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和維持全球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石,同時是生態平衡與持續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限制性資源。因此,對水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至關重要,不僅關乎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基于此,闡述了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原則,分析了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現狀,探討了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如地表水和地下水保護措施、加強水資源統籌管理、提高再生水利用等,旨在尋求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策略。
關鍵詞:水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匱乏;水污染
中圖分類號:TV21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8–0-03
水資源是自然界中最寶貴的資源之一,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由于氣候變化、工業污染、過度開發等因素的影響,全球水資源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對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合理規劃和嚴格管理,同時采取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通過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原則、現狀及相應措施,旨在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以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1 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在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資源利用的低效率及不恰當的開發方式。這些問題不僅未能滿足對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需求,還可能阻礙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加強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顯得尤為關鍵[1]。以下是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幾個核心原則。
1.1 生態保護與環境建設同步進行原則
在開發和利用水資源的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包括低效的資源利用和不適當的開發方式,這不僅無法滿足對節能和環保的需求,而且可能阻礙社會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為此,加強生態環境的恢復與重建至關重要,必須采取以環境保護為先導、以預防為基礎的策略,在強化保護措施的同時,重視對受損生態環境的修復。
1.2 均衡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原則
針對不斷加劇的水質惡化問題,環境破壞與水污染之間的相互影響表明,提升水資源的利用率必須將污染治理視為與生態保護同等重要的任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制定統一的規劃,融合污染治理與生態保護措施,推動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1.3 統籌兼顧、綜合決策原則
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過程中,深入探討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密切聯系,并妥善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尤為關鍵。這意味著,在推動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同時,應遵循自然的原則,采取全面考慮和合理開發的策略,確保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
1.4 明確權責關系原則
根據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及標準,明確界定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各參與方的權利與責任至關重要[2]。
這包括建立清晰的權利、責任與利益關系,以及堅持“污染者支付”“破壞者負責修復”和“受益者承擔費用”的原則,通過法律手段保護公眾的環境權利,有效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2 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2.1 水資源匱乏
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可利用的水資源遠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由此可見,我國面臨著水資源匱乏的嚴峻挑戰,尤其在干旱地區,水資源的緊缺已經成為阻礙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
2.2 水污染嚴重
眾多研究表明,我國遭受的水污染狀況極為嚴重,
影響了河流、湖泊、某些海域及地下水資源[4-5]。具體而言,河流與湖泊遍布污染。許多城市附近的湖泊遭受富營養化影響,喪失了供水和旅游的功能,這對人們的居住環境構成了長期的威脅。在中國的主要水系中,只有珠江和長江的水質相對較好,而遼河和海河的污染較為嚴重,特定海域甚至遭受重度污染。此外,
我國部分沿海城市附近的海域遭受了嚴重的污染,尤其是東海近岸區域,由于過量的營養物質導致了水質惡化,有時還會發生赤潮現象。地下水資源的污染和質量退化問題日益突出。部分地區追求經濟增長,過度抽取地下水,使得水位顯著降低,有時甚至觸發地面沉降,導致地下水品質逐漸惡化。
2.3 水資源浪費嚴重
我國水資源浪費的領域主要集中在農業灌溉、工業生產和家庭用水。盡管節能環保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且公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逐漸加深,但水資源的無效利用和浪費在當前的水資源管理和使用中依然是突出問題。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民眾缺乏對節約用水意義的深刻理解,很多可再利用的水資源遭到了極大的浪費。因此,增強公眾的水資源節約、科學利用意識仍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4 水資源分布不均
我國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主要由其不均衡的地理分布造成,長江以南的區域雖然僅占全國面積的36.5%,
但擁有全國81%的水資源量。相對地,淮河以北地區雖然占地63.5%,水資源量卻僅占全國的19%。這種分布差異,加之季風氣候引起的降雨量和地面徑流量的顯著差異,導致旱澇災害頻發,加劇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有效平衡水資源分配和提高水資源管理效率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水資源開發利用中遇到的生態環境保護挑戰,是自然條件與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水資源管理和使用不合理、污染控制措施不完善、公眾節水意識缺乏等都是導致當前狀況的關鍵因素。為改善這一現狀,需要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因素,采取更加科學、有效和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策略。
3 水資源開發利用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3.1 地表水保護措施
3.1.1 污染源管控
污染源管理策略可細分為對外部和內部污染源的管理。外部污染源的管理聚焦于污染的具體發源地和廣泛分布的污染源,涵蓋對生活污水、工業廢棄物、畜禽養殖廢棄物及農業污染的控制。而內部污染源管理則著重于水體內部的污染物質變化及其由沉積物中釋放的污染控制,目的在于減少河流、湖泊及水庫內污染物的積累和釋放。
3.1.2 水環境修復工程
水環境修復工程的具體實施措施包括對水利設施的精確調控、設立專門的江河引水渠降污工程及淤泥清理與復肥工程。通過這些手段,有利于增強水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然凈化力,以便有效地處理受污染的水體。
(1)水利設施的調控:水利工程在水污染治理方面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通過建設引水渠、蓄水和排水系統等,水利工程可以顯著提高水源的質量。因此,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能有效地改善水體狀況。通過對河流、湖泊、水利樞紐的一系列水利工程改造,可以在雨季期間調節自然水體的流量,控制河流的流量,優化雨季時期河流的水量分布,以達到稀釋和凈化污染物的目的,從而改進水環境管理。
(2)江河引水渠降污工程:該工程的核心目的是增強河流的水環境容量和自我凈化功能,以有效沖洗污水。這些引水渠可以在江河內部設置,也可以橫跨江河進行引水。應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合理利用污水處理廠回收再利用水資源,并通過水利樞紐實現協調性調峰和產業用水的調配[6]。
(3) 淤泥清理與復肥工程:通過對河流、湖泊及水庫底部淤泥的清理,可以有效應對由底泥釋放的內源性污染,特別是磷污染。該過程能夠直接從水體中移除營養成分。清理得到的淤泥經過提取處理,其中的清液在去除磷質后可以反向輸回湖庫,而淤泥本身則可作為肥料直接用于農田,從而改善土壤結構。
3.2 地下水保護措施
3.2.1 地下水地質災害區治理
地下水相關的災害問題主要涉及地區性地下水位的持續降低、山區泉水干涸及河流水位下降等現象。過度開采導致空氣排放、采空區干燥和裂縫水流失,進而導致地質結構受損、礦區安全事故風險增加、土壤侵蝕、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裂縫形成、坍塌和滑坡等多種災害。礦山開采活動是引發這類自然災害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對地下水資源實施嚴格監管、限制或禁止地下水的開采是預防這些災害的有效手段。
3.2.2 地下水污染區治理
多數地下水資源的質量處于中等至優秀水平。地下水污染途徑主要包括以下幾種。第一,受污染的河流水通過滲透影響到周邊地下水,這種污染通常局限于較小區域,但若大規模抽取地下水,則會顯著擴大污染范圍,形成所謂的不可逆污染。第二,廢水通過下水道系統或直接方式滲入地下,經過土壤層到達地下水裂縫。第三,地表固體污染物在雨水作用下及地下水位變化的影響下滲透到地下水系統。第四,礦業活動引發的大量礦井排水,導致地下水中的二氧化氮濃度和其他化學成分超過安全標準。
面對日益嚴峻的地下水污染問題,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強地下水污染防治,包括推廣清潔生產技術減少污染源、完善廢水收集與處理設施、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進度、提高固體廢物處理和利用效率及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機肥等。
3.3 加強水資源統籌管理,選擇合理的開發模式
在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必須擴大生態環保和管理的范圍,確保對河流段落的全面管理,實施水資源的綜合規劃,以此有效解決水資源利用中的問題。為了提高水資源的開發效率,應持續采用“地表水、地下水及雨水”集成管理的策略,實現資源的互補與綜合應用。同時,根據區域的具體條件,選擇合適的開發模式。例如,在河谷的上下游地區,可以通過開發泉水資源和提高水資源潛力的方法來促進地下水的開發,采用泉水灌溉技術進行農田灌溉。而在河谷上游的扇緣地帶,鑒于地下水埋藏較淺且水質較好的特點,這些地區的水資源開發主要依賴于地下水提取,并通過引入河水,實施“井水、泉水、河水”混合灌溉的方法。
3.4 提高再生水(中水)利用,加強水污染治理
首先,對居民生活用水與工業污染整治,轉向全面的環境改善策略,重點處理內部源與廣泛源的污染問題。在此框架下,農業用藥、農村生活污水和化肥引發的污染管理是關鍵,應結合鄉村發展規劃,提高廢棄藥品處理水平,構建適應農村生態系統的管理方案。
其次,避免“污染先行,治理后來”的模式,從治理污染的結果轉向防止污染的源頭,加強對水污染的預防和控制力度。嚴格控制高污染企業的生產活動,依照國家的相關法規執行,促進環保節能和綠色企業發展,限制高污染企業的融資渠道,從而提升工業生產的環境質量。
最后,確保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營,加快縣市級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步伐。推廣污水資源化和再生利用,加速城市污水處理能力的提升,促進家庭中水利用系統的建立,使市政工程用水、城市景觀用水等優先使用再生水,并加強宣傳和教育。
3.5 完善水資源保護機制
在社會進步的背景下,水資源保護成了熱門議題,
需制訂長期有效的策略,確保水資源利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全面推進水資源保護工作。保護水資源的努力需要基于全局的視角,采取精細化、戰略性的規劃方法,在解決當前問題的同時展望未來,建立健全的污染防控體系。此外,應廣泛開展水污染防治知識的普及,從專業人士的角度進行深入分析和管理,加強法律監督和執行力度,不斷優化水質監管框架,保障水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推動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7]。
3.6 加強水資源監管和管理
第一,執行嚴格的水資源審批和評估流程至關重要,應確保所有地下水的抽取都經過正規的審批程序。對未經水資源評估、評估失敗,或者項目用水與行業政策和規劃不符的情況,堅決不予批準。同時,監管部門需扮演好監督角色,注重完善和創新管理方法。例如建立智能化水資源管理系統,采納先進的監控技術,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實現水資源信息的合理共享,有利于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和統一管理,實現水資源保護的綜合性和一體化。
第二,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可以實現對水資源利用及開發的全面監督。對于不合規的用水行為,必須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同時,應充分利用制度優勢,落實已有的環境政策,優化水污染治理的費用體系,合理分配用于水生態保護與恢復的預算,克服水生態恢復資金短缺的障礙,促進水生態環境的持續與健康進展。
3.7 引入新技術
在水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引入和利用具體的新技術措施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例如,使用膜技術和生物處理技術進行水質凈化,這些技術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質,保證水資源的安全使用。同時,部署物聯網水質監測系統,實時收集和分析水資源的使用狀況和質量變化,及時發現和處理污染事件。此外,應用智能水務管理系統,利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優化水資源分配,減少浪費,提高用水效率。在水資源提取方面,推廣使用太陽能水泵和風能裝置,減少對傳統電力的依賴,降低碳排放。通過這些具體的技術措施,不僅能夠有效保護水環境,還有助于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4 結束語
水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施一系列合理的保護措施,不僅可以有效緩解水資源匱乏、水污染等問題,還能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為此,必須加強跨領域的合作,充分利用新技術,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增強公眾對水資源保護的意識,從而確保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保護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田曉楠.水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策略研究[J].生態與環境科學,2023,4(5).
[2] 李靜.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中的權責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3(4):140-144.
[3] 陳二烈.全球淡水資源危機愈演愈烈[J].生態經濟,2022, 38(10):5-8.
[4] 郭玲玉.煙臺市河流水污染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3(4):22-25.
[5] 張海峰,邵美玲.探討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與修復措施[J].生態與環境科學,2023,4(5).
[6] 何佩詩,涂志俊.引水渠道口泥沙淤積影響研究[J].水利技術監督,2024(1):230-234.
[7] 許繼軍,陳述.新時期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利用管理體制機制研究[J].長江科學院院報,2022,39(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