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業資源的保護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頻繁和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森林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火災的威脅。深入探討林業資源保護與護林防火技術的應用,介紹當前常用的護林防火技術,并對其效果進行評估,為有效保護森林資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林業資源;護林防火技術;自然災害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8–00-03
隨著全球森林資源的不斷減少和人類活動的增加,保護林業資源已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森林覆蓋地球的大部分陸地,發揮著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維護水土資源等作用。然而,近年來,森林資源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威脅,這主要源于森林砍伐、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氣候變化[1]。其中,森林火災尤為突出,成為對林業資源最為嚴峻的挑戰之一。火災不僅會造成大面積林木的損失,還會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導致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等一系列問題,對生物多樣性和環境質量產生深遠影響[2]。
1 護林防火技術概述
護林防火技術是為預防和控制森林火災而實施的一系列技術和管理措施。這些措施的核心目標在于降低森林火災的發生頻率,減少火災對森林資源的損害,同時在火災發生時迅速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最大限度地減輕火災對生態環境和人類生命財產的威脅[3]。
護林防火技術包括預防措施和應急處置措施2個方面,如定期巡邏監測、建立火災預警系統、清除易燃物、組建火災撲救隊伍、配備滅火設備等。
2 我國林業資源保護與護林防火技術的現狀
2.1 技術手段不斷完善
近年來,我國林業資源保護與護林防火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4]。在森林火災預防方面,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監測系統,結合衛星監測和無人機巡查等先進技術,實現對林區火情的實時監測和預警,顯著提高了撲滅火災的效率與成功率。除了傳統技術,人工智能的應用也為火災監測和預警帶來了新的方式。通過應用人工智能算法對衛星圖像及其他監測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可以更精準地識別火災風險區域,并及時采取干預措施,從而有效降低火災發生的可能性。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無人機在森林防火中的應用更加廣泛。這些無人機能夠迅速抵達火災現場,實時傳回高清圖像和視頻,為指揮人員提供準確的信息,幫助他們制定更有效的滅火策略和資源調配方案。此外,通信技術的進步也增進了林區與指揮中心之間的聯系。通過衛星通信和移動通信等手段,指揮員可以實現對遠程林區的即時監控與指揮,確保在關鍵時刻作出迅速反應。
2.2 相關政策法規健全
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以規范和指導森林資源的保護及護林防火工作。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不僅明確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森林保護及防火工作中的責任與義務,還清晰界定了森林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此外,配套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詳細闡述了森林防火的組織實施、技術標準和應急處置等具體措施。
近年來,針對森林火災防控面臨的新情況和新挑戰,各級政府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政策和規定。例如,《全國森林防火工作規劃》明確了森林防火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了加強火災監測與預警、提升應急搶險能力、完善森林火災救援體系等具體措施。這些法規和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為森林資源保護和防火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持與政策保障,推動了我國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5]。
2.3 基層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第一,我國不斷加大對基層撲火隊伍的建設力度,
培養出更多的專業的撲火人員,顯著提高了他們應對火情的能力。隨著技術的進步和需求的變化,基層隊伍的建設也在不斷創新與完善。
第二,為提升撲火隊伍的專業技能和應急處置能力,開展了系統的培訓和演練活動。培訓內容涵蓋火災防控知識、滅火器材的使用以及應急處理流程等,確保隊員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熟練掌握應對策略和操作技巧。
第三,不斷加強基層隊伍的裝備與配備。為他們提供先進的滅火設備和工具,如滅火器、水泵和防護服,以確保在火災現場能夠高效開展滅火行動,并保障隊員的安全。
第四,注重隊伍的組織建設和管理機制的完善。通過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確隊員的崗位職責和工作任務,完善考核激勵機制,調動隊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強責任意識。同時,加強隊伍的組織協調和信息共享,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協同和應變能力。
第五,不斷加強基層隊伍與當地居民和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建立以基層撲火隊伍為核心,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居民共同參與的護林防火合作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護林防火網絡,共同維護森林資源的安全與生態環境的穩定。
2.4 科技與創新推動發展
我國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持續引進和研發新技術與新裝備,以提高護林防火的技術水平。例如,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了對火情的智能監測與預測,為火災應急處置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支持。
3 林業資源保護的作用
3.1 維持生態平衡
林業資源的保護對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至關重要。通過呵護林木、植被和土壤,確保生態系統的穩定,遏制生物多樣性的流失,保持土地的生產力,促進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可以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堅實的基礎。
3.2 提高資源的品質和數量
有效的林業資源保護措施能夠顯著促進森林資源的生長與更新。采取定期開展森林管理、病蟲害防治和植被恢復等措施,不僅能夠有效保護和改善森林的生長環境,還能提高木材及其他林產品的品質與產量,為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
3.3 增強生態服務功能
林業資源保護對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至關重要。森林不僅能夠調節氣候、凈化空氣、保護水源,還能有效防止洪澇和抵御風沙等自然災害。通過保護這些寶貴的生態服務,為人類社會帶來更高的生態價值。
3.4 提供可持續利用的經濟資源
林業資源不僅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不可或缺的經濟資源。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可以確保資源的可持續供給,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保護林業資源還為生態旅游、環保產業等新興行業的發展辟了廣闊的空間,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活力。
4 加強護林防火技術在森林資源保護中的應用策略
4.1 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
面對林火防控的諸多挑戰,亟須加大科技創新與研發投入力度,持續提高護林防火的技術水平。第一,
借助衛星、無人機和地面傳感器等多元數據源,實現對火情的多角度、全方位監測,從而顯著提高火情監測的精準度和時效性。通過數據融合與智能分析技術,快速識別火情并發出預警,為火災的早期發現和撲救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持。同時,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火災預測模型。通過對歷史火災數據、氣象信息以及地形地貌等多維數據的深入分析,精準預測火災發生的可能性及潛在影響區域,為護林防火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加強對智能滅火裝備和系統的研發和應用,如無人機滅火、智能消防車和水霧噴灑系統。這些先進設備將提高滅火作業的安全性和效率,減少人力和物力投入,減少火災帶來的損失。
第三,建立健全的森林火災應急通信網絡,確保火情信息的迅速傳遞與共享。利用現代通信技術,建立覆蓋廣泛、互聯互通的應急通信網絡,實現火災應急指揮的快速響應。
第四,建立火災風險評估與管控系統,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和遙感技術,對森林火險等級進行動態監測與評估,并據此調整防火重點區域和強度,以提高火災防控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4.2 構建健全的防火管理體系
為了有效防范森林火災,必須構建健全的火災防治管理體系,包括明確的責任部門、科學的管理制度及規范的操作流程,加強對火災監測預警、撲救處置和后期評估等環節的管理,提高火災防控的全程性與系統性。
第一,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森林火災防治管理制度與標準。制度應涵蓋火災防治方案的編制、應急預案的制定和火災數據的統計與分析等內容,確保管理工作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第二,加強火災監測和預警體系的建設,提高火災預警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借助現代監測技術,如衛星監測、無人機巡查和地面觀測站等,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火情監測預警體系,實現對火情的全天候、全方位監控。
第三,提高火災撲救和處置能力,組建專業化的火災撲救隊伍,并為其配備先進的滅火裝備和工具,以提高撲救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在此基礎上,加強對火災撲救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探索更為高效和安全的撲火方法和工具。
第四,加強對火災后期的評估與修復。對火災造成的影響進行全面評估,并及時采取修復措施。這包括對受災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深入調查和監測,制定切實可行的修復方案。同時,加強火災后期的監管與管理,確保生態系統能夠盡快恢復。
4.3 加強國際合作與經驗交流
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的合作與交流,借鑒并吸收國際先進的護林防火技術和管理經驗至關重要。
第一,與國際組織或其他國家共同開展護林防火技術研究項目,充分利用各方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共同攻克技術難題,推動技術創新。例如,可以與國際科研機構合作,開發火災監測和預警技術、滅火裝備研發等項目,探索護林防火領域的前沿技術。
第二,定期舉辦國際性的護林防火會議、研討會或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際專家學者及從業者參與,分享各國在護林防火領域的最新成果和經驗。通過這樣的交流與學習,更深入地了解國際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為我國的護林防火工作提供借鑒。同時,開展護林防火技術培訓和人員交流活動,邀請國外專家進行技術指導與培訓,同時派遣我國專業人員赴海外學習和交流,提高我國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應對能力。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規范的制定與修訂,推動國際護林防火領域的標準化進程。通過與國際接軌,使護林防火工作與國際標準接軌,從而增強我國護林防火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四,建立國際護林防火合作機制,包括簽署雙邊或多邊合作協議、搭建護林防火技術交流平臺等。建立合作機制,促進與其他國家在護林防火領域的長期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應對全球森林火災的挑戰。
4.4 提高人員培訓和技能水平
為提升護林防火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應對能力,必須加強培訓與提升技能,增強他們的火災防控意識。
第一,針對不同層級和崗位的人員,制定全面的培訓計劃和構建培訓課程體系,內容涵蓋火災防控知識、滅火技術、應急處置程序以及安全意識的培養,確保培訓內容的系統性和全面性。針對特定技術崗位和工作需求,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專注于滅火裝備的使用與維護、應急救援技術、火災現場指揮與協調等方面,全面提高護林防火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同時,組織實戰訓練和模擬演練,重現真實火情場景,進行應急處置演練。通過這些實際操作,提高護林防火從業人員面對火災時的應急反應和實戰能力。
第二,建立一套全面的培訓效果評估機制,對培訓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持續跟蹤和評估。通過及時掌握培訓進展和參與人員的技能水平,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培訓計劃和內容,以確保培訓的針對性。同時,完善激勵機制,對參與培訓并表現突出的護林防火從業人員給予獎勵,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增強對護林防火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4.5 推動社會參與和民眾教育
積極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護林防火工作,加強與民眾的溝通與互動,增強公眾對森林火災的認知和防范意識。組織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深入社區、學校、農村等場所,向廣大民眾普及森林火災的危害及防范知識。利用講座、展覽和現場演示等形式,向公眾詳細介紹火災的成因、防御措施和應急處理技巧,增強他們對火災的認知和應對能力。同時,可充分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積極推廣護林防火知識。發布宣傳視頻、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向廣大網民傳遞護林防火的信息,增強他們的防火意識。此外,可以定期開展護林防火主題活動,吸引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關注。
例如,可以舉辦火災防控知識競賽、護林志愿者活動和防火演練等多樣化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護林防火氛圍,激勵各界人士投身于護林防火事業。招募和培訓志愿者,使他們參與森林防火巡查、火災撲救和宣傳教育等工作。志愿者的熱情參與將大幅擴大護林防火工作的覆蓋面,提高火災監測和撲救的效率,同時加強社會各界對護林防火工作的關注與支持。
此外,可以搭建護林防火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向公眾發布火情預警和防火宣傳教育內容。利用手機App、電視和廣播等渠道,向社會發送護林防火的重要信息,提醒群眾關注火情動態,增強自我防范意識。同時,與新聞媒體和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大護林防火信息的傳播力度。通過媒體的廣泛報道與宣傳,向更大范圍的受眾傳遞護林防火的重要性,引導公眾積極參與森林資源保護。
5 結束語
林業資源的保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亟須政府、企業和個人合作。護林防火技術的應用在保護林業資源方面至關重要,必須不斷優化技術手段,提高防火能力。未來,應加大科研投入,探索更為先進的護林防火技術,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侯明勝.淺議森林防火建設的重要性:以柏林鎮三起森林火災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2):200-202.
[2] 王子瑞.大興安嶺北部次生林生態恢復能力及生態敏感性評價[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大學,2023.
[3] 張文赟.護林防火技術在林業資源保護中的運用[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2):66-68.
[4] 楊昌文.林業資源保護及森林防火管理措施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3,9(2):16-18.
[5] 韓志強.林業資源保護與森林防火技術初探[J].消防界(電子版),2023,9(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