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刺繡異彩紛呈,受到全世界矚目。漢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子怡曾多次攜帶繡品到國外交流,得到外國友人好評,2018年6月,法國香奈兒高級成衣定制刺繡藝術師瑪麗蓮娜·伊哈爾女士專程到武漢和王子怡討論漢繡技藝。高校學者韋秀玉視野宏闊,在傳統藝術的傳承創新領域著述浩繁,近年來從技藝和理論兩個層面研究荊楚刺繡,穿針引線繡制了系列作品,以知行合一態度開展學術研究。二人合著的《荊楚刺繡的傳承創新》(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3年版),對荊楚最具代表性的符號進行解讀,并配有大量刺繡創作進行呈現,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同時采用西方現代藝術研究方法,關注傳統藝術與當代社會和生活的關系,探討傳統藝術進行現代性轉換的視覺語言形式和生活實踐路徑,從而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眾化,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連接人們心靈的橋梁。
人們提起中國的絲綢就自然會聯想到四大名繡,即蘇繡、蜀繡、湘繡和廣繡。其實,在四大名繡之外,還有著不輸于四大名繡而為世人所重的另一繡種——荊楚之地的漢繡。刺繡和絲綢是聯系在一起的,而絲綢又和蠶桑之鄉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論是何繡種,必然是有著極其鮮明的地域性色彩,荊楚刺繡也是如此。盛產蠶桑的湖北,刺繡文化廣為流傳,種類甚多,包括楚繡、漢繡、黃梅挑花、陽新布貼、紅安繡活、大冶刺繡等,而其歷史淵源則可上溯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刺繡。
湖北良好的自然環境加上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荊楚刺繡之濫觴便起源于此。但早期的刺繡技藝還較為單純,處于萌芽期。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以湖北為中心誕生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楚國。楚國先祖建國之初極為艱難,可以說是篳路藍縷。隨著時間的推移,楚國逐漸強大起來。隨著國家的強大,人們對于物質的享受就不再停留在最初的樸素層面,重視追求于美的維度,刺繡工藝即是如此。楚國強大以后,對于絲綢的刺繡工藝越來越重視。楚繡之精良,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冠絕一時。
楚文化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楚繡也繼續發展演變為豐富的繡種。現在,大部分學人都承認荊楚刺繡傳承于楚繡,或者說荊楚刺繡是以楚繡為基礎,匯南北各家繡法之長,創造出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技藝。荊楚刺繡不論從藝術風格還是刺繡技藝來看,與楚繡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可以說楚繡是荊楚刺繡的源頭。因此,融通中西的藝術研究學者韋秀玉和技藝精湛的漢繡代表性傳承人王子怡合作著書,以《荊楚刺繡的傳承創新》為題,將楚藝術精神作為荊楚刺繡傳承創新內核,以楚地流傳的題材、內容、圖像、符號作為視覺構成元素,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旨歸,提出“荊楚刺繡”作為刺繡當代活態傳承的一種創新模式,極具歷史厚度和人性溫度,為打造刺繡品牌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該書詳盡論述荊楚刺繡的傳承語境、荊楚刺繡的審美邏輯及藝術創作路徑、荊楚刺繡體驗式文創產品的創意設計、荊楚刺繡的藝術療愈、荊楚刺繡體驗中心的建構路徑等問題,嚴謹論證了傳統手工藝在當代文化語境下豐富藝壇及點亮生活的可行性方案,對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豐富傳統手工藝的活態傳承方式,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以往荊楚刺繡的研究中,一些學者多是從單一問題或學科出發,呈現刺繡傳承與保護的靜止形態,而不是一個完整的、相互關聯的文化體系;缺少根植中國藝術史和中國田野,融通藝術學、心理學、經濟學、民俗學等領域,從微觀層面總結提煉的成果;此外,傳統手工藝在近年的傳承與保護工作中雖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等方面還需要深入研究,助推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在這種背景下,本書作者采用歷史學、藝術學、藝術人類學、設計心理學、文化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全面探討荊楚刺繡的創新性發展策略,以及如何巧妙利用古今中外的文化資源,同時又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技藝特色與文化特質等熱點問題。著者從非遺的技藝傳承入手,深入剖析其歷史發展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注重將工藝美術的創新性發展與歷史背景、社會環境、文化傳播和生活化實踐相聯系,強調研究的學理價值。本書各章節雖圍繞荊楚刺繡傳承展開,相互呼應,但各篇均有相對的獨立性。全書以“論文”體例而不是“章節”形式寫作, 關注具體的問題,具有偶然性或個別性特征,深入探討漢繡創新性發展的可行性方案,對于相關行業的發展頗具啟發意義。因此,該書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和強烈的問題意識,不僅體現了作者學養的深厚和思維的深刻,更反映了思維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品格。具體說來,該書在以下幾個方面尤其具有創新意義:
其一,作者提出非遺傳統手工藝項目的傳承創新,既要在地方文化中尋“根”,深度開展藝術實踐,創作符合地方藝術審美特質的藝術品,又要將技藝傳承與當代審美趨向有機結合,生產滿足人民審美需求和生活需要的產品,助力建構文化認同,推進文化自覺與藝術自信的建構。荊楚刺繡的傳承創新是這些策略的藝術實踐,書中呈現了豐富的藝術創作和設計案例,圖文互證,凸顯傳統美術項目的藝術特質,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參考。
其二,作者認為刺繡是經典的幸福生活法寶。根據社會發展和生活需要探尋荊楚刺繡的傳承創新路徑,是以人民為中心展開藝術創作,根據生活美育特點和藝術療愈的客觀要求,設計生活化體驗產品,以美愈人,合理利用文化遺產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為地方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服務。
其三,技藝精湛的傳統手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和長期研習美術創作的高校學者聯合組建研究團隊,共同實踐傳統技藝的傳承創新。書中附上大量凝結了非遺傳承人和藝術工作者審美智慧的藝術創作和設計圖例,呈現了民間藝人與美院學者雙向互動實踐傳統美術傳承的典型性范例,古今交融,中西并蓄,關注傳統美術項目傳承發展中的藝術創新,極具學術價值。
其四,作者認為荊楚刺繡傳承創新兼顧個性化體驗與大眾文化消費。遵循主題性與系列化相結合、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統一、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糅合等原則,并制作大批藝術創作與設計的完整案例,從理論與實踐的不同維度深度實踐傳統美術項目的創新性發展,極具應用價值。
其五,書中集結荊楚刺繡代表性傳承人的口述與藝術專業學者的研究于一體,圍繞傳統手工藝的傳承創新各抒己見,著眼點不同,相互印證,互為補充,呈現了協同合作與多元互動的行業發展態勢,彰顯新時代文化新風貌,為非遺項目的傳承創新提供資鑒。
在中國傳統手工藝發展歷史中,荊楚刺繡曾以其卓爾不群的風姿贏得了世人的矚目與艷羨。即便以唐人李義府“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來形容漢繡技藝之精巧奇絕,也無夸飾之嫌。與其他名繡相比,荊楚刺繡雖然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也曾捧過南洋賽會的獎牌、國際博覽會的金杯,還曾獨享榮登人民大會堂的殊榮……然而遺憾的是,由于歷史原因,刺繡在人們的視線中漸行漸遠。不過荊楚刺繡也是幸運的,如今遇到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契機。自2006年以來,黃梅挑花入選全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漢繡、陽新布貼、紅安繡活入選全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重新得到社會的關注。如何引導荊楚刺繡的傳承創新,成為當下每一位關心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發展的同仁都在思考的問題。韋秀玉教授與王子怡大師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學者與大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對刺繡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開拓性與創造性回答,體現了作者扎實的理論基礎、深厚的藝術功底和精湛的刺繡技藝,其中的核心內容和基本觀點,對刺繡事業以及相關行業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作者簡介:姚偉鈞,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9。
(責任編輯 劉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