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包括天安門、故宮、景山、萬寧橋等遺產建筑,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全長7.8公里。
北京中軸線建筑不僅布局合理、造型優美、文化濃厚,還蘊含著科學之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北京中軸線,體悟其中建筑的科學之美。

為無理數,其代數解的近似值為1.414。從幾何角度講, 可反映圓形和其外切四邊形的關系。
故宮古建筑的立面造型多與 相關。如太和殿建筑高度為26.1米,而其屋頂部分的高度為18.54米,二者之比為26.10∶18.54=1.41≈ 。
從比例構圖來看,太和殿的建筑立面在長度方向的尺寸比例分布由3部分組成。若以太和殿屋頂高度為直徑,在左右屋檐兩部分分別繪制圓形, 正是圓外切四邊形的長邊與短邊之比。不僅如此,太和殿中間部分也可看作以建筑高度為直徑的圓外切正方形。以 為媒介,方與圓被巧妙地融合在建筑立面中,形成太和殿的建筑之美。
既非兩個正方形拼合后的長寬比,也非一個孤立正方形的長寬比,可產生令人感到舒適的視覺效果,突出了太和殿屋頂的高大莊重。


是故宮古建筑的數字“密碼”。這與我國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密切相關。在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數學和天文學著作《周髀算經》中載有“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意為方的數理用于觀測地,圓的數理用于觀測天,即天圓地方。
包括故宮古建筑在內的古代都城、宮殿建筑的規劃設計都是基于該理念開展的。天圓地方模型的美妙之處在于,當圓的直徑與其內、外邊長取簡單整數時,近似的有“面積=周長”,實現了“形”與“數”的統一、數學與美學的融合。
所謂榫卯(sǔn mǎo),即兩個相互連接的構件,其中一個構件端部伸出一節,稱為榫頭;另一個構件頂部預留一個口子,稱為卯口。榫頭插入卯口中,就構成了榫卯節點,又稱榫卯連接。
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梁柱連接所用榫卯節點,類型豐富,以燕尾榫最為典型。燕尾榫的構造特征為:額枋(古代建筑中柱子上端聯絡與承重的水平構件)端部的榫頭被加工成燕尾式,而位于柱頂的卯口相應做成了同樣形狀、尺寸的凹口形式。

從形狀來看,燕尾榫頭非矩形,其特點是根部(榫頭后部)窄、端部(榫頭前部)寬。這種形式使得榫頭與卯口僅能由上往下安裝,安裝后連接可靠、不易水平向拔榫,有利于木構架的穩定,亦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通過榫頭與卯口的協調作用,實現了榫卯節點優秀的抗震性能。
地震前,榫卯節點處于靜止狀態。地震時,柱腳抬升會使柱身產生傾斜,與額枋產生相對變形,榫頭與卯口之間產生相對擠緊運動,并隨著柱腳抬升幅度增大而明顯;柱腳復位時,榫頭與卯口之間產生相對拔出運動,并逐漸恢復到初始位置附近,且榫頭與卯口始終保持連接狀態。隨著柱架的搖擺,柱頂榫頭和卯口不斷進行擠緊—拔出的協調運動,且由于榫卯節點數量較多,也會消耗較多能量,有利于減小地震給結構帶來的危害。地震后,隨著柱腳復位,榫卯節點亦基本恢復原狀,構架仍保持穩定狀態。
裱糊指在室內墻體、門窗、天花板等位置的木基層表面,用糨糊粘糊紙張、絹布等防護材料,既保暖防塵,又能起到華麗的裝飾效果,為北京中軸線建筑裝飾的做法之一。但由于木板、紙、布中均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糨糊所含面粉中還有多種營養素,均為蛀蟲的食物來源,因而裱糊木基層及面層均容易遭受蟲蛀。

據記載,故宮養心殿東暖閣、吉云樓的室內頂棚、墻板曾出現蛀眼,內務府大臣帶領工匠在現場勘察后,決定對蟲蛀位置先抹油灰,再重新糊高麗紙(我國造紙術傳至朝鮮以后,朝鮮人利用本國原料制成的書畫用紙),并用白礬、番木鱉(biē)、黃柏、秦艽(jiāo)等中草藥等防治蟲害。

這幾種中草藥用于裱糊工程的蟲害治理,其機理或為中藥本身所含的化學成分殺蟲,或為不同中草藥成分相互作用殺蟲。而中草藥殺蟲的化學原理,則包括麻痹蟲體、興奮蟲體、殺死蟲體、抑制蟲體細胞代謝等多種方式。
北京中軸線不僅是北京的城市脊梁,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科學精神的完美結晶。從故宮的嚴謹布局到天安門的雄偉氣勢,從鼓樓的精準計時到鐘樓的悠揚鐘聲,當我們沿著這條無形卻有力的線緩緩前行,每一次駐足都能感受到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這里的每一磚每一瓦都蘊藏著深邃的科學智慧與美學,如同一部跨越千年的編年史,訴說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輝煌。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