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發布了第二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我國有3個地質遺產地入選,分別為: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自貢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和桂林喀斯特。地質遺產是忠實記錄地球46億年演化歷史的不可再生珍貴資料,是地質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地。
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的烏達二疊紀植被化石產地是地史時期成煤森林的特異埋藏記錄,也被稱作“植物龐貝城”;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是最密集的中侏羅世恐龍化石遺址,也是高度多樣化的脊椎類動物群;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喀斯特是大陸型塔狀巖溶(峰林)的典型代表,是華南地區巖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現。至此,我國已有10個地質遺產地入選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
近日,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的科學家通過一項創新研究,利用新型運動模擬器揭開了嚙齒動物可以在黑暗中自如穿行的奧秘。
為了破解動物在完全黑暗的管道、隧道中也能迅速轉彎、穿越障礙,并準確抵達目的地的秘密,科學家們采用可模擬不同運動狀態的工業機械臂,設計了一種運動模擬器。實驗中,老鼠——嚙齒動物的一種——被放在模擬器中接受各種運動刺激,儀器同時報告它們感知到的運動方向。結果顯示,老鼠對極其微小的氣流變化都異常敏感,會將氣流信息與自身平衡感結合,精準地感知并控制身體在空間中的運動。
這一發現不僅擴展了人們對生物導航能力的理解,還提供了一個觀察生物大腦如何處理復雜感官信息的獨特窗口。
近日,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日本蜜蜂(蜜蜂科蜜蜂屬的一種中型蜂類)會“鏟飛”敵人來抵御侵襲。
在一段影像資料中,只見幾只螞蟻在試圖進入日本蜜蜂的蜂箱時,與一只防守蜂相遇了。這只蜜蜂先是爬到螞蟻面前,稍稍調整一下角度,然后開始快速扇動翅膀,并將左后腿用力一蹬。當翅膀與螞蟻接觸的瞬間,螞蟻多腳騰空,進而掉落在空中。
研究人員表示,這種“鏟飛”技能可能是防守蜂在長期工作中復盤、總結出來的結果。此外,一些蜜蜂還會在蜂巢入口處擺放其他昆蟲的殘肢,以作恐嚇及警示。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