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宇宙中,行星如同璀璨的珍珠,它們圍繞著恒星旋轉,展現著各自的魅力。
人類對行星的探索,從古至今,從未停歇。
讓我們一起踏上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探索這一顆顆神秘的天體。

行星科學是最古老的天文學。五行學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5種基本物質組成的。五行不僅與夜空中肉眼可見的5顆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相對應,是古人對宇宙運行規律的觀察與思考,更是一種哲學概念,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觀念,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
人類進入航天時代之后,現代行星科學的觀測和研究手段有了巨大進步。
地面觀測是指利用地球上的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地基雷達等設備,對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彗星等天體進行直接觀測。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科學家正在國家天文臺阿里觀測站,開展類地行星和地外生命的探索。

深空探測是指使用航天器對遠離地球的天體進行的探測活動。這些航天器通常需要穿越數百萬乃至數十億公里的距離,收集并傳回關于這些遙遠天體的數據和圖像。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門檻,而火星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于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的南部預選著陸區,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據報道,2028年前后,我國天問三號任務計劃實施兩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

數值模擬是現代行星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它通過建立物理模型并運用超級計算機進行計算,來模擬和預測行星及其衛星、彗星、小行星等天體的動態行為和演化過程。
科研人員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了早期太陽系的行星形成與演化過程,并對木星的大氣環流、內部結構、衛星的形成等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大約45億年前,木星捕獲并吞噬了一個約10倍地球質量的行星胚胎,巨大的撞擊瓦解了木星的原初致密核。

實驗室分析無論是模擬行星表面的極端環境,還是分析地外物質的組成,實驗室分析都是行星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近日,通過對月壤樣品的實驗室分析,科研人員發現,月壤中的一些活性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他們以水和二氧化碳為原料,借助模擬太陽光,以這些活性化合物為催化劑,成功生成了氧氣、氫氣、甲烷和甲醇。
古代天文的智慧之光,奠定了人類對天體運動規律的初步理解,照亮了人類文明前行的道路;而現代行星科學,借助于高精度的觀測設備、先進的實驗室技術和多學科交叉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探測行星的物理、化學和地質特性,揭示其宜居性和地外生命的可能性,為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作出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