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3日,國家決定授予15人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其中,“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共4人,分別為王永志(詳見本期《知識就是力量》)、王振義、李振聲(詳見《知識就是力量》2022年9月刊)、黃宗德。
其中,黃宗德出生于1931年8月,山東省榮成市人,17歲入伍投身革命,在多場戰役中沖鋒在前、屢立戰功。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金城戰役中浴血奮戰,榮立一等功。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歷史,向偉大的英雄致敬。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10月19日,應朝鮮黨與政府的請求,中國人民志愿軍(下文簡稱“志愿軍”)在彭德懷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下進入朝鮮戰場。
1951年7月10日,朝鮮戰爭進入“邊打邊談”階段。1953年5月13日至6月16日,志愿軍先后兩次發動進攻,極大地加速了停戰談判的進程。6月中旬,停戰協定簽署在即。

隨著美方在邊打邊談中的不斷讓步,美國與南朝鮮之間的矛盾也開始更加突出。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并不想放棄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并且擔心一旦美國撤軍,他們就再也無力抵抗,因此對停戰協定百般抵觸。
6月8日,停戰談判中最為艱難的戰俘問題,終于在中朝方面的堅持之下達成了協議。6月17日夜,李承晚當局公然破壞協議,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留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余名。
為以打促和、實現最終停戰,志愿軍決定進行夏季反擊戰役的第三次進攻,于1953年7月13日晚發起金城戰役。
金城以南是“聯合國軍”防御陣地的突出部:東北部山高坡陡,易守難攻;西南地形開闊,不易隱蔽;東邊有北漢江流過,水深5米;金城川向東南與北漢江會合,水深1到5米不等。敵軍在這里構建了各種坑道、火力點和地堡群。
根據志愿軍司令部的安排,指揮這次戰役的是志愿軍第20兵團司令員楊勇。該兵團的5個軍被編成中、東、西3個作戰集團,決定在金城以南的牙沈里到北漢江間22公里的地段上實施進攻。
志愿軍司令部的指導方針是“穩扎狠打”,制定了先小打、創造條件,再大打、最終實現上述目標的作戰步驟,采取“正面進攻,兩翼鉗擊,多箭頭突破”的戰術,力爭給敵軍以殲滅性打擊。
為有效摧毀敵堅固工事,確保步兵順利突破和縱深戰斗,6月下旬,志愿軍在金城正面集中了大量火炮和坦克,并動用汽車晝夜搶運物資,補充了7000噸炮彈,共計70余萬發;同時,向該兵團補充了大量兵員。
戰役準備完成后,志愿軍進攻部隊達到了兵力3倍于敵,火力1.7倍于敵,勝利的信心更是百倍于敵。這是志愿軍入朝作戰以來,首次在火炮數量、炮火密度上超過敵軍。
時間來到7月13日21時,志愿軍計劃的進攻時刻到來了。夜幕垂下,中、東、西3個作戰集團在第24軍的配合下,在金城以南25公里的正面戰場上同時發起進攻。
戰役開始時,志愿軍實施了歷次戰役中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炮火準備:幾乎所有火炮都對金城以南的敵軍陣地進行了猛烈轟擊。猛烈的炮火摧毀了敵軍大部分工事,志愿軍步兵則在炮火準備結束后發起了沖鋒。


整場戰役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突破敵軍防御,攻占金城以南突出部地區;第2階段,志愿軍主力轉入防御,一部則向對方防御縱深擴展戰果;第3階段,粉碎敵軍的瘋狂反撲。

自7月17日至朝鮮停戰為止,志愿軍在金城以南先后擊退敵軍各種規模的反擊1000余次,但依然牢牢占領著幾乎所有的預定陣地,并且繳獲了大量坦克、汽車、火炮和槍支,可謂戰果輝煌。
金城戰役成為中朝兩國軍隊對敵發動的最后一戰,共收復陣地160余平方公里,殲敵5.3萬余人。金城戰役勝利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朝鮮戰場,震驚了世界,也使敵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戰爭形勢,最終回到談判桌,再次尋求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方法。
1953年7月27日,朝中代表團首席代表與“聯合國軍”代表團首席代表在板門店參加簽字儀式。28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分別在《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及其附件上簽字。戰場上的勝利,為談判桌上的勝利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金城戰役是志愿軍轉入陣地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也是志愿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場戰役將永遠熠熠生輝,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英勇奮斗精神的象征。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徐博宇)

“首都師”是南朝鮮軍的頭號王牌師,共轄4個團,其中第1團是最為精銳的美械部隊之一,因其團旗上面有只虎頭,被冠以“白虎團”的稱號。
金城戰役中,志愿軍巧妙運用戰術,派遣小股部隊進行快速穿插和滲透。68軍203師607團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帶領13人小分隊,扮成南朝鮮軍多次躲過敵軍攔截,成功接近“白虎團”團部,并只用14分鐘就完成突襲,斃傷俘敵逾百人,為正面進攻的大部隊全殲“白虎團”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