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立陶宛議會批準了立陶宛與德國的防務合作協議,詳細規定了將要駐扎在立陶宛的德國軍隊的各項權利,為德國向立陶宛派遣常駐軍人做準備。出席議會會議的88名議員全部投了贊成票。立陶宛和德國9月13日在柏林簽署了上述協議。立陶宛國防部長卡斯丘納斯在議會表決通過協議后表示,該協議的批準標志著立陶宛和德國之間的戰略伙伴關系以及在立陶宛部署德國軍隊不可逆轉。
2023年12月18日,德國和立陶宛兩國國防部長簽署德國軍隊永久部署在立陶宛的協議,約5000名德國軍人將被部署到立陶宛靠近俄羅斯的邊境地區。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德國首次在海外部署常駐軍隊。

10月3日,代表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沿岸港口工人利益的美國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與代表資方的美國海事聯盟發表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已就工資問題達成初步協議,并同意將今年9月30日到期的主合同延長至2025年1月15日,從而讓雙方回到談判桌繼續就其他未決問題談判。聲明說,當前所有的罷工行為將立即停止,主合同涵蓋的所有工作將恢復。
由于勞資雙方未能就工資和機械設備自動化技術應用等問題達成一致,美國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所屬幾萬名成員10月1日起開始罷工,涵蓋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30多個港口。這是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港口碼頭工人自1977年以來首次大規模罷工。
此次罷工引發廣泛關注。美國產業界擔心,罷工將對美國供應鏈、經濟增長、就業、物價等產生沖擊。美國總統拜登指示多名政府高級官員介入,以推動勞資雙方盡早達成協議。
9月30日,中美衛生部門在華盛頓舉行會談,雙方同意加強機制性對話和多渠道溝通,密切技術機構間合作,并在多邊平臺上加強全球衛生事務協調。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曹雪濤在會談中表示,中美兩國加強衛生健康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維護兩國人民健康和全球健康福祉。中方愿與美方加強政策溝通和立場協調,拓展癌癥防治、慢病、人口老齡化、醫學研究等領域交流合作。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副部長帕姆表示,全球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間的合作對維護全球衛生安全至關重要。希望兩國在癌癥防治、慢病、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與健康、營養以及抗微生物藥物耐藥等領域加深交流合作。
這是自2017年以來中國衛生部門部級代表團首次訪美。在美期間,曹雪濤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相關機構負責人和美國國家醫學院主席進行交流。雙方回顧了長期良好合作,充分肯定中美醫學交流合作的意義,愿積極開展各領域交流和務實合作。曹雪濤還出席了由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和中國健康和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院共同舉辦的中美衛生健康對話,這是中美兩國在衛生健康領域首次高水平的智庫對話。

10月1日,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中國電建)與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共同投資建設的波黑伊沃維克風電項目成功并網發電。伊沃維克風電項目位于波黑與克羅地亞接壤的利夫諾市,是中企在波黑投資3715b9a8237b185b24df17c53eaa29f0d904f1a4cb1a1e5bf180aa3b87c38fe6的首個新能源項目。利夫諾市市長瓊德里奇說,伊沃維克風電項目不僅符合歐洲能源政策,還為當地帶來寶貴就業機會,受到民眾歡迎。中國駐波黑使館臨時代辦繆大可表示,伊沃維克風電項目已成為中資企業在波黑的亮麗名片,也是中企在巴爾干地區的又一標桿項目,為加強中國與波黑經濟合作做出重要貢獻。中國電建伊沃維克風電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設計發電量84兆瓦,安裝20臺中國制造的風電機組,在單機容量和總裝機容量方面均為波黑最大。
項目建成后,年均發電量將達2.59億千瓦時,每年預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4萬噸,將進一步推動波黑能源結構綠色轉型,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10月3日,拉脫維亞議會通過有關拉脫維亞加入國際能源署的法案。拉脫維亞議會當天發布新聞公告說,加入國際能源署有利于拉脫維亞加強能源供應安全,更高效地向清潔能源轉型。拉脫維亞氣候和能源部代表在應詢回答相關問題時說,加入國際能源署后,拉脫維亞不僅能夠顯著提升發生危機時的能源安全,還可以提高在國際能源政策決策過程中的參與度。
國際能源署成立于1974年,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其工作內容包括統計能源數據、監測能源市場發展、推廣先進能源技術、提供政策建議和解決方案等。
10月6日,一中企車隊在巴基斯坦南部信德省首府卡拉奇遭遇恐怖襲擊,襲擊造成兩名中方人員遇難、一名中方人員受傷,另有多名巴方人員傷亡。
中國駐巴基斯坦使館發表聲明說,中國駐巴使領館強烈譴責這一恐怖主義行徑,對兩國遇難者表示深切哀悼,對傷者和親屬致以誠摯慰問,正會同巴方全力做好事件善后處置工作。
聲明表示,中國駐巴使領館已在第一時間啟動應急工作,要求巴方全力救治傷員,對襲擊事件進行徹查、嚴懲兇手,同時務必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全力確保在巴中國公民、機構和項目安全。聲明還說,中國駐巴使領館在此提醒在巴中國公民、企業、項目務必提高警惕,密切關注當地安全形勢,強化安保措施,全力做好安全防范。

中東局勢近日持續升級。以色列軍方9月29日襲擊也門胡塞武裝控制的港口和發電站等目標,10月1日宣布對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目標進行地面打擊,大約有250名黎巴嫩真主黨成員在地面行動和空襲打擊中被打死,真主黨領導人納斯魯拉也已遇襲身亡。2日,以方又空襲巴勒斯坦加沙地帶和敘利亞。為回應以色列近期一系列行為,伊朗1日晚向以色列大規模發射彈道導彈,此次襲擊是今年4月伊朗對以襲擊規模的兩倍。黎巴嫩真主黨5日發表聲明稱,當天凌晨用火箭彈襲擊了以色列北部試圖逼近黎以邊境的以軍部隊,致數名以軍士兵傷亡。
9月,黎巴嫩看守政府召開部長會議期間,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以及黎東南部和東北部多地發生尋呼機爆炸事件,持續了約一個小時。隨后,以色列對黎巴嫩多地發動的大范圍空襲。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的沖突近乎使中東陷入“全面戰爭”。
巴以新一輪沖突延宕已近一年,然而地區局勢不僅未見平息之勢,反而急轉直下,多點蔓延。多國開始爆發抗議示威等集會活動,呼吁以色列立即?;鹬箲?,避免加劇平民死傷、人道主義危機進一步惡化。
9月28日,伊拉克外交部發表聲明說,伊政府與美方達成協議,在未來12個月內結束美國主導的國際聯盟在伊拉克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軍事任務,最晚不遲于2025年9月底。伊拉克和國際聯盟的關系將向雙邊安全關系過渡,以支持伊拉克軍方并繼續保持對“伊斯蘭國”的壓力。為防止“伊斯蘭國”帶來的恐怖主義威脅從敘利亞東北部卷土重來,根據實際情況和伊拉克同美國及國際聯盟其他成員國間的協商,國際聯盟在敘利亞的軍事行動將持續至2026年9月。聲明稱,由兩國官員組成的伊美高級軍事委員會將制定落實相關目標的程序、時間表和機制,并保證過渡時期國際聯盟駐伊顧問人員的安全。
美國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2011年年底從伊撤軍,僅留少量駐軍。極端組織“伊斯蘭國”2014年奪取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區,美國主導的打擊“伊斯蘭國”國際聯盟隨后增兵伊拉克。2022年1月,伊拉克總理新聞辦公室發表聲明說,國際聯盟的戰斗任務已結束,伊軍方已接管所有軍事基地,一些從事顧問工作的外軍人員仍留在伊境內繼續為伊安全部隊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