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日本自民黨新任總裁石破茂在國會當選第102代日本首相,正式開啟執政之路。石破茂歷經五度挑戰終償夙愿,但要想坐穩相位,不僅面臨眾議院大選的考驗,也需要在提振經濟、改善民生上拿出看得見的成績。上任伊始,石破茂的黨內競爭對手已在虎視眈眈,而其提出的“亞洲版北約”“日美地位對等”等外交安保主張則引發強烈爭議,這些均預示著其執政前路或將危機四伏。
石破茂1957年出生于政治世家,其父石破二朗歷任鳥取縣知事、參議院議員、自治大臣、國家公安委員會委員長等要職,與前首相田中角榮過從甚密。1979年石破茂從慶應大學法學系畢業后,進入三井銀行就職。1981年父親去世后,石破繼承其父政治地盤及政界人脈,在田中角榮的支持下進入政壇,1986年當選眾議院議員時年僅29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國會議員。迄今石破已12次當選眾議員,歷任防衛廳長官、防衛大臣、農林水產大臣、自民黨政調會長、干事長等要職。豐富的從政經歷使其成為黨內公認的“政策通”和“防衛族”重鎮議員。
石破通曉政策,能言善辯,媒體出鏡率高,采訪演講中對答如流,民間人氣頗高。在日本各大媒體關于“下任首相”人選的民意調查中,石破支持率常年穩居前列,但其拜相之路卻充滿坎坷。石破為人自視甚高,與人辯論好勝心強,言辭犀利,與自民黨重視中庸調和的政治傳統格格不入,常招黨內排擠。1993年他曾因政見不同退出自民黨,先后輾轉多個政黨后又重回自民黨,在黨內一直被視為“反主流派”,處境相對邊緣。石破曾于2008年、2012年、2018年及2020年四度參選自民黨總裁,但由于黨內人望不足,缺少派閥支持,均鎩羽而歸。此次自民黨總裁選舉競爭空前激烈,石破在首輪投票中落后于呼聲很高的高市早苗,之后在決勝投票中依靠微弱優勢逆轉勝出,這主要得益于“黑金”丑聞后自民黨內派閥影響式微,以及黨內對于高市早苗“激進右翼”路線的擔心。
石破從小對軍事抱有濃厚興趣,是日本政壇有名的“軍事迷”,同時其選區位于日本人口最少的鳥取縣,面臨人口流失和產業衰敗的發展困境,這些背景決定了防務安全和地方振興成為貫穿其政治生涯的主打政策領域。在外交安全方面,石破一貫力主修憲強軍,主張將自衛隊正名為“國防軍”,刪除憲法第9條中“日本不能保有軍力”的相關表述,放寬自衛隊海外用兵限制等。石破對華政策兩面性突出。一方面主張與中國建立互信合作關系,反對一味渲染“中國威脅論”,其擔任防衛大臣期間曾積極推動對華防務交流,2003年作為防衛廳長官參觀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線部隊。同時也能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對政治家參拜靖國神社。但另一方面,石破亦有對華強硬的一面,鼓吹建立“亞洲版北約”,以遏制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在釣魚島和臺灣問題上亦不乏消極言行。在對美關系上,石破主張在強化日美軍事合作的同時要強化自主防衛,認為《日美地位協定》是不平等條約,應當重新修訂,賦予自衛隊在美國駐扎的權利。
作為黨內根基相對薄弱的“弱勢”首相,石破茂執政后的首要任務是鞏固黨內向心力。從自民黨內高層布局看,石破邀請素與其“不對付”的前首相麻生太郎出任最高顧問,任命對其提供選戰支持的前首相菅義偉出任副總裁,謀求穩住黨內大佬。黨“三役”干事長、總務會長和政調會長均由資深議員擔綱,其他重要人事任命亦兼顧了派閥平衡。同時,石破任命其主要競爭對手小泉進次郎出任選舉對策委員會委員長,意在借助小泉人氣迎戰眾議院大選。但此番人事任命過程中也暴露出“隱患”,同為石破競爭對手的高市早苗拒絕了總務會長的職位,新生代“黑馬”小林鷹之謝絕出任廣報部長,被視為黨內“倒閣”力量已在暗中醞釀。

在石破新內閣中,13人系首次入閣,創下歷屆最多的紀錄,多名在“安倍—菅—岸田”時代受到冷遇的政客得到重用。在幾個關鍵崗位上,林芳正留任內閣官房長官,體現了求穩考量,支持石破競選的鐵桿盟友、前防衛大臣巖屋毅出任外務大臣,“防衛族”重鎮議員中谷元擔綱防衛大臣,既是一種“論功行賞”,也反映出石破對于防務安全領域的特殊偏好。有分析揶揄道,石破內閣中集中了三名前防衛大臣,再加上前防衛副大臣長島昭久出任首相輔佐官,前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擔綱自民黨政調會長,石破政權堪稱“軍事政權”。
在就任當天的記者會上,石破宣稱其將“全力推進能獲得國民認同與共鳴的政治”“為開創和守護日本的未來,不惜粉身碎骨做出努力”。就今后的內政外交日程看,石破執政后面臨三大緊迫挑戰。首先,石破需要率領自民黨贏得眾議院大選,維持執政地位。石破已宣布將于10月27日舉行眾議院大選。目前聯合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在眾院占有絕對多數議席,但受到“黑金”丑聞的沖擊,此前外界普遍認為自民黨在大選中兇多吉少。盡管自民黨“一黨獨大”的地位尚難撼動,但自公兩黨要想聯手維持過半數議席面臨不小挑戰。因此石破想借助新內閣帶來的“新鮮感”,趁熱打鐵,盡早邁過這道執政“關卡”。不過,即便能夠順利度過10月眾院大選的考驗,明年7月還將迎來參議院改選,屆時將是對石破執政表現的一次“期中考”。石破唯有率領自民黨順利贏下這兩場選舉,才能為長期執政奠定基礎。
其次,石破需要在經濟民生方面盡快拿出看得見的成果。石破上任后即宣布將繼承岸田政府的經濟發展路線,通過“資產運營立國”方針鼓勵投資創業,打造“高附加值創造型經濟”,并著力提高職工工資,鼓勵生育和消費,提振地方經濟活力。前首相岸田文雄任內高調打出“新資本主義”政策路線,旨在改革國內分配制度,促進經濟自律增長,但有關政策舉措被批“雷聲大雨點小”,未能有效緩解國內物價上漲,居民工資收入增長也不及預期,加上“黑金”丑聞沖擊,最終岸田不得不黯然下臺。石破要吸取岸田的教訓,需要在提升民眾“獲得感”方面盡快推出有效的政策舉措。
再次,石破需要妥善應對艱難復雜的外交挑戰。10月將在老撾舉行東亞系列峰會,11月在秘魯和巴西將分別召開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和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屆時石破在國際多邊場合如何開展“首腦外交”受到關注。在對美關系上,面對美國總統選舉帶來的不確定性,石破政府需要同美國新政權盡快建立溝通渠道和信任關系,爭取延續日美“蜜月”關系。在對華關系上,石破則需要在迎合國內對華強硬的民粹主張和維持對華合作的利益訴求之間把握平衡。能否在中美之間找到平衡點,也將考驗石破的外交手腕。
就在石破茂當選自民黨總裁當天,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的一篇石破署名文章引發了廣泛關注。在這篇題為“日本外交政策的未來”一文中,石破重點闡述了對于創設“亞洲版北約”和實現“日美地位對等”的政策主張。有分析認為這標志著“石破主義”的誕生。在文中,石破錯誤地將臺灣海峽兩岸關系類比為俄烏沖突,宣稱“由于亞洲不存在北約式的集體防衛體制,沒有相互防衛的義務,就容易發生戰爭。為了懾止中國,西方盟國應當創設亞洲版北約”。石破還聲稱,“現在到了該修改日美‘非對稱防務關系’的時候了,應當對《日美安保條約》和《日美地位協定》做出修訂,允許日本自衛隊在關島駐留,享受和駐日美軍同等地位,并通過擴大日美對于駐日美軍基地的共同管理來減輕美方負擔。”
石破此番言論在其參選自民黨總裁期間就多次發表過,作為個人的政策主張固然搶眼,但在其出任首相后要轉化為實際的政策方針,則需要考慮其現實可行性和實現路徑。對于石破茂這番主張,因其過于“主觀化”和“理想化”,既脫離日本國內法律和民意的現實,也有違美國一貫立場,有悖亞洲國家的訴求,在美日兩國和國際社會迅速引發強烈質疑和批評。
實際上,“亞洲版北約”構想由來已久,在500cf851896562ae7556c51cff2bab67美國推動遏華性質的“印太戰略”的背景下,近年來也有所升溫,但國際主流觀點是“亞洲版北約”脫離亞洲地區多元化的現實,也有違地區國家的共同利益訴求。迄今拜登政府高層多次在不同場合表態無意建立“亞洲版北約”。包括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在內的一些地區國家政要也明確表達過反對態度。國際主流觀點多數不看好“亞洲版北約”的前景,認為亞太地區并不具備復制北約模式的集體安全架構條件,并且擔心針對中國的陣營對抗會加劇地區中小國家的選邊站隊困境,難以得到多數認可。對于石破的“日美地位對等論”,日本國內反應消極,認為只要不修改憲法,就無法修訂日美相關條約,政府人士接受采訪時直言“美國不可能接受日方這一方案”。美國蘭德公司研究員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采訪時更是斷言:“如果石破政府在同美方對話時尋求優先實現這一目標,勢必會造成美日間的摩擦。”不難預見,如果石破執意推進相關政策主張,必然會給其執政之路帶來重大風險隱患。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