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濕地現狀、形成、退化原因和作用,分析了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指出了現階段濕地修復保護生態家園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濕地修復保護生態家園的有效對策,旨在明確濕地修復保護生態家園的重要意義,貫徹落實濕地修復保護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濕地修復;保護;生態家園;對策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8–0-03
近年來,我國一直致力于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濕地修復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高度重視。濕地生態環境系統具有多樣性、獨特性等特點,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資源豐富。但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濕地生態環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壞。為了改變過去以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模式,需要重視對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基于此,相關部門必須充分認識到濕地修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根據當前濕地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實施有效的修復保護措施,推動濕地的可持續發展,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 濕地現狀、形成、退化原因及作用
1.1 濕地現狀
我國致力于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發布了一系列濕地保護修復制度。近年來,我國建成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2 200余處,全國濕地面積基本穩定,達5 635萬hm2。其中,國際重要濕地82處、國家重要濕地58處、國家濕地公園903處、國際濕地城市13個,還規劃將
1 100萬hm2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且均實行了嚴格的保護管理。
1.2 濕地的形成
濕地的形成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人工濕地,由人類后期開發而成,如稻田、池塘;另一種是天然濕地,由大自然進化形成,如漲潮退潮形成濕地、雪山冰川融化后低洼處的雪水在日積月累中形成了濕地。
1.3 濕地退化的原因
目前,濕地退化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一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較為嚴重的環境問題,其容易影響水位的變化,使江河湖海中的淤泥越積越多,致使其缺乏水源補充,導致水量減少,難以滋潤濕地,濕地便會就此干涸。同時,土地沙漠化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濕地的發展,由于樹木植被數量減少,紗質化的表層難以儲存地表水,濕地會慢慢變干。此外,人類活動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二是濕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在過去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們缺乏對濕地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以致于過度利用濕地資源,常將其改造成農場或其他場所,以此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1]。這就導致濕地數量逐漸減少,濕地周圍環境愈發惡劣,導致棲息于濕地的珍稀動物難以生存,也降低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
三是水源污染嚴重。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水源污染問題一直未得到徹底解決,未經處理的污水排放進入濕地后,會嚴重影響濕地的水質,導致濕地生物、植物死亡,影響濕地生態環境的平衡。
1.4 濕地的作用
濕地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一是固碳作用。濕地生態環境中的植物類型十分豐富,其在進行光合作用時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后會將其轉換為氧氣、有機物,這使得濕地中也存在著一定量的有機碳、無機碳。濕地土壤中的含水量相對較大,土壤具有厭氧性。植物在死亡后會腐敗于濕地中,這會增加濕地中的有機質,從而提高濕地的固碳能力。濕地固碳作用有利于凈化空氣、水資源。
二是調節氣候。濕地生態環境能夠有效調節氣候。濕地生態環境周圍的空氣濕度較高,其原因在于濕地生態環境中有大量的植物,植物的蒸騰作用會揮發水,使空氣中的水含量增加。空氣水含量增加后便能夠吸收熱量,使周圍溫度下降,一定程度上調節了當地氣候。通常情況下,濕地周圍環境并不會出現較大的晝夜溫差[2]。
2 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則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原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開發資源滿足人們物質需求的同時,還要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減少自然資源的浪費。開發資源時應當關注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把握好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避免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圍繞以人為本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要求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對于無法滿足國家產業政策要求、生產力較為落后且存在較大污染性的低質量產品應當予以淘汰,從根源上減少環境污染。
二是遵循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并重原則。在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過程中,需要同步開展濕地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堅持以預防為主,避免濕地生態環境繼續退化。對于已經出現退化情況的生態環境,則需要根據其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修復方案進行治理,可結合應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旨在恢復濕地的生態功能[3]。
三是遵循突出重點原則和整體推進原則。在進行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時,需要從整體出發,根據實際情況,優先治理重點區域、流域和行業。可通過開放綜合性試點,或是建立示范型生態農業區、旅游區的方式帶動整體的發展,從而改善濕地生態環境現狀,促進濕地生態環境的長遠發展。
四是遵循環境影響評價原則。在濕地生態環境保護中,必須積極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管理力度,嚴格執行環境評價制度,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
3 現階段濕地修復保護生態家園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濕地修復保護生態家園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我國當前雖然已經開始意識到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也在各區域開展了濕地保護工作,建設了濕地自然保護區,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未能貫徹落實相關政策和制度的要求。部分人員對濕地保護工作的認識不深,未能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不具備良好的責任意識,以致于濕地保護工作流于表面,缺乏日常管理,難以保證濕地保護效果[4]。
第二,忽視了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部分濕地管理部門執法力度還有待加強。相關部門未定期開展濕地生態環境檢查工作,無法實時獲取濕地生態環境的真實狀態,得不到準確反饋,以致于濕地生態環境污染問題得不到有效控制。各部門之間的工作缺乏協調,彼此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難以及時傳達和共享重要信息。
第三,忽視了濕地生態環境修復工作的開展。未能根據濕地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修復,修復方法較為單一,不具備針對性,未能取得較好的修復效果。在濕地生態環境建設方面也有所不足,濕地生態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無法發揮濕地生態功能作用,不利于濕地生態環境的長遠發展。
4 濕地修復保護生態家園的有效對策
4.1 樹立環境保護理念,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
在實施濕地修復工作時,應當樹立環境保護理念,明確濕地修復保護的重要性,堅持走綠色化發展道路。要從整體上科學規劃濕地保護方案,找準濕地發展方向,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濕地修復保護管理制度。將濕地修復保護綠色發展理念普及至每個領域,既要注重濕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又要融合全區域的發展,以便于加強濕地生態環境管理,避免其遭受破壞,同時又要充分利用濕地生態環境資源[5]。
此外,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職能作用。政府應當針對濕地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工作,增加資金投入,積極開展濕地修復保護項目,進一步優化濕地保護建設。協調各相關部門,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以便于各司其職,相互協作,履行自身職責,以提高濕地修復保護工作效益。林業部門、漁牧業部門等都應當投入濕地保護工作中。政府還可以加強和高校的合作,創建科學發展機制,邀請更多高校專家和優秀人才加入濕地修復保護生態家園中,為濕地修復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后備人才。
4.2 完善相關法律條例,成立研究小組
為提高濕地修復保護工作水平,應當進一步完善與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條例,以確保濕地修復保護工作有據可循、有法可依。政府應出臺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嚴懲人為性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行為,為執法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的依據,從而改善亂砍濫伐的狀況。禁止大面積捕撈或獵殺動物,有利于從根本上保護濕地生態環境。同時,相關單位要貫徹落實濕地生態保護工作,加強監督管理工作,明確濕地環境保護工作重點,在法律法規體系下全面落實各項保護工作,從而提高濕地修復保護水平,創建良好的生態家園環境[6]。此外,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以便于加強對濕地環境的分析,全面掌握各區域濕地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并針對各種狀況制定相應的修復保護方案,以保障濕地修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抑制濕地生態環境大面積退化。
4.3 優化設計濕地,拓展濕地功能
在進行濕地修復保護的過程中,需要優化設計濕地環境,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有效開發濕地資源,打造濕地生態公園,從而加強對濕地自然資源的保護。在設計濕地生態公園、景觀時,相關人員要遵循環境生態性原則,有效整合各區域的生態資源,實施有效管理。
在濕地生態公園的設計和建設方面,不僅要打造具有觀賞性的景觀,供游客賞玩61e0bbe6713bfce191fc1d958d2dc7ef7ac6fabbf16e7576c22a1496d4d825a4,提高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利用率,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濕地生態環境的自然凈化功能。這有利于獲取更多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例如,建設濕地水上森林時,可利用周圍的交通資源運行濕地資源,基于原有景觀進行相應的建設,還原濕地的水體景觀、動物景觀,并充分利用濕地中的植物資源營造不同的觀賞區域,例如,可在岸邊種植水杉、在湖面種植浮水植物、在池塘中種植蘆葦等,豐富植物的多樣性,使濕地環境更加多元化。設計濕地景觀時,需要先了解濕地的水體特征,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設計,可將其和園林設計相結合,合理分配水體空間,增加濕地層次性。
此外,要進一步拓展濕地功能。在濕地修復保護工作中,需要提高濕地資源利用率,通過全面保護來改善區域環境,拓展生態環境功能,調節當地的氣候。相關部門應當利用濕地改變周圍環境的水位,充分發揮濕地的系統性功能。應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和地形特征建設濕地系統,創建蓄水池、堤壩等,并發揮其灌溉功能建造魚池。還可以建設池塘,池塘的深淺度、面積可根據環境需求來進行設計,以淤泥為根基,組建池塘群,這有利于調節周圍區域的水資源,凈化河流中的污染物,為水生植物、動物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豐富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7]。
4.4 加大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第一,要明確濕地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在城市規劃中的重要性,根據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濕地環境質量,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方案,將濕地生態公園建設工作與百湖整治等工作相結合,為濕地生態公園建設提供充足水資源。
第二,設立生物保護紅線。相關部門要基于濕地管轄面積設立生態保護紅線,進一步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并予以城市建設工作一定的限制,避免在城市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破壞濕地環境。相關部門可基于城市區域的建設特點劃分濕地環境,通常情況下可分成3種類型,即濕地、重要濕地和濕地小斑。不同類型的濕地區域在管理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需要基于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管理方案,以實施針對性濕地保護,突出濕地環境的生態效益。
第三,可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考核相關部門的指標之一,通過評估該區域的濕地面積、保護情況、環境效益,判斷最終工作效果,以此督促相關部門認真開展濕地保護工作[8]。基層單位要積極配合上級部門的工作,重視濕地保護工作,規范生態環境保護行為。
4.5 重視濕地生態環境修復工作
在濕地生態家園保護工作中,需要重視濕地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可根據濕地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修復措施,常見的修復方式有以下3種。
一是自然恢復。這類修復方式主要適用于未遭受較大破壞的濕地環境,其處于輕度退化狀態,但是所遭受的損傷未超出其可承受負荷,消除其退化問題后,可待其自然恢復。這種修復方式極其簡單,只需要找出干擾濕地生態環境的原因并加以控制,便能夠使濕地生態環境順應自然發展。
二是工程治理。這種修復方式主要是通過建設和保護的方式修復濕地生態環境。常見的有退耕還濕工程、興建保護區水源供給工程等,其能夠降低人為破壞程度,恢復濕地蓄洪能力,發揮濕地的氣候調節功能。相關部門可在當地濕地環境的基礎上,實施相應的建設、保護方案,組織開展濕地保護工程項目,加大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從而提高濕地環境質量。
三是生物治理。這種治理方式主要是針對濕地生態環境中的實際情況,利用生態修復技術恢復植被,調控生物,增加濕地生物的多樣性。濕地環境中的植物一共有3種類型,包括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沼生植物,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治理。例如,清除濕地環境中的雜草,優化配置植物;加強對魚類資源的監控,營造珍貴魚類的棲息環境。與此同時,還要約束人類活動,禁止于濕地中亂捕濫殺,維護濕地生態資源。
5 結束語
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應當充分認識到濕地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需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保護措施和修復手段,以恢復濕地生態環境功能,發揮濕地生態環境的調節作用,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一方面,要加大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制定完善的濕地生態環境法律法規,使保護工作有據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采用生物治理、工程治理、自然恢復等措施,恢復濕地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文麗,任璞,梁俊奇.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及修復措施:以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23 (20):160-162.
[2] 王旭,孫剛.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對策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0):144-145.
[3] 高璐,商穎.淺談濕地在生態環境修復中的作用[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2(7):28-31.
[4] 孫乾照,林海英,張美琦,等.濱海鹽沼濕地生態修復研究進展[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7(1):151-158.
[5] 慈雪倫.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對策研究[J].環境與發展,2020,32(12):196-197.
[6] 薛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對策研究[J].清洗世界, 2020,36(8):64-65,67.
[7] 張立超.濱海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對策研究[J].低碳世界,2020,10(3):10-11.
[8] 吳茂倉.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對策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