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20年來,王闿運研究持續成為清末民初文學、歷史、思想領域的熱點。較之以往的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在文獻的整理、影印與輯佚工作上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學界對王闿運的生平活動、文學作品與觀念、經史著作與思想的研究逐步深入,采取了更為多元化的研究視角,使得很多具體問題的探討更顯詳備、深入。特別是近年來,聚焦王闿運書法創作與書學思想成為新的研究議題,這不僅彰顯了學界在廣泛搜集和利用多元材料方面的自覺,也體現了相關研究領域的新拓展。
關鍵詞:王闿運;經學體系;詩歌;經世致用;書法創作;
中圖分類號:1206.5;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982(2024)10-0081-07
王闿運(1833—1916),字壬秋,號湘綺,湖南湘潭人,世稱“湘綺先生”,是活躍在清末民初社會的文化名士,汪辟疆《光宣詩壇點將錄》稱譽其為“近代詩壇老宿,舉世所推為湖湘派領袖也”(1)。王闿運的一生歷經清末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和民國初年,舉凡政治大事,如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甲午海戰、維新變法、庚子國難、辛亥革命、洪憲帝制等,皆有親身體會。他與當時的政治人物肅順、曾國藩、丁寶楨、李鴻章、彭玉麟等交往甚密,曾與他們用面議或信札的方式交流時局對策。此外,王闿運先后在四川成都尊經書院、湖南長沙思賢講舍和衡陽船山書院講學,培養出廖平、劉光第、楊度、齊白石等一批有社會影響力的弟子。
王闿運的著述遍及文學、史學、經學、教育學等領域。他遍注群經,其經學體系自有特色,是晚清學術嬗變過程中一個有影響的環節。近年來,劉少虎梳理了2005年以前關于王闿運經學研究的態勢(2),劉四平、易勝總結了2006年以前王闿運經學研究的熱點(3),李赫亞回顧了2007年以前的王闿運研究狀況(4)。學界對王闿運的研究興趣持續升溫。幾部專著陸續出版,如周柳燕《王闿運的生平與文學創作》(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何榮譽《王闿運與光宣詩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程彥霞《王闿運唐詩閱讀和批評研究》(科學出版社2021年)等,主要聚焦王闿運的詩文創作成就和文學觀念。與此同時,更多的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呈現,在新材料發現和整理及其生平活動、文學闡釋、學術思想等方面都有新的嘗試和實踐,為王闿運研究乃至清末民初文學、歷史、社會研究提供了諸多有價值的信息。本文梳理這些前期成果,逐一剖析新動態的主要特點,以期促進王闿運以及近代社會文化領域的學術研究開拓新的視域。
一、文獻的搜補與鑒別
王闿運的詩、文、詞、日記和學術著作在清代光緒、宣統和民國年間陸續刊刻,或以文類單行,或合編為《湘綺樓詩文集》《湘綺樓全集》《王壬秋全集》《王湘綺先生全集》等刊印。(5)" 進入當代,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由岳麓書社1996年繁體豎排出版,補入之前未收入集中的詩文詞共計500余篇。(6) 其后又有增刪、修訂,被納入岳麓書社的湖湘文庫在2008年簡體橫排印行。2017年,朝華出版社的“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影印出版了《湘綺樓詩文集》,文集依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的烝陽刊本,詩集則依據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衡陽刊本,為查閱相關原始文獻提供了方便。
王闿運撰寫的《湘綺樓日記》是晚清四大日記之一,商務印書館于1927年第一次排印。1997年,馬積高主編、吳容甫點校的繁體豎排本在岳麓書社出版,此書以商務本為底本,補入從光緒十四年(1888)五月底至同年十二月底的日記佚稿,為整理王闿運日記付出了考訂、輯佚之功。2022年,該書更名為《王闿運日記》,重新修訂內容,簡體橫排印行,由中華書局出版。2023年,王勇點校的《湘綺樓日記》由岳麓書社出版,該書增補佚稿,核對引文,為讀者提供了另一可資參考的版本。吳容甫點校本和王勇點校本,在文獻整理、輯佚、甄別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王闿運一生勤于著述,存世文字亦多,在以上書籍以外,仍有文字留存于手稿和民國報刊、書籍中。近年來,隨著資料交流途徑的增多和學術數據庫的發展,獲取文獻變得更加便捷,許多學者在相關領域深耕細作,從已刊布的資料中搜羅出佚文數篇,為王闿運研究及清末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信息。馮利華輯出王闿運《〈中華新字典〉敘》一文,該文見于清末民初學者王文濡主編的《中華新字典》。(7) 朱則杰從民國學者閔爾昌編纂的《碑傳集補》中輯出王闿運為鄧繹撰寫的《鄧郎中墓志銘》。(8) 堯育飛從1938年的《南強》旬刊中輯出王闿運佚詩,即《和芝耘兵備食瓜詩》二首,并予以考釋。(9) 顏建華、黃遠發發現繆荃孫的未刊稿本中有王闿運的佚文《丁稚黃宮保歷山省耕圖》《丁稚黃制府壽序》,兩篇文章皆用駢體寫就,是王闿運為清末官員丁寶楨撰寫的歌頌文字和壽序文。(10) 朱德印翻檢民國報刊,新發現王闿運佚文5篇,即《蕭提督傳》《尋古齋集敘》《論文·示蕭干》《八指頭陀詩集序》與《八指頭陀詩集后序》,對文章的發表時間、刊物以及王闿運的“文”觀念進行了考察。(11) 李香月從上海圖書館、湖南圖書館藏書和民國報刊中輯得8篇序跋,分別為《環天室詩集序》《楊喆甫環中廬詩集跋》《古硯香齋詩敘》《藝芳館詩鈔序》《思蘭堂詩集序》《題姜齋手稿〈禮記·檀弓〉兩葉跋》《湘潭蕭氏族譜敘》《樊山方伯六十壽序》,同時考述了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具體內容。(12)
王闿運還曾主持撰寫地方志, 梁啟超認為“(光緒)《湘潭縣志》《衡陽縣志》《桂陽縣志》俱王壬秋(闿運)主撰”(13)。但是關于《衡陽縣圖志》的作者,一般署彭玉麟修,殷家俊、羅慶薌纂,未列王闿運之名。馬美進一步根據王代功《湘綺府君年譜》和王闿運《湘綺樓日記》的記述,考證王闿運應是《衡陽縣圖志》的主要編纂者,承擔了“修志章程、采訪稿的潤色及重要篇章的撰寫”工作。(14) 此外,王闿運曾編纂《東安縣志》,學界多認為此書失傳,張明涓考察《湘綺樓日記》《湘綺府君年譜》記載的縣志編寫信息,以及現存《(光緒)東安縣志》的版式特征、內容特點,認為此書正是王闿運所撰。(15)
二、生平活動研究
孟子提出的“知人論世”理論演變成中國文學批評的方法,至今仍有很大的影響力??甲C人物生平和事跡活動,了解其所處的時代狀況,往往為分析其作品的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和藝術審美特征提供了路徑。這種融合歷史、文化與文學的研究方法,在文史學界得到廣泛應用。采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對王闿運展開多維研究依然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面向。
王闿運曾先后在四川成都尊經書院、湖南長沙思賢講舍和衡陽船山書院講學,其書院教學活動和教育思想引起學者的研究興趣。李曉宇考察王闿運上任尊經書院山長的始末,指出選聘王氏的原因在于他的成就和名望,而王氏選擇入川受聘則出于四川總督丁寶楨對他的器重。(16)" 吳仰湘根據《湘綺樓日記》《湘綺樓箋啟》的記載,分析認為王闿運受丁寶楨邀請任尊經書院山長的真實目的是游幕,希望展現其縱橫奇才,輔助丁寶楨和劉長佑在西南成就霸業。(17)
王闿運以重視“三禮”研究而自成一格,在其擔任書院山長期間,不遺余力推行禮樂教化,頗具特色。新近發現的四川省圖書館古籍庫藏《癸甲襄校錄》,記述了王闿運出任四川尊經書院山長期間,組織院生舉辦大型禮儀活動的過程。魏紅翎由此梳理分析王闿運在書院推行的一系列創新性禮制變革、禮教活動,以及使之真正服務社會的努力。(18) 龍晦認為,王闿運的功名衹是一個舉人,卻能做到被各方敬仰,最后做了國史館館長的高官,純學術概括不了他的一生,并介紹了王在尊經書院期間培養的優秀弟子廖平、宋育仁(蕓子)、楊銳等人。(19) 傅冠華依據《湘綺樓日記》,考察了王闿運任尊經書院山長期間實行的治理措施,及其對蜀地學風、士風產生的影響。(20)
王闿運辭任思賢講舍山長之后,受李鴻章邀請任蓮池書院山長,但當王闿運依約離湘北赴天津后,吳汝綸已經成為新任山長,他只得徘徊半年后離開。吳懷東、馬玉指出王闿運此次離湘的原因是與湖南士紳不和,未能入住蓮池書院的根本是王闿運輕慢理學、排斥洋務和西學,這與李鴻章的思想、學術主張存在歧異。(21)
光緒十七年(1891),王闿運抵達船山書院并執掌山長。相比于規模宏大的尊經書院,船山書院的狀況遠不能同其相比。王闿運在此全力辦學,出任山長達20多年,他育人不看門第,惟重才學,“湖南耆老皆出其門”,其佼佼者甚多。書院的規模和名氣亦愈來愈大,研習傳統學術的風氣日盛,“諸生從學者眾,齋舍不能容,復于前軒別開學舍”。但晚清以降,書院弊端日益顯露,書院改革被提上議事日程。王闿運掌教船山書院期間,正值書院改制聲浪日高之時。劉平、章啟輝分析了在清末書院改學堂的時代背景下,王闿運主持船山書院經歷的“反對—應付—緩改”改制過程。(22) 朱迪光介紹了王闿運在任船山書院山長期間,對王船山學術思想傳播的貢獻和評價。(23)
考察王闿運的日常生活也是近年研究的一個關注點。魏珞寧基于《湘綺樓日記》,對王闿運一生秉持的讀書學習活動——日課,進行了探索。他認為日課起初服務于王闿運的“學道”理想,隨著王闿運走向書院教學,便轉而服務于公學理想。(24)
文人之間的交游往往會透露出其寫作活動的信息,厘清王闿運的交游脈絡被學者視為理解王闿運的關鍵而予以重視。張宇考察晚清戲曲著作作家、理論家楊恩壽與王闿運長達40余年的友誼,發現兩人在日常生活中交往密切,然而幾乎沒有詩文往來,其根本原因在于兩人的文學取向迥異,即王闿運推崇漢魏六朝之風,而楊恩壽詩學唐人氣韻,文從明人格調。(25) 戴海斌考察指出,王代功《王湘綺年譜》所記光緒二十六年(1900)正月梁啟超訪王闿運一事不符合史實。(26) 何榮譽考察了王闿運與中晚唐詩派樊增祥、易順鼎的交游與詩歌唱和(27);并撰文分析王闿運與曾國藩之孫曾廣鈞的交游關系,認為曾廣鈞的詩歌創作受到王闿運詩學審美觀念的影響(28)。李輝武認為,齊白石成為一代巨匠,離不開其師王闿運在晚清湖湘精英文化圈的提攜,王闿運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和齊白石在藝術領域的造詣彰顯了湖湘知識精英的群體自覺。(29) 程彥霞從王闿運的四次進京活動及交游對象入手,分析了王氏在京城的宴集、交游生活和文學創作的聯系。(30)
三、文學作品與觀念研究
王闿運是中國近代文學“湖湘派”的領袖?!昂媾伞奔础皾h魏六朝詩派”,是當時湖南地區的復古詩派,成員有鄧輔綸、楊度、楊莊、譚延闿、曾廣鈞、陳銳等人。他們作詩崇尚漢魏六朝之風,兼及唐代,詩體以五言為主。王闿運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文、詞和楹聯創作方面,尤以詩、文為勝場。近年來,學界在王闿運文學研究方面成果豐碩,主要圍繞其文學作品和文學觀念兩個方面展開。
在文學作品方面,研究者集中關注的問題是王闿運詩文的內容、語言及影響。周柳燕指出,王闿運的諸多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事件(31) ,并撰文進一步考察了王闿運的詩文和史學著述體現的“湖湘文化”精神(32) 。何榮譽認為,王闿運從陶淵明和謝靈運的詩作中受到諸多影響,學習了陶詩的精神、聲韻、結構和觀念(33) ,又從謝靈運山水詩的語言和情感中汲取了營養,學習謝詩之法為王闿運的擬古創作實踐提供了助益,同時也體現出他的復古詩學理念(34)。朱洪舉認為王闿運對待西方文化的態度分兩個層面:一是通過從中國歷史中尋源的方式肯定西方器物;二是從華夷之辨的角度拒絕接受西方制度,后者在他的詩文中有所呈現。(35) 吳懷東、馬玉認為,以王闿運為領袖的“漢魏六朝詩派”的興起與湖湘士人群體自覺的文化建構息息相關。(36) 潘鏈鈺認為王闿運將《詩經》語詞運用到詩歌創作中是他持有通經致用經學意識的體現。(37) 唐紅衛縱觀王闿運一生,認為王闿運的思想和活動頗具縱橫家特色,此種特點突出反映在其詩歌創作中。(38) 王友勝、朱子良探析了晚清民初的詩學理論家將王闿運詩歌稱為“假古董”的原因,同時從詩歌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面指出王詩自具獨特價值。(39)朱洪舉用例證說明王闿運的五言詩在語言和技法上傾向于模仿魏晉詩歌,這蘊含著詩人探究“古式”和“治心”的詩歌追求。(40) 呂雙偉認為王闿運為文秉持單復兼用的思想,所創作的駢體文被時人視為“漢魏體”,這不僅繼承了六朝駢文的寫作傳統,也開啟了現代中國崇尚魏晉風度與文章的先河。(41) 周柳燕解讀了王闿運詩文遭到民國學者批評的現象,同時從內容和藝術的角度給予辨正。(42)
在文學觀念方面,王闿運就詩、文、詞、小說發表過諸多評論,其中尤以詩論為多,也最全面、深刻。因此,探討王闿運的詩學理念是學界持續關注的熱點。景獻力剖析了王闿運的復古詩學思想。(43) 胡曉明、趙厚均考察了同光體詩人對王闿運詩學觀念的態度。(44) 程彥霞認為王闿運的復古詩學是基于明七子復古理論的批評和重建。(45) 雷磊也關注這個問題,指出王氏的詩學思想隱源是楊慎的六朝詩學,顯源是對明七子的修正和發展。(46) 孫海洋、黃世民根據《八代詩選》的內容,辨析了王闿運的詩學取向。(47) 王順貴認為王闿運研究唐詩實際上旨在為漢魏六朝詩張目。(48) 王成認為王闿運在“今文學”學術研究中秉持的復古傾向影響了他的詩學主張。(49) 潘鏈鈺認為王闿運的主“情”詩論和綺麗古雅的詩歌藝術實際蘊含著詩學革新思想。(50) 朱洪舉指出王闿運提出的“以詞掩意”觀,受到常州今文學派和王夫之的影響,旨在使詩歌擺脫理學思想意識形態的框架,為士人尋求新的思想資源。(51) 李亞峰對此有不同的表述,他認為王闿運提出了詩歌美學觀念“曲隱”,而實現“曲隱”的途徑是“以詞掩意”與“托物起興”。(52) 賀國強從王闿運和陳衍的詩學論爭切入,指出王闿運提倡“今之詩”,是通過文學“內求”來經世,深受公羊家“自正”學說的影響。(53) 李亞峰探討了王闿運的詩學復古觀念。(54) 劉雨佳認為王闿運的《湘綺樓詩經評點》一方面體現了其“純文學”的詩學觀和“大文學”的文章觀,另一方面也是他仕宦不順心境的寫照。(55) 付佳奧認為王闿運“唐人好變,以騷為雅”的詩論旨在向漢魏六朝復歸,在此詩歌傾向下而發出抑杜甫、揚李頎的新說。(56) 魏紅翎認為王闿運的詩學觀念和經學思想的內在理路是一致的。(57) 馬衛中關注到湖湘派的“騷心選理”詩學宗趣的傳統,重點分析了王闿運對“騷心選理”的理解和詩歌創作實踐。(58)
在詩論以外,王闿運還就文章、詞和小說的藝術特性發表過主張。關于文章觀念,郭建勛、羅璐指出王闿運的《楚辭釋》研究寄寓著他的政治理想,這一解說影響了他的弟子廖平的楚辭研究。(59) 李金善、趙然認為王闿運的楚辭學研究基于今文經學的視點,所發闡說具有“求新、尚奇”的特征。(60)劉振乾解析了王闿運的“情不可放,寓情于文”理論,認為該理論影響了王氏以騷為賦的駢體創作實踐。(61) 關于詞學觀念,劉興暉指出王闿運《湘綺樓詞選》的選錄標準可總結為“雅趣并擅”,這承自孫麟趾的“暢詞趣”。(62) 楊雨認為王闿運的詞體小道觀并非輕視詞,而是出于詞體獨立性的體認。(63) 袁志成深入探討了王闿運尊重詞體特性的觀念,他指出王氏作詞風格凄婉,選詞重悲音悲情,評詞主清艷,正是主張詞體脫離詩歌而回歸其本身的表現。(64)關于小說研究,李亞峰考察了王闿運的《封神演義》研究。(65)
四、經學、史學著作與思想研究
文學之外,王闿運在經學和史學領域也頗有建樹。據劉少虎考證,現存的王闿運經學著述有17種,主要針對《詩》《書》《禮》《春秋》《論語》《爾雅》等闡發觀點,最終形成其頗具特色的經學體系。(66)其史學方面的代表作是《湘軍志》,該著的撰成是王闿運秉筆直書湘軍歷史的體現。鑒于以上成就,近年來關注王闿運的經學和史學著作仍然是學界的熱點之一。
王闿運的經學研究宗旨是經世致用,這點在近年來的研究中得到持續闡發和深化。劉少虎認為,王闿運的《谷梁申義》含有強烈的宗《公羊》傾向,其中含有經世致用的思想。(67) 張晶萍認為,王闿運的經學研究旨在經世致用,而忽視理學依據。(68) 劉平撰寫了多篇論文,討論王闿運的經學思想,他認為:王闿運企圖從經學中尋求治世良方(69) ;王闿運致力的經學研究兼具古文、今文特色(70) ;王闿運在五經之中獨崇《春秋》,并將其視為經而非史,對于《春秋》三傳,獨尊《公羊傳》,兼與《谷梁傳》相發(71) ;王闿運的《湘綺樓詩文集·王志卷》含有經學閱讀旨趣(72) ;王闿運的《論語訓》展現出兼采古今的經典訓釋特色(73) 。劉焱分析了王闿運于經書中尋求真理,進而加以“自治”的思想,同時真正地將禮落實到日常生活中。(74) 留金騰、郭鵬飛分析了王闿運《爾雅集解》的寫作體例和注解方法,指出該書有厘清異文、善用文獻之長處,限于未見甲金文獻,訓釋偶有偏差。(75) 唐葦熠、王向清認為,王闿運《論語訓》的核心范疇是“孝”與“德”。(76) 舒習龍指出,作為公羊學家的王闿運在日記中批評王夫之限于宋明理學,原因是王氏企圖占據晚清湘學譜系的主導地位。(77)
史學著作方面,學者圍繞《湘軍志》展開了討論。郭欽梳理了百年來學界關于王闿運《湘軍志》是良史還是謗史的爭議。(78) 彭平一認為,王闿運秉筆直書《湘軍志》,其后遭到毀版,原因在于湖南士紳擁有強烈的“正統湘軍觀”。(79) 胡蘇珍分析了《湘軍志》的寫作思路、史學思想和史學成就。(80)
史學思想方面,李存樸認為在洋務運動時期,王闿運關于外交和內政的見解都是針對現實問題而發,并非完全的保守派。(81) 劉平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王闿運在《春秋公羊傳箋》中仍然持有強烈的“夷夏之辨”意識。(82) 李赫亞認為王闿運關于兵事的議論中含有鮮明的史學以應世的學術意識。(83) 舒習龍基于《湘綺樓日記》,指出王闿運因持有尊崇公羊經學的理念,所以貶斥宋學,進而指摘《宋史》的體例和內容。(84)
五、余論
如前文所述,近20年來王闿運研究領域的拓寬與深入,主要體現在新材料的搜補與鑒別、生平活動、文學作品與觀念、經史著作與思想研究這四大方面。后兩方面也是碩博學位論文進行王闿運研究的主要議題,為了行文的便利,此處不一一枚舉。較之以往的研究,本時期的突出特點表現在較多的王闿運佚文被整理并公布于眾,這得益于文博單位紙質藏品閱覽的便利和電子數據庫的開發。另外三個層面的研究大體上延續了原有的方向,但是在切入視角方面更趨多樣化,具體問題的討論方面更顯詳備、深入。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的研究還在前文所涉領域之外有所發展,即藝術研究學界展現出對王闿運書法的興趣。1998年,《書法》雜志刊登了王闿運寫給友人的信札。(85) 2021年,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王門藝事——王闿運和他的弟子們”專題展覽,展出了王闿運手書“忍耐力希望心”橫披、節錄宋玉《高唐賦》的四條屏和“歡怨膏澤”五言聯軸等作品。(86) 2023年,北京畫院主辦“借山吟——齊白石的畫意詩心”,展出了王闿運的書法作品《南昌館七夕連句》。(87) 還有相關的論文展開學理性的探討。朱洪舉分析了王闿運在抄書活動、摹寫漢碑、習練篆書中的書法創作與書學思想。(88) 鄒典飛通過剖析王闿運的書法作品,指出其迥異時流,與清末民初書風主流不同的樣貌。(89) 柳志煌、唐海楠梳理了王闿運書法的淵源流變與書學觀念。(90) 對王闿運書法的關注,不僅彰顯了學界在廣泛搜集和利用多元材料方面的自覺,也體現了研究領域的拓展。
總的來說,鑒于王闿運在文章、詩詞、思想及藝術等多個領域均有卓越的成就,其創作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從文學、歷史、藝術等維度對王闿運進行綜合性的研究,或許可為未來的學術探索開辟新的視角和突破點。
注釋:
(1) 汪辟疆撰、王培軍箋證:《光宣詩壇點將錄箋證》,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頁。
(2) 劉少虎:《王闿運經學研究綜述》,《求索》2005年第11期。
(3) 劉四平、易勝:《王闿運經學研究述論》,《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4) 李赫亞:《王闿運研究述略》,《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5) 李靈年、楊忠:《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7頁。
(6) 王闿運著、馬積高主編:《湘綺樓詩文集》,岳麓書社1996年版,第19頁。
(7) 馮利華:《王闿運佚文一篇》,《江海學刊》2009年第1期。
(8) 朱則杰:《晚清作家集外詩文輯考》,《閱江學刊》2011年第4期。
(9) 堯育飛:《新發現王闿運佚詩材料考釋》,《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
(10) 顏建華、黃遠發:《王闿運〈湘綺樓詩文集〉集外文二篇及相關考證》,《古籍研究》2019年第1期。
(11) 朱德印:《新見王闿運佚文五篇考述》,《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
(12) 李香月:《新見王闿運序跋八篇考述》,《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1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岳麓書社2010年版,第313頁。
(14) 馬美:《(同治)衡陽縣圖志作者考》,《書屋》2021年第2期。
(15) 張明涓:《〈(光緒)東安縣志〉為王闿運所纂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
(16) 李曉宇:《王闿運受聘尊經書院史事考》,《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7) 吳仰湘:《“縱橫計不就”:王闿運光緒四年“出山入川”發微》,《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18) 魏紅翎:《論王闿運執掌四川尊經書院期間的禮制教育及其意義》,《中華文化論壇》2023年第5期。
(19) 龍晦:《王闿運和他的尊經書院的弟子們》,《蜀學》2008年第3輯。
(20) 傅冠華:《王闿運與尊經書院的教育改革——基于〈湘綺樓日記〉的考察》,《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
(21) 吳懷東、馬玉:《一次命中注定的“失之交臂”——王闿運落選保定蓮池書院山長史實述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
(22) 劉平、章啟輝:《王闿運改制船山書院探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23) 朱迪光:《王闿運與船山研究》,《船山學刊》2010年第2期。
(24) 魏珞寧:《日課:〈湘綺樓日記〉的姿態與理想》,《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23年第1期。
(25) 張宇:《楊恩壽與王闿運交游考論》,《許昌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26) 戴海斌:《庚子前后王闿運的思想動態——〈王湘綺年譜〉辨誤一則》,《船山學刊》2012年第4期。
(27) 何榮譽:《王闿運與晚清中晚唐詩派的詩學交流》,《文藝評論》2013年第2期。
(28) 何榮譽:《論王闿運與曾廣鈞的詩學交流》,《中國韻文學刊》2014年第1期。
(29) 李輝武:《齊白石與王闿運的師生交誼及晚清湖湘人文生態圈考論》,《齊白石研究》第8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2-12頁。
(30) 程彥霞:《王闿運京師之行、交游雅集及著述考述》,《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2期。
(31) 周柳燕:《論王闿運詩歌中的現實之作》,《中國文學研究》2010年第4期。
(32) 周柳燕:《王闿運文學創作的“湖湘文化”精神內核芻議》,《湖南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33) 何榮譽:《王闿運對陶淵明的接受》,《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
(34) 何榮譽:《師法與師心——論王闿運對謝靈運山水詩的接受》,《中國韻文學刊》2015年第3期。
(35) 朱洪舉:《王闿運的西方文化觀及在詩文中的表現》,《鄭州師范教育》2016年第6期。
(36) 吳懷東、馬玉:《湖湘政治群體之崛起與湖湘區域文化之自覺——論王闿運對漢魏六朝詩派之建構》,《學術界》2017年第4期。
(37) 潘鏈鈺:《以〈詩〉入詩:王闿運詩歌的經學實踐》,《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7年第7期。
(38) 唐紅衛:《論王闿運的詩歌中的縱橫家思想》,《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39) 王友勝、朱子良:《王闿運詩論平議》,《中華文化論壇》2021年第2期。
(40) 朱洪舉:《論王闿運對魏晉詩歌的模仿及其模仿觀》,《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41) 呂雙偉:《思兼單復與漢魏文風:王闿運駢文綜論》,《斯文》第1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44-261頁。
(42) 周柳燕:《略論王闿運文學創作的客觀評價問題》,《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43) 景獻力:《王闿運的復古思想與文學自覺》,《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44) 胡曉明、趙厚均:《王闿運與同光體的詩學取向》,《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45) 程彥霞:《論王闿運對明七子復古體系的重建》,《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46) 雷磊:《王闿運的詩歌宗尚與明代詩學》,《中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2期。
(47) 孫海洋、黃世民:《論王闿運〈八代詩選〉》,《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48) 王順貴:《王闿運唐詩研究系統考察》,《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49) 王成:《王闿運詩學的復古抉擇及其價值衡估》,《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50) 潘鏈鈺:《湖湘詩派詩學革新論》,《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51) 朱洪舉:《論王闿運的“以詞掩意”觀》,《鄭州師范教育》2016年第2期。
(52) 李亞峰:《論晚清王闿運“曲隱”詩歌美學觀》,《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53) 賀國強:《晚清詩界文學經世的“外援”與“內求”——以陳衍、王闿運的詩學分歧為基點》,《文學遺產》2020年第2期。
(54) 李亞峰:《個性稟賦與學問世運:王闿運詩學復古現象新論》,《文藝理論研究》2020年第4期。
(55) 劉雨佳:《徘徊于文學批評與仕宦情結之間——王闿運〈詩經〉評點發微》,《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56) 付佳奧:《王闿運“唐人好變,以騷為雅”說發微》,《文學評論》2021年第6期。
(57) 魏紅翎:《論王闿運的詩學與經學思想及其內在聯系》,《中華文化論壇》2021年第6期。
(58) 馬衛中:《湖湘派的詩學宗趣:騷心選理》,《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
(59) 郭建勛、羅璐:《論王闿運〈楚辭釋〉的政治化闡釋及其影響》,《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60) 李金善、趙然:《晚清、民國時期楚辭研究的現代轉型——以王闿運、梁啟超、游國恩為例》,《河北學刊》2016年第2期。
(61) 劉振乾:《論情文理論在晚清湖湘文論中的發展及其影響》,《駢文研究》第6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26-35頁。
(62) 劉興暉:《“綺語”與“合道”——論王闿運〈湘綺樓詞選〉“雅趣并擅”的詞學觀》,《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63) 楊雨:《尊體大潮中的“小道”“逆流——略論王闿運詞學“小道”觀》,《船山學刊》2010年第1期。
(64) 袁志成:《凄婉、悲音、悲情、清艷——王闿運詞學思想新探》,《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
(65) 李亞峰:《王闿運的〈封神演義〉研究探析》,《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
(66) 劉少虎:《王闿運經學研究綜述》,《求索》2005年第11期。
(67) 劉少虎:《論王闿運〈谷梁申義〉的經學特色》,《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68) 張晶萍:《論晚清湘學史中兩種學術理念的沖突——以葉德輝與王闿運之間的學術紛爭為例》,《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1期。
(69) 劉平:《論王闿運以禮自治的思想》,《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劉平:《倫理與政治的互攝——論王闿運以禮自治的致用之道》,《中國文化研究》2011年第3期。
(70) 劉平、李克琴:《王闿運兼綜今古文的公羊學風格》,《求索》2008年第4期。
(71) 劉平:《經史之辨:王闿運〈春秋〉三傳觀》,《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
(72) 劉平:《王闿運閱讀旨趣探微——以〈湘綺樓詩文集·王志卷〉為例》,《高校圖書館工作》2017年第4期。
(73) 劉平:《義本春秋,崇禮自治:王闿運〈論語訓〉兼采古今之釋經特色探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
(74) 劉焱:《王闿運“禮學經世”思想析略》,《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75) 留金騰、郭鵬飛:《王闿運〈爾雅集解〉探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76) 唐葦熠、王向清:《王闿運〈論語訓〉修養論探析》,《倫理學研究》2020年第6期。
(77) 舒習龍:《中國近代學人日記視域下的學術流派》,《河北學刊》2022年第6期。
(78) 郭欽:《良史乎,謗史乎?——關于王闿運〈湘軍志〉百年紛爭的評議》,《湖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6期。
(79) 彭平一:《湖南士紳的湘軍情結與〈湘軍志〉毀版事件》,《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80) 胡蘇珍:《〈湘軍志〉的史學思想及其史學成就》,湖南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81) 李存樸:《王闿運洋務觀析論》,《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11期。
(82) 劉平:《王闿運〈春秋公羊傳箋〉中“化導外夷”的民族觀》,《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4期。
(83) 李赫亞:《論王闿運兵事議論中的史學觀》,《史學史研究》2009年第1期。
(84) 舒習龍:《日記視域下王闿運的宋學觀與宋史評論》,《求索》2022年第1期。
(85) 王闿運:《王闿運書法作品》,《書法》1998年第6期。
(86) 陳敘良等:《王門藝事:王闿運和他的弟子們》,《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23年第7期。
(87) 田呢:《白石老人的畫意詩心》,《光明日報》2023年6月18日。
(88) 朱洪舉:《王闿運的書法創作及其書學思想》,《書法》2012年第4期。
(89) 鄒典飛:《民國時期的北京書風·王闿運》,《藝術品》2021年第5期。
(90) 柳志煌:《王闿運書法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2023年碩士學位論文;唐海楠:《王闿運書法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23年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王蔚喬,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員,北京,100081。
(責任編輯 莊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