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字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信息獲取習慣。公共文化活動的形式和載體應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向多元化、個性化、網絡化方向發展。當前,為了促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善,推動公共文化高質量發展,應重視數字文化服務建設。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數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并以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館的數字文化建設實踐為例,探討數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建設路徑,探尋數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創新手段。研究認為,數字文化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效能的重要手段。推動數字文化建設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一種表現,通過網絡化、數字化、體驗式、移動式等方式和手段,能夠更為優質、高效地為城鄉居民提供公益、基本、均等、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務。
關鍵詞:公共文化服務;數字文化;作用;建設路徑;創新手段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7-0092-04
(一)數字文化概念
“數字文化”是指以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數字化視頻信息采集、處理、存儲和傳輸技術的文化的數字化共享。數字文化是數字中國“五位一體”的關鍵一角,是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中國模式”的重要支撐[1]。它是依托各公共部門與個體文化資源,利用VR、AR、3D等數字技術以及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實現文化傳播的時空普及與內容升級,具備創新性、體驗性、互動性的文化服務與共享模式。
(二)數字文化發展背景
2011年12月,文化部、財政部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在數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結合國內外形勢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手段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大數據時代,人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由實體交流向虛實互動轉變。文化館作為與公共文化服務對象接觸最緊密、變化最及時、產品最多樣的基層群眾文化陣地,采用傳統的服務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代群眾的需求,推進數字化建設成為當務之急。
公共數字文化建設是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環境下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新陣地、新空間[2]。“互聯網+”時代,數字文化館要將文化資源建設的內容與用戶的文化需求相對接,提高用戶意識,運用用戶思維,從用戶需求出發,提供更多有特色、有針對性的文化資源,在加快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同時,充分發揮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主陣地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數字平臺建設、數字資源產品優化、新媒體網絡傳播等方面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域覆蓋
數字文化打破了時空限制,24小時超長“待機”的線上服務和360度無死角的服務范圍,既能滿足群眾在實體文化館的常規需求,又能實現文化多樣化的自由選擇,服務方式得以延伸,服務效能得以增值。這里指的全域覆蓋,不僅指地域服務上的覆蓋,還包括群眾年齡、藝術種類的全覆蓋。以公共文化云平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主流平臺為抓手,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共享原則,將文藝演出、品牌活動等文化活動數字化,為群眾提供遠程教學、場館預約、培訓報名、作品征集等服務,既方便了老年群體,也滿足了中青年受眾線上學習的需求,真正體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二)促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詩與遠方”是現代人對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新追求。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就是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3]。而數字文化建設無疑是推進文旅融合的最佳方式。通過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手段,勾勒出本地旅游資源畫像,構建旅游出行模型,可有效解決旅游資源點多面廣但集約化程度不高的問題,增強旅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三)凸顯地域文化顯著特征
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可精準把握群眾需求變化,挖掘本地區豐富的文化特色,讓地域文化更活、更火。例如,為了凸顯沙坪壩區紅色文化這一特色資源,沙坪壩區文化館采取多種數字化手段挖掘、整理紅色故事,依托紅色故事的線上直播,讓紅色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吸引了大量受眾參與學習。
(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化程度
數字文化通過“文化+互聯網”模式,利用云服務、云計算、云平臺等新技術,收集用戶行為數據,根據用戶喜好和需求調整服務內容,從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化程度[4]。通過數字平臺,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群體開展培訓,播出技能培訓、就業指導、藝術教育等數字資源,可大幅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
目前,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大致形成了數字設施體系、數字資源體系、數字化服務平臺三大建設路徑。這些建設路徑在打破文化信息服務鴻溝,提高基層文化服務能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5]。
(一)數字設施建設
數字設施建設是一項體系化建設,必須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執行,有效整合網絡運行環境、存儲空間等軟硬件系統。
首先,升級硬件設施設備,依托現有電視網絡設施、廣電5G網絡,確保高速WIFI全覆蓋,形成文化專網專用;打造優質線下數字場館,包括數字體驗項目、數字體驗屏等,發展數字化文化消費新場景,讓群眾充分享有數字文化陣地,增強文化活動的互動性和娛樂性。其次,配置一定數量的數字資源采集、加工、傳播、存儲設備,以及專業攝影器材、后期制作軟件,以滿足數字文化服務工作需要。最后,可根據實際需求,借助專業IT公司力量定制個性化的智能系統,如活動場館門禁系統、預約系統等,以提升文化館的日常管理服務能力。
(二)數字資源建設
數字資源是文獻信息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將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數字形式發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資源總和[6]。
加強與移動互聯環境相適應的數字資源建設,具體指發揮文化館領域藝術專業力量的體系化優勢,加強全民藝術普及數字資源建設的統籌規劃,有步驟、分階段地推進短視頻、慕課等適應移動互聯環境的數字資源建設。同時,加大對存量數字資源的整合改造、后期加工,增加全民藝術普及數字資源總量,提高質量[7]。
數字資源建設應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音樂、舞蹈、攝影、戲曲、曲藝、書法、美術——進行分類,由簡到繁,從零基礎到系統化,針對本地特有的文化資源和非遺技藝進行特色資源庫的開發,為本地特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數字資源保障。對于原創文藝資源,先要進行分類收集、整理歸檔,運用5G、4K、全息等數字技術,通過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形態進行可視化展示,使藝術作品更生動有趣、立體直觀。此外,還需利用專門的數據資源庫進行儲存,并通過互聯網實現開源共享,做到技術服務內容,內容服務群眾。
(三)數字平臺建設
數字平臺是數字資源的載體。一個網絡穩定、功能強大的平臺能夠容納海量的文化資源,為群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數據庫資源的共建共享、上下聯通是數字平臺建設的終極目標。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云平臺,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運用也非常重要,如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用戶瀏覽量、傳播量、收藏量可以作為評價數字文化服務質量的依據,而通過專業運營團隊的推廣,可以有效提高平臺的知名度、使用率、滿意度。
截至目前,沙坪壩區文化館已建成的群眾文化云平臺訪問量超750萬人次,每年依托平臺報名培訓的學員近萬人,實現物聯網志愿服務配送約4000次,服務群眾累計300多萬人次;微信公眾號用戶量超3.8萬,發布推文1040篇,通過微信公眾號開展數字文化服務的受益人數累計 30.5萬;抖音共推出516期作品,獲贊量達4.8萬次,單篇最高閱讀量達37.2萬次。
用數字化手段打造可及的、覆蓋面廣的全民藝術普及體系[8]6,是當前文化館的重要任務。
(一)數字培訓個性化
《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可發揮平臺作用,通過與社會力量合作、公益眾籌等方式,面向不同文化社群,開展形式多樣的個性化差異化服務[9]。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當前文化館需重點突破的方向。文化館應著力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文化服務[8]4。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區的群眾對藝術的向往和追求不同,因而應推薦與定制個性化的全民藝術普及培訓。可通過主流平臺發起調研投票,收集用戶行為數據,通過分析用戶的興趣與偏好,為他們推薦合適的教師及藝術門類。根據個性化需求定制課程,如此能極大增強用戶黏性,提高用戶滿意度。沙坪壩區群眾文化云平臺上線至今,已實現線上招收學員22543人,開設班級1016個。
(二)群眾文化活動網絡化
數字文化建設發展至今,憑借的是飛速進步的網絡平臺。相較線下文化活動,網絡文化活動成本更低、傳播更快、時效性更強、參與度更強、關注度更高、影響力更深,更契合現代人的信息獲取習慣。要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網絡化,前期應在各媒體平臺發布活動推文進行預熱,結合活動熱點設置相關話題,引發廣泛討論與關注;中期應借助直播平臺進行實時直播,并通過彈幕、評論等方式,實現觀眾與藝術家、觀眾與觀眾間的互動交流,激發觀眾的參與熱情;后期應發布活動視頻,進一步強化活動效果,擴大活動影響力。僅2023年,沙坪壩區文化館推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有100多場,其中文化館宣傳周系列活動、“月圓天下共話美好”中秋系列活動、老年大學成果展演系列活動等,成為沙坪壩區新的文化IP和文化符號。
(三)非遺項目社會化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平臺[10],吸引了廣泛的社會化力量參與其中,不僅有效促進了非遺項目的發展與繁榮,還加快了非遺與文化、非遺與旅游融合的步伐,形成了文化藝術市場的新業態。
為進一步推進非遺項目社會化,可以開發非遺傳習展示平臺,以音視頻、互動、VR等可視化形式宣傳非遺項目資源;通過非遺數字展示長廊,了解本地的非遺名錄、分布地圖、所獲榮譽以及非遺相關法律法規,打破單一固化的傳承模式,讓非遺文化朝多元化、時代化方向發展;建立非遺保護數字評估體系,完善社會第三方的監管制度,落實非遺下基層、非遺面對面走進大學校園等舉措,借助多方的影響力吸引社會力量,發掘更多潛在的非遺愛好者;拍攝名家講解示范短視頻,向群眾講解非遺技藝的歷史淵源、藝術價值及欣賞角度,幫助群眾讀懂非遺,提升非遺技藝體驗感。
(四)志愿服務動態化
現階段,具有專業特長和高素質的文化志愿者,在參與文化建設活動的過程中,用他們專業的技藝去展現文化的魅力,在文化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11]。文化志愿者的補充,緩解了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不足的困境。但是,應重視其社會性、公益性,志愿服務規范化管理,應以文旅志愿者平臺為抓手,實現文化志愿服務的全流程數字管理。通過“招募—服務—紀實—點贊”,根據平臺綜合數據、群眾評價、第三方暗訪等多方面進行考核,及時整改不達標的志愿者和志愿團隊,同時對良好口碑的志愿團隊加大扶持力度。動態管理評估能讓志愿團隊更加穩定,志愿項目開展更加持久。
數字文化建設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積極應對互聯網快速發展給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館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而且為全國文化館系統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是信息化社會發展、服務設施升級、服務模式創新的必然要求,是豐富文化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效能的重要途徑。互聯互通的數字平臺、突飛猛進的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數字手段,讓公共文化服務走上高質量發展道路,為文化館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袁帥.數字中國新愿景!數字賦能激活文旅新業態[J].小康,2023(12):43-44.
[2] 曹俊.現代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形態研究[C].文化館的實踐與創新,2014:001.
[3] 李永忠.文旅融合共赴詩與遠方[J].西部大開發,2018(7):20-21.
[4] 李華.公共文化服務精準化情境下文化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的探索與思考[J].公共文化研究,2023(1):44-47.
[5] 陳慰,巫志南.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的基本路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21,41(1):38.
[6] 陳學明,張周朋,賈亦真.網絡展演以文化人 數字體驗樂在其中[C].文化館的實踐與創新,2014:18.
[7] 李國新,王全吉,馮佳,等.寧波“一人一藝”全民藝術普及工程調研報告[J].公共文化研究,2023(1):15.
[8] 白雪華.全民藝術普及創新發展[J].公共文化研究,2023(1):6,4.
[9] 文化和旅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12):66-70.
[10] 李冰.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公共文化服務的探討[J].文化月刊,2024(2):109.
[11] 楊紅.淺談在文化建設中文化志愿者的作用以及思考[J].四川群文,2023(5):12.
作者簡介 雷瀾,館員,研究方向:數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