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出版社編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出版社亟須革新編輯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行業發展需求。文章采用文獻分析法,探討媒體融合背景下出版社編輯技能需求與培養模式,旨在為出版傳媒教育與編輯隊伍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文章首先闡述媒體融合的內涵,分析技術融合與內容融合兩個層面的特征;然后剖析媒體融合對出版社編輯工作職能的影響,以及出版社編輯工作的新特征;接著分析媒體融合背景下編輯應具備的技能,指出跨媒體內容生產加工技能和內容集成運營與數據決策技能是當前出版社編輯應掌握的核心技能;最后,結合實踐提出跨學科融合培養、開展計算機技能培訓和應用區塊鏈技術三大編輯人才培養模式。文章認為,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版社編輯應具備跨媒體的制作技能和較強的數據分析能力,能夠在多平臺進行內容創作與管理。除了傳統的文字處理能力,出版社編輯還應掌握圖像、視頻處理等多項媒體技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基于此,文章提出相應的編輯人才培養模式,為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關鍵詞:媒體融合;出版社編輯;人才培養;跨學科融合;計算機技能;區塊鏈
中圖分類號:G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7-0211-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信息中心科研任務項目“信息中心科技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提升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NMPAICKY01
在新媒體快速發展、媒體生態重構的背景下,多媒體傳播已成為主流趨勢,出版社編輯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1]。當前,編輯工作逐漸從傳統模式轉變為全媒體、多終端、立體化新模式。傳統的單一型編輯人才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媒體融合時代的需求,改革創新,探索符合現實發展需要的新型編輯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
媒體融合,即通過多種媒體形式的互動與整合,增強信息的表達效果,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2]。其內涵主要體/oLO/f7AN8UjnDkhD+6FrA==現在技術融合和內容融合兩個層面。
技術融合是媒體融合的基礎,指的是將不同的技術平臺和技術手段結合起來,實現更流暢、更高效的媒體展示與傳播,如視頻會議系統中集成音頻、視頻和數據分享功能,或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將動態數據圖表與實地報道相結合,增強信息的直觀性和互動性[3]。技術融合還涉及對不同設備的兼容性處理,確保內容可以在多設備、多平臺無縫展示,這需要前端的界面設計、中間的協調操作、后端的數據處理高度協作[4]。例如,流媒體服務的優化不僅需要視頻編解碼技術的支持,還需要網絡傳輸技術的配合,以確保在不同的網絡環境下都能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技術融合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媒體內容的接受度和用戶的體驗感。
內容融合是媒體融合的核心,指的是在內容生產與呈現過程中,將不同領域、形式或風格的內容有效結合,創造出新的用戶體驗[5]。內容融合不是簡單的信息堆砌,而是要通過策略性的設計,使不同形式的內容相得益彰,共同服務于信息的整體傳遞與用戶體驗的優化。例如,融媒體新聞報道可能融合文字、圖片、視頻、互動圖表等多種形式,每種形式承擔著不同的信息傳遞功能。文字用來詳細解釋背景信息,圖片用來展示轉瞬即逝的瞬間,視頻用來展示事件現場的動態過程,圖表用來強調關鍵數據。互動元素如在線問答、觀眾投票等,則用來提高觀眾的參與度[6]。
媒體融合時代,編輯不再僅僅是文字內容處理者,還需負責基本的圖像處理、視頻剪輯,甚至互動設計,需掌握更廣泛的技能。媒體融合使出版內容更新速度變快,編輯必須在確保內容質量的同時,縮短內容生產周期,以滿足數字出版的即時性和連續性要求。轉變編輯工作方式不僅能提升出版內容的豐富性和互動性,還能極大地拓寬出版物的受眾范圍,增強其市場潛力[7]。
媒體融合拓展了編輯的角色功能,使其從傳統的文字處理者轉變為內容策劃和用戶體驗的設計者。在此過程中,編輯需要更加關注內容如何在不同平臺上展示以及如何與用戶互動。這要求編輯具備跨媒體的思維方式,能夠深入理解目標受眾的需求和媒體消費習慣[8]。此外,編輯還需與技術團隊緊密合作,確保內容在各設備、各平臺都能呈現出最佳效果。
媒體融合不僅改變了出版內容生產方式,使之更加多樣化和數字化,還擴展了編輯的職能,要求他們在內容策劃、用戶體驗等多個領域發揮關鍵作用。這種轉變是對整個出版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一種預見和回應[9],為出版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挑戰與機遇。
(一)內容生產形態多元化
跨媒體內容整合是內容生產形態多元化的重要體現。在數字化和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編輯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字內容制作,而是需要涉獵視頻、動畫、互動圖表等多種媒介,將這些不同形式的內容整合為統一的整體。
個性化內容生產是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另一個新特征。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編輯可以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偏好,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內容選擇和推薦[10]。例如,通過用戶數據分析,了解哪種類型的書籍最受歡迎,哪些主題的書籍能夠引起特定群體的興趣,并據此調整出版計劃,推出定制化的內容產品[11]。在兒童圖書市場,編輯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設計相應的互動電子書或教育應用,使書籍內容和兒童的成長需求相匹配。編輯還可以通過定期發送個性化的電子郵件,包括讀者感興趣的書籍推薦、作者訪談、相關主題的深度文章等,與讀者建立持久、緊密的聯系。
這些新特征標志著出版社編輯已從單一的文字編輯轉變為多元化的內容生產者和用戶體驗塑造者,通過跨媒體內容整合和個性化內容生產,編輯能夠更有效地滿足讀者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二)工作模式智能化、一體化
工作模式智能化主要體現在編輯工作的自動化和數據驅動決策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編輯工作開始利用智能工具和算法來提高內容的質量和分發效率[12]。智能化工具還可以幫助編輯進行內容標簽化和元數據管理,這不僅能夠優化內容的存檔和檢索流程,而且能夠提高內容在各個平臺上的可發現性和推薦的精確度。在智能化的工作模式下,編輯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把握出版內容的市場動態,滿足讀者的需求。
一體化工作模式體現在編輯角色的跨部門協作和多平臺內容管理上。出版社編輯不是孤立的,需要與作者、設計師、市場營銷人員、技術團隊等密切合作,參與從策劃到發行的每一個環節[13]。例如,編輯需與設計師協作,確保內容的視覺呈現與文本相匹配;與技術團隊合作,保證電子書籍或應用程序的用戶體驗設計能滿足用戶需求。在多平臺管理方面,編輯需要掌握各種數字發布平臺的特點和優化策略,無論是傳統的紙質書籍,還是電子書、有聲書等,都要有效管理和調整內容[14]。
(一)跨學科融合培養
跨學科融合,強調不同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以培養具備多元化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編輯人才。跨學科融合培養模式涉及文學、語言學等傳統出版相關學科,以及計算機科學、數據分析、心理學、商業管理等多個領域。
出版社可以與高等院校合作,開發文學評論、數字技術、市場營銷等領域的綜合課程。例如,開設數字媒體與出版課程,讓學生學習傳統的編輯與校對技能,深入理解數字技術如何改變內容的創建、分發與消費。課程中,可以加入數據分析的基礎教學,教授學生如何通過分析用戶數據來優化內容分發策略,以及如何使用心理學原理來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用戶黏性。通過多學科課程的整合,學生能夠在理論與實踐中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為今后從事出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跨學科融合培養模式可以使編輯在掌握傳統編輯技能的同時,在快速變化的出版環境中靈活運用各種學科知識,有效應對挑戰。如今,出版行業面臨諸多新的機遇與挑戰,單一學科背景的編輯往往難以滿足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通過跨學科融合培養,編輯能夠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理解和處理各種稿件內容。這種培訓策略將極大地擴展編輯人才的視野與能力,使其適應出版業多元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例如,在科技與人文融合領域,編輯只有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和人文底蘊,才能準確把握相關選題的價值和意義。同時,跨學科融合培養還能提升編輯的創新能力,促使他們在策劃、編輯和推廣等環節提出更具創意的方案,為出版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開展計算機技能培訓
在數字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當下,對出版社編輯人才進行系統的計算機技能培訓,能提高其工作效率,使其更好地適應數字出版和新媒體發展趨勢。
出版社應與專業的IT教育機構合作,或在內部設置專門的培訓部門,為編輯提供從初級到高級的計算機技能培訓。課程應覆蓋基礎的計算機操作技能、高級的文本處理技巧、圖像和視頻編輯軟件的使用,以及更為復雜的數據管理和分析。例如,出版社可以開設課程,指導編輯使用Adobe Photoshop處理圖像,使用InDesign設計版面,使用Premiere或Final Cut Pro剪輯視頻,使用Excel高級功能整理和分析數據,使用數據庫軟件管理大量的出版內容和版權信息。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定期開展技術研討會和工作坊也是必要的,這可以幫助編輯掌握最新的軟件工具,了解行業最新技術發展趨勢。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學習技能的有效途徑,出版社應搭建一個實踐平臺,讓編輯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通過實際項目運用所學的計算機技能。出版社可以組織編輯參與電子書制作,在內容策劃、文本編輯、格式處理與發布等環節運用相應的計算機技能。通過這種方式,編輯不僅能夠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并解決問題,還能找到自身的不足,進而進行針對性的提升。此外,編輯還可以參與跨部門的項目合作,如與技術部門共同開發一個內部使用的內容管理系統,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技術的應用,并在實際工作中更好地與技術團隊協作,共同推動出版流程優化。
(三)應用區塊鏈技術
在現代出版社編輯人才培養模式中,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透明、安全和高效的培訓管理與版權保護。區塊鏈技術具有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賬本特性,可以用來記錄編輯人才的培訓過程和成績,確保培訓數據的真實性和透明性。每一次培訓活動,無論是內部研討會、外部課程學習還是實際操作考核,時間、內容、參與者、結果等信息都可以被記錄在區塊鏈上,所有相關方均可驗證這些記錄的真實性,但無法修改。編輯人才完成特定課程后,能獲得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證書,這種證書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容易驗證,能夠極大地提高培訓認證的透明度和信任度。
區塊鏈技術也可用于版權管理和保護。出版社在區塊鏈上登記每一項創作內容,可以確保每一部作品的所有權信息都得到永久記錄和公開透明的保護。這不僅有助于防止未經授權的復制和分發,還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版權相關的交易和分潤,如自動計算版稅,并將收益分配給作者和相關權利人[15]。
現代出版社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編輯人才的高效管理和高質量輸出。在版權保護和智能合約應用中探索前沿技術,推動整個出版行業朝著更加數字化和透明化的方向發展,有利于提升出版社的競爭力,為編輯人才創造更加有利的工作環境。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出版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出版社編輯從單一的文字加工者轉變為集策劃、制作、運營、分析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本文深入分析媒體融合對編輯人才技能需求的影響,提出跨媒體內容生產加工、內容集成運營與數據決策等核心能力,并就跨學科融合培養和開展計算機技能培訓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系統闡述。希望相關研究成果能為高校編輯教育改革和出版機構編輯隊伍建設提供有益參考,同時期待后續研究能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這一課題,讓編輯人才培養工作與時俱進,為出版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 王焱焱.淺述新形勢下報紙新聞編輯創新的方法[J].中國報業,2024(7):200-201.
[2] 劉寧.多媒體融合背景下對編輯記者的素養要求[J].采寫編,2021(11):60-61.
[3] 于潞.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電臺編輯工作創新分析[J].新聞傳播,2019(19):84-85.
[4] 高照.全媒體出版環境下編輯工作的新特點[J].新媒體研究,2016,2(16):148,182.
[5] 周蔚華.談談編輯的“博”與“專”[J].中國編輯研究,2014(0):445-449.
[6] 黃勇軍,龔力.全媒體出版概念的解構與重構[J].編輯學刊,2019(3):109-114.
[7] 王美柱.融合數字技術傳播的多媒體出版發展思路[J].新媒體研究,2018,4(20):97-98.
[8] 王美柱.互聯網思維模式下多媒體融合出版的發展突破[J].科技傳播,2018,10(24):161-162.
[9] 張航.跨媒介時代出版社編輯應具備的意識分析[J].采寫編,2024(6):117-119.
[10] 郭賽.新媒體時代出版社編輯高質量發展對策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1):199-202.
[11] 潘佳寧,孫鋒.新媒體下出版社編輯創新思維提升策略[J].中國報業,2024(10):224-225.
[12] 雷軍.行業特色高校出版社編輯力建設及其提升策略探析[J].西部學刊,2024(9):141-145.
[13] 尹琨.城市出版社編輯人才培養有“秘籍”[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4-05-10(1).
[14] 張樂.新媒體時代期刊編輯出版工作創新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6):224-227.
[15] 孫曉菁.新聞編輯運用新媒體技術的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4(2):56-59.
作者簡介 賈宇娜,編輯,廣東海燕電子音像出版社編輯部主任,研究方向:融媒體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