫米KЛ47放映機、KЛ2/3發電機。 1953年起使用東德蔡司16毫米放映機、150型發電機,捷克16毫米OP放映機。1950年我國開始制造放映機,1953年國產仿蘇200型16毫米放映機、仿東德的150型發電機陸續在揚州投入使用。供片機構先后有中央電影局華東區公司南京辦事處(1949年)、中國影片經理公司華東區公司江蘇省辦事處揚州發行站(1953年)、揚州專區電影器材修理站(1958年)、揚州專區電影公司(1959年)。1961—1965年揚州各縣陸續在電影院的基礎上成立了電影管理站,代理影片發行。農村電影放映的內容和形式,都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展開。
(一)放映內容
放映的影片為國產影片和蘇聯影片,國產片包括故事片、新聞簡報、科教片等。
主要圍繞土改、抗美援朝、鎮反肅反、治理黃河及重大節慶組織放映內容。解放初期為配合農村土改,電影隊下鄉放映《白毛女》《太陽照亮了紅石溝》等影片,讓農民了解土改的意義及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抗美援朝時期,反復放映抗美援朝題材的專題片及有關新聞簡報。1953年為貫徹宣傳婚姻法,組織放映《小二黑結婚》等影片。60年代初城鄉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揚州組織7個放映隊放映《槐樹莊》《李雙雙》等故事片,以及《收租院》等紀錄片。
(二)放映宣傳
1950年代公辦隊下鄉放映時,由于對放映地情況不太了解,往往先行與當地政府聯系,介紹電影放映配合中心工作進行宣傳的作用和意義,由此獲得當地對電影放映的重視與協助。與當地政府先行取得聯系,既對放映隊組織觀眾大有幫助,更能為放映宣傳做好準備工作。實際上這一做法沿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延安電影團放映隊的傳統。延安電影團放映隊到邊區各地配合黨的政治宣傳放映革命電影,“每到一處,總是先找到那里的負責同志或部隊首長了解情況,及時研究并擬出一定的宣傳內容,寫成材料”。電影放映“不是單純放映電影或簡單講解影片內容”,而是在“放映之前先宣傳當前形勢和任務、黨的方針政策”[12]。電影放映過程中放映員負責同步介紹與解說影片,力求讓群眾真正看懂電影。
新中國的電影流動放映工作仍非常注重放映過程中的宣傳教育。1952年中影公司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經理會議正式提出電影宣傳工作方針:宣傳要兼具思想性和通俗化,要幫助觀眾看懂電影。同期軍隊系統電影放映的映前宣傳、映間解說、映后討論的工作方式也被提煉和推廣開來。1954年中影公司集中發布了《宣傳工作與宣傳品制作程序的規定》等一系列有關電影宣傳工作的文件,從制度層面確立了影片宣傳的必要性與策略。
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到1960年代中期我國小學文化程度及以下人口占比約60%[13]。且電影作為當時時新的視聽文本,對欠缺視聽經驗的農村群眾來說是一種陌生的媒介文本。如何讓電影文本在農村落地,切實發揮教育動員作用,成為農村電影放映工作的關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電影放映隊員普遍以群眾熟悉的曲藝說唱、幻燈、黑板報等手段,結合當時政策、當地實事以及電影內容進行映前介紹、映間插話、映后總結。如河北昌黎縣果鄉放映員張子誠自編自唱的一段映前介紹 :“電影隊,來村莊;放的是《奪印》《李雙雙》;映前還把快板數,把黨的政策、當前生產、好人好事說端詳;看的社員干勁起,都把‘雙雙’做榜樣。”[14]這種貼近民間的露天電影“不僅承擔著宣傳教育的政治使命,而且在族群融合與國家認同等方面被委以重任,其‘詢喚’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開發和提升”[15]。
放映隊每到一處都會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當地百姓主動幫助放映隊運送放映器材、架設銀幕、清理場地、維持秩序。人們熱愛電影,跑十幾里路看電影也樂此不疲。不論是放映途中的設備故障,還是惡劣的雨雪天氣,都不影響群眾的觀影熱情。“十七年”露天電影堪稱中國農村一道繁盛的文化景觀。
“十七年”間電影以其視聽奇觀性、直觀性、吸引力,以及突破不同文化壁壘、逾越文字讀寫技能門檻的優勢,成為揚州農村最重要、最有力的宣傳媒體。通過聚集民眾進行放映宣講的儀式化的在場傳播,成功達成了共意的建構,在鄉村動員、鄉土整合中發揮了重要效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宣傳部辦公廳,中央檔案館編研部.中國共產黨宣傳工作文獻選編(1949—1956)[M].北UprZhKZTUfDNXj4OtqOznPfzQaLZJsIrL0G+ZhXQZ5k=京:學習出版社,1996:71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辦公廳.文化工作文件資料匯編(一)[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辦公廳,1982:1.
[3] 新華社.文化部電影局首屆行政會議 決定今年影片生產計劃 堅定地繼續貫徹工農兵方向[N].人民日報,1950-01-17(3).
[4] 陳播.中國電影編年紀事:發行放映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6.
[5] 程季華.夏衍電影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0:536.
[6] 李道新.中國電影傳播史(1949—1979)[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21:282.
[7] 楊海洲.中國電影物資產業系統歷史編年紀(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九四年)[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8:267-327.
[8] 高金平.憶南京電影放映技術訓練班[J].電影普及,1986(1):3-5.
[9] 李義福.影里像外“南京班”[J].春秋,2016(6):24-25.
[10] 白大方.放映訓練班已完滿結束[J].新電影,1951(2):29-30.
[11] 邊靜.三秦影事:陜西電影人口述歷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5:85.
[12] 席珍.延安電影團的放映隊與觀眾[J].電影藝術,1960(1):83-84.
[13] 路遇.新中國人口五十年(上)[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4:305-314.
[14] 洪江.放映員·解說員·宣傳員[J].大眾電影,1964(5):31-34.
[15] 李道新.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J].當代電影,2006(3):97-101.
作者簡介 倪沫,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影史、影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