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站在漆黑的森林里,手中手電筒的光束照亮了一小片區域:有幾棵高大的樹木、一些低矮的灌木,或許還有幾只在夜間活動的小動物。但你知道,在周圍看不見的黑暗中還隱藏著更多東西。其實,這個場景也是人類對宇宙的認知。
本期TED大會邀請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粒子物理學家昌達·普雷斯科德-溫斯坦(Chanda Prescod-Weinstein),為大家講述宇宙中的暗物質。
宇宙中的所有可見物都由一系列基本粒子組成,人們對它們進行了命名,并繪制出了標準模型。雖然這個模型非常精美,但現在科學家確信,它所描述的不過是宇宙物質的一小部分。因為宇宙中的可見物質——如我們人類本身、恒星和行星其實只是宇宙物質中的“異類”,而塞滿宇宙的大部分物質,例如暗能量和暗物質,它們并不發光,也不發射電磁波,從來沒有被直接“看”到過。
暗物質最初被提出來時,并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可,但隨著天文觀測和相關實驗的增加和完善,科學家發現,宇宙中那些恒星、星系的運動確實受到了一些不可見物質引力作用的影響。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沒有觀測到暗物質,它就像一個隱形人,穿著一套完整的衣服,站在那里,我們看不見它,但因為衣物呈現的輪廓,我們相信它的存在。
目前,科學家認為不可見物質約占宇宙的95%,其中,暗能量驅動著宇宙空間的膨脹,暗物質則主要聚集在星系的外圍,具有顯著的引力效應,從邊緣影響星體的運動和星系在時空上的分布。
我們雖然已經了解宇宙中的暗物質有多少、如何分布,卻依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樣的粒子。這些年,科學家正在不斷嘗試新的假設,試圖攻克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難題。
新的設備正在為我們助力。例如薇拉·魯賓天文臺(Vera C.Rubin Observatory)中的望遠鏡,可能會在2年內觀測到宇宙誕生的第一束光。覆蓋電磁波譜各頻段的望遠鏡,會讓我們有機會確定暗物質到底是什么。
科學家也在嘗試用宏觀視角來看待微觀物質。舉個例子,基本粒子分為費米子和玻色子兩大類。費米子很討厭“社交”,在低溫條件下,它們依然會相互保持距離;而玻色子則會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擠在一起,形成一團大粒子,我們稱之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通常,我們會在實驗室里利用原子創造這些量子態,但是現在,我們已經開始嘗試模擬宇宙中暗物質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人類正身處暗物質研究的絕佳時期,在接下來的10年里,在更新型的望遠鏡、更精密的粒子探測器、更強大的計算機模擬的幫助下,我們會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清晰度觀看宇宙。探測暗物質不僅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它還能夠推動技術創新、促進國際合作、激勵下一代科學家的成長。
我們也許會得到一些答案,但也會有更多新問題,正是宇宙的未知激勵著人們不斷探索。未來的科學家是今天的年輕人,保持你們對宇宙的關注,或許在踏上尋找暗物質的旅程后,你們會揭示出更多令人驚嘆的宇宙秘密。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徐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