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時代,數字場域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交流提供了新途徑與新空間。未來,數字場域將成為傳播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數字平臺在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與交流、推動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通過文獻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以傳播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目的,探討數字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傳播路徑。文章闡釋了數字場域的內涵和特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與價值以及數字場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研究認為,數字場域是數字技術所構建的信息空間,涵蓋互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虛擬世界,不僅拓展了人類社會的邊界,還為理解現代社會的運行規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數字場域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個性化和智能化特征,并隱含著利弊特性,因此,構建健康、安全、包容的數字環境至關重要。文章圍繞數字場域對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影響,提出相應傳播路徑:構建數字平臺,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與交流;利用數字工具,深化中華文化的闡釋與傳承;創新數字內容,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優化數字環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數字場域;數字平臺;數字工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7-0104-0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大思政視域下民族地區高校思政課‘講深、講透、講活’的教學改革創新研究與實踐”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23JGA295;河池學院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成果之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世界各國均將數字化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重大戰略部署[1],標志著我國信息化發展邁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數字中國建設的持續推進,正日益成為推動信息化發展、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基于此,數字場域傳播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數字場域的內涵
“場域”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個社會學概念,他指出“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network),或一個構型(configuration)”[2]。布迪厄所提出的“場域”概念,形象地描繪了一幅由多元成分及相互關聯組成的動態圖景,這好比一個錯綜復雜的生態系統,其中各元素在特定的情境下互動,彼此影響,共同編織出社會的豐富紋理。社會這個龐大而復雜的體系,實際上是由多個場域構成的,如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它們各自獨立,卻又緊密相連,共同描繪出社會的多彩畫卷。布迪厄強調社會整體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統一的場域——“權力場域”,它超越并統攝著所有其他場域,體現了社會深層的權力結構與運作機制。由此觀之,每個場域都承載著特有的功能與意義,共同推動著社會的演進與發展。尤其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種全新的場域形態——數字場域正逐漸成形,它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維方式。它是由數字技術所構建的信息空間,涵蓋互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形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信息以光速傳播,人們隨時隨地可獲取所需的知識和資源。數字場域不僅拓展了人類社會的邊界,還為理解現代社會的運行規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二)數字場域的特征
1.開放性和互動性
互聯網的普及,將數十億人匯聚在一個無邊界的數字村落,這一壯觀景象生動詮釋了開放與互聯的時代精神。在這一虛擬空間內,每個人都能自由表達想法、分享資訊,實現心靈與智慧的碰撞。數字領域的聯通特性尤為突出,它跨越了地理與文化的界限,搭建起全球對話的橋梁,有力推動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匯與互鑒。
然而,開放互動的雙刃劍效應也不容忽視。一方面,它加速了信息流通,促進了全球一體化;另一方面,也可能成為負面情緒與極端主義觀點的擴音器,網絡暴力、仇恨言論等問題時有發生,嚴重侵蝕了網絡空間的純凈與和諧。
2.個性化和智能化
得益于大數據的深度挖掘與人工智能算法的精妙應用,數字平臺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能夠敏銳洞察每個用戶獨一無二的需求與興趣點,進而提供高度個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務。智能化推薦引擎會依據用戶過往的瀏覽足跡及個人偏好,精心篩選并推送相關內容,這不僅能顯著提升信息檢索的效能,也能確保信息的精準匹配。然而,過分強調個性化服務可能使用戶深陷自我構建的興趣小世界,無形中屏蔽外界多元視角,從而限制認知的廣度與深度,增加形成“信息繭房”的風險。
數字場域的獨特屬性為傳播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鋪設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搭建數字平臺、運用數字工具以及革新數字內容,可更有效地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深化大眾對民族傳統的認知與情感聯結,進而鞏固民族團結的基石。同時,數字場域能夠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間的交流與理解,推動中華民族大家庭和諧相處和共同發展。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3]。在數字場域的助力下,能更好地實現這一理念,讓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數字世界綻放光彩,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數字場域得以鑄牢和傳承。同時,不能忽略其帶來的諸多挑戰,如信息真實性、隱私保護及心理健康等問題。因此,平衡技術發展與社會責任,制定有效的監管政策和技術倫理規范,對于構建健康、安全、包容的數字環境至關重要。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與價值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4]4。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豐富而深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5]。這體現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內每一個成員的深切歸屬意識與文化認同,是一種基于對共同歷史軌跡、文化遺產及集體命運深刻理解的內在維護與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大家庭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6]。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對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促進作用上,還在于對中華民族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
從內涵上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于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土壤,是對中華民族多元共融、一體相依格局的深刻領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倡導各民族間平等相待、團結協作與互助共生,共同守護祖國的統一與民族的榮光。
從價值維度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維護民族團結與社會穩定方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心的源泉,也是維系國家安全與社會和諧的關鍵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充分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共同性與不可分割性,突出強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4]4,能凝聚民族精神,增強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促使人們在共同理想與愿景引領下同心協力,共同抵御外來挑戰與威脅。更為關鍵的是,它為中華民族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勁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愿景,亟須凝聚全民之智與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喚醒民眾的愛國情感和奉獻精神,鼓舞各族人民在共謀發展的道路上同舟共濟,齊心協力鑄就輝煌。
(一)數字場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方式的改變
在數字場域的推動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的傳播渠道,如報紙、電視等,雖然仍具有影響力,但數字平臺的崛起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普及與深入人心構筑了穩固的基石。QuestMobile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3月中國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規模達12.32億,同比增長超2000萬;同時,微信、支付寶、百度、抖音平臺小程序流量分別達到9.45億、6.48億、3.89億、2.32億[7]。以微博、微信為例,用戶間活躍的交流與分享,能夠顯著加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特別是在慶祝重要節日或紀念歷史時刻之際,這些社交平臺往往會發起熱點話題或組織特色活動,邀請廣大用戶積極參與討論與內容創作,以此加深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與情感共鳴,強化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感。
與此同時,短視頻平臺的迅猛崛起,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開辟了全新的路徑。短視頻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更加鮮活的方式展現,讓廣大網民在輕松愉悅的觀看氛圍中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對民族文化產生強烈的共鳴。
數字場域不僅拓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路徑,還顯著提升了傳播的速度與效率。運用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可以精確鎖定潛在受眾,實施定制化內容分發,有效提升信息觸達率。此外,數字平臺特有的實時互動特性,允許傳播者迅速獲取受眾反應,靈活調整傳播方針與素材,以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利用數字場域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還應重視對信息的甄別與整合,保證信息的精確性與全面性。
(二)數字場域促進中華民族文化交流與融合
數字場域的獨特傳播特性與廣泛的觸達能力,為中華文化的傳播開辟了嶄新的天地。在數字技術的引領下,民族傳統文化瑰寶得以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展現風采,激發年輕一代的濃厚興趣。諸多在線視頻平臺涌現出大量以傳統文化為內核的微視頻內容,其憑借鮮活、生動的表現手法,成功地讓越來越多的人領略并傾心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短小精悍的視頻片段,不僅在國內各大網絡平臺傳播火熱,還通過社交網絡跨越國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與無窮魅力。
數字場域不僅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增添了新的篇章,還促進了跨文化深度交流與互鑒。在數字平臺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華得以同臺競技,繪就了一幅豐富多彩的文化共生圖景。這一跨文化的互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肌理,還強化了各民族間的情感紐帶與文化共識。數字場域的廣闊舞臺,不僅為那些瀕臨消失的傳統技藝與民間傳說提供了留存與傳播的可能,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薪火相傳,也為新一代文化創作者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臺。
(三)數字場域在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獨特優勢
數字場域在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展現出了獨特的優勢。首先,數字場域以高效的信息傳播能力,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泛傳播。通過社交媒體平臺,關于中華文化的相關內容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數以億計的曝光量,這種傳播速度和廣度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8]。其次,數字場域為中華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以微型短劇為代表的在線影視作品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截至2023年,微型短劇的拍攝登記數目已攀升至3574部,總集數高達97327集,與往年相比,作品部數與集數分別實現了9%與28%的增長幅度。網絡視頻平臺紛紛推出精品扶持計劃,鼓勵高質量微短劇創作[10]。通過在線視頻平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可以共同觀看、討論和分享關于中華文化的紀錄片、電影等作品,從而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數字場域還通過創新數字內容,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四)數字場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生發展
面向未來,數字場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生發展將呈現出更加緊密的趨勢。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和普及,數字場域將成為傳播和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近年來,網絡平臺上關于中華文化的討論和關注度持續上升,這充分證明了數字場域在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方面的巨大潛力。
同時,數字場域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無限可能。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包括“故宮博物院”小程序智慧開放等共30個首批“5G+智慧旅游”應用試點項目[9]。借助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等前沿科技,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當代智慧的無縫對接,提供了既新穎又沉浸式的數字盛宴。這樣的體驗設計不僅緊緊抓住了青年群體的心,更點燃了他們探索華夏文明的熱情,激發出強烈的民族歸屬感。
為維護網絡世界的健康生態,構建有序的線上空間,必須配套出臺相應的監管政策,以確保線上內容的品質與安全。這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審查體系,有效屏蔽庸俗或有害信息的傳播,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環境[10]。此外,加強公眾的數字技能教育,提升全民的網絡素養,是塑造健康數字社會的基石。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1年),要求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和技能,推動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發展水平邁上新臺階,進一步縮小群體間的數字鴻溝,提高數字生活質量。
(一)構建數字平臺,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與交流
數字時代,構建數字平臺成為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與交流的重要途徑。通過搭建數字平臺,可以有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支撐。
其一,通過搭建具有廣泛覆蓋性和高度互動性的數字平臺,可以有效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例如,各級政府紛紛推出官方政務新媒體平臺,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渠道,及時發布政策信息、解讀社會熱點,與受眾互動交流[11]。這些數字平臺顯著提升了政務公開性和運行效能,不僅增強了公眾對政府的信任,還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
其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使傳統文化遺產得以系統梳理、分類管理及電子化存檔,確保了寶貴文化資產的持久保存與世代相傳[12]。更重要的是,數字媒介為文化創新創造了無限可能,為藝術家和創作者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促進了中華文化繁榮與傳播,進而扎實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其三,構建深度交互與全民參與的數字平臺。通過鼓勵用戶原創內容、策劃在線互動項目等手段,能極大地調動受眾參與的積極性,提升平臺的吸引力與社會影響力。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洞察用戶的行為模式和偏好,為制定更加精細化、高效化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廣策略提供依據,確保信息傳播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二)利用數字工具深化中華文化的闡釋與傳承
數字時代,運用前沿科技詮釋并延續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已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其一,采用數字化方式,將古典文化元素轉化為鮮活、直觀的數字形態,讓公眾得以近距離觸摸悠久歷史的溫度。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復刻歷史現場,引領觀者穿越時空,體驗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數字技術不僅有助于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與體系化整理,還能夠提煉文化精髓,傳達其內在價值。數字技術還能架起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溝通的橋梁,通過社交媒體、網絡課堂等渠道,讓四海之內皆可領略中華文明的風采。以故宮為例,這座承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寶庫,正巧妙地運用數字科技,開創中華文化傳播的新篇章[13],推動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
其二,在數字化浪潮中深化中華文化解讀與傳播,內容創新與品質把控至關重要。數字工具僅是輔助手段,核心在于如何將其與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既有深度又具有吸引力的數字內容。同時,傾聽受眾聲音,適時調整和優化傳播策略,是保持數字工具應用活力的關鍵。唯有如此,方能在數字時代,讓中華文化綻放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芒,續寫中華文明新篇章。
(三)創新數字內容,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數字時代,創新數字內容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感染力和影響力的關鍵。要探索數字技術與中華文化深度融合路徑,創作出更多具有創新性、感染力和影響力的數字內容作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支持。
其一,借助尖端數字技術和創意思維創造出多姿多彩、內涵深厚的數字作品,以新穎獨特的方式展現中華民族的歷史積淀、價值觀以及精神特質。例如,一批高質量的數字紀錄片、短視頻以及互動游戲等,通過深度探索中華文化的內核,以創新且富有感染力的手法,向廣大受眾生動呈現,引發了強烈的共鳴與反響。這些作品不僅使受眾在享受中領略中華文化的浩瀚與精妙,還在不經意間加深了他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感知和認同。
其二,創新的數字內容能通過社交媒體等網絡平臺廣泛傳播,顯著擴大輻射范圍。據統計,紀錄片《中國》播放期間,湖南衛視累計有1.86億人次觀看,芒果TV等新媒體平臺,傳播總量高達76.6億次。歐洲通訊社、美聯社、德新社等海外媒體報道2000多次,相關稿件以5種語言傳播到54個國家和地區[14]。這部聚焦中華文化的紀錄片在社交媒體上的點擊量高達數十億次,引發了社會層面的廣泛關注與熱議。這種規模化的傳播不僅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聲望,還在整個社會層面營造了濃郁的民族共同體氛圍。同時,互動游戲等數字媒介為受眾提供了體驗中華文化的機會,通過親身體驗,受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得到了顯著增強。
(四)優化數字環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有力保障
數字時代,優化數字環境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一,加強數字平臺監管,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通過建立健全信息審核機制,及時辟謠和澄清誤解,能夠有效維護數字空間的清朗,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礎。
其二,注重網絡文化的建設,優化數字環境。網絡文化作為數字時代的重要文化形態,對于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通過培育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共同體意識,是優化數字環境的重要一環。
其三,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優化數字生態環境。通過對用戶行為模式的深度分析,能夠更精確地洞察網絡用戶的需求與興趣焦點,從而制定出更為精準有效的傳播策略。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能夠顯著提升信息傳播的效率與準確性,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總之,優化數字環境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強化網絡監管、培育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以及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能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廣泛傳播奠定堅實基礎,促進數字時代中華民族的互嵌式團結與融合。
數字時代的到來,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數字場域的傳播提供了寬廣的舞臺。數字場域不僅促進了中華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還展現出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獨特優勢和特點。
通過構建數字平臺、利用數字工具、創新數字內容、優化數字環境,可以有效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與交流,不斷深化中華文化的闡述與傳承,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2] 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鄧正來,校.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34.
[3] 丁元竹.費孝通和中國特色社會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3:288.
[4] 本書編寫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4.
[5] 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1).
[6]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的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7] 北京貴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pBKgUZTPTwoXKYyPbQj7Rx2VhWi+vH+xXFpb2/trbKE=4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用戶規模達12.32億[EB/OL].澎湃新聞,(2024-05-07)[2024-06-1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84979.
[8] 金晏.抖擻傳統 記錄傳統文化之美[N].中國文化報,2019-05-17(7).
[9a2RkzoDYBzJVEa3qWH+wsm2+rkdBThBpsKTYMEUgofM=] 金歆.互聯網激發經濟社會向“新”力[N].人民日報,2024-03-23(5).
[10] 新華通訊社課題組.學習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的重要論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22:121.
[11] 崔東,董菁,孫娜,等.中國為什么有這么多政務新媒體?[EB/ OL].中國政府網,(2019-10-11)[2024-06-19]. https:// www.gov.cn/xinwen/2019-10/11/content_5438342.htm.
[12] 方麗瑜.博物館在線藏品數據庫的關鍵質量框架設計:以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為例[J].故宮博物院院刊,2024(5):13-23.
[13] 李亞娟,張云.城市文化建設專家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3.
[14] 吳月玲.紀錄片《中國》:立體展現中華歷史之美、文化之美[N].中國藝術報,2023-12-20(1).
作者簡介 陸俊先,講師,河池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職工教育管理與培訓、思想政治教育。周麗霞,講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青少年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