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攤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圖,往西北角去找,通惠河、溫榆河、小中河、運潮減河、北運河五河交匯。在老一輩居民久遠的記憶里,五河交匯處曾是破敗蕭條,臭水溝繞著低矮的平房棚戶流過。如今,登上五河交匯處的高樓觀景平臺往下看,運河水道兩側干凈整潔,樓宇林立。大河小溪碧波蕩漾,水清岸綠,不時可見野鴨、白鷺、天鵝等鳥類。
千年古運河,重現了往日漕運風采。
北京自建城以來,一直作為諸侯國都邑和北方的重要軍事重鎮,《春明夢余錄》記載“舊幽州城在今城西南。唐藩鎮城,即遼、金故城也”。北京并不是河流豐富的地區,流經北京的河流主要有永定河、溫榆河、高粱河、潮白河、拒馬河,其中最重要的是永定河。
永定河古稱濕水、渾河、無定河,等等,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賜名“永定”。永定河自古以來就是一條水患泛濫的河流?!端捞峋V》稱:永定河“自元、明以來,則元以前,無大變遷,舊時永定,灌溉稻田,水有所分,淤有所積”,“廢稻田為陸地,則洪水高漲堤防竟興,水災漸多,循以南北,而雄、霸以北,無寧歲矣。”甚至現在高粱河水系也是永定河泛濫之后的故道。高梁河水系則是與北京城關系最緊密的河流,屬于北運河水系。是遼金以來北京城最重要的水源河流,經過多次人工整修,逐漸形成了現有的規模。
北京城在隋唐以前,一直遠離經濟中心,早期并沒有修建太多的人工運河,大型的水利漕運工程,自隋代才開始成規模興建。隋朝大業四年(608年)隋煬帝發河北諸郡男女百萬余人,開永濟渠。永濟渠南接沁水,直達黃河,北連衛河通桑干河,也就是永定河;沿著永濟渠,可直達涿郡薊城南,也就是現在北京南部地區的涼水河。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征遼東,黎陽洛口地區的糧草就是通過運河轉運到達涿郡的。這時的涿郡,已成了北京地區漕運的中心點。
金代入主北京城新建金中都時,為解決護城河與城內供水問題,采用洗馬溝,也就是現在蓮花河水系作為水源,引入都城,并將洗馬溝改稱蓮花河。同時,為了漕運便利,開鑿金口河將永定河水從會城門附近引入北護城河,金口河西起永定河左岸鑿金口(今石景山麻峪),東至中都城,北入北護城濠,東出護城河至通州北入潞水(笥溝,今北運河),這段北運河落差有二十余米,因此沿河興建了六座水閘,這段運河也因為這六座水閘被稱為閘河。但是金口河因為“以地勢高峻,水性深濁,峻則奔流漩回,嚙岸善崩,濁則泥淖淤塞,積滓成淺,不能勝舟”而失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永定河在上陽屯、顯通寨等處決口,下游因洪水泛濫而改道。最后于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為了抵御永定河洪水對中都的威脅,最終將金口河堵塞了。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韓玉建言開通州潞水漕渠重開閘河。據侯仁之先生考證,新水源就是西北郊外的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從甕山泊開渠引水,直接與高粱河相接,這段運河被稱作長河或者昆玉河。又從高粱河匯入白蓮潭(即積水潭一帶),開渠南下,流入中都北護城河,再入閘河,也因此淮北、河北、山東的漕船從通州入閘河,可以直抵中都城下。這使得白蓮潭附近成了重要的漕運中心,而白蓮潭南側的湖泊,則被圈進了皇家御苑,修建了金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大寧宮,也就是現在的西苑三海。
蒙古攻占金中都后,以大寧宮(今北海一帶)為中心修建新的都城,至元四年忽必烈定都北京后,重新整修并開鑿了北京地區的運河,將現在積水潭到什剎海一帶的“海子”作為漕運的終點。在元代初期,新的大都城的水源沿襲了金代的運河系統。至元十六年(1279年)時對其大規模加以疏浚,修建了阜通七壩:“千斯、常慶、西陽、郭村、鄭村、王村、深溝”,壩河之名也就由此而來了。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通航后,壩河仍然很受重視,一直使用到元末。但隨著大都城市的發展以及通漕需求,很快甕山泊的水源就支撐不了大都城的用水需求,高粱河河水逐漸枯竭。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郭守敬上奏元世祖忽必烈,認為大都城需要開鑿新的運河來補充高粱河的水量,“元史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上言水利拾有一事。其一,欲導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過雙塔、榆河,引一畝、玉泉諸水入城,匯于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入舊河?!幼园赘〈?,至通州高麗莊,長一百六十四里”。忽必烈“自上都還,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賜名‘通惠’”。積水潭一帶作為大運河漕運終點,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
明清對北京河道的修葺基本集中在修建和維護護城河,清淤和疏通河道。明清護城河內外護城河及南護城河,內護城河是故宮外的筒子河,永樂十二年(1414年),在太液池的南端加鑿南海,擴展水面約八十頃。次年,開挖紫禁城護城河,俗稱筒子河。這條內護城河寬約50米,全長約3.5千米。水從西北涵洞自北海流入,而下游則有兩個出口:一為筒子河西南暗渠連接皇城織女河;另一為筒子河南岸東端,走明渠入太廟南流入菖蒲河。

外護城河是指東、西、北三面的護城河加上前三門護城河,以及明嘉靖年間增筑外城垣時,繞外城挖成的南護城河,因為明清時期城市位置的變化,積水潭整體被分割,北端留在城外,南端及壩河河道成為德勝門以東的護城河,德勝門右側城墻基下修建了水關,作為北京城水源的入城口,護城河的水源依舊延續金元時期,為長河系統。但是由于城墻的修建明代大運河與通惠河不再聯通。運河航運貨船終點轉移到通州張家灣一帶,再經由陸運進入京城,也因此前三門外成了北京新的商業中心。
北京的運河依舊保留著金元以來的舊貌,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運河也像前代一樣,隨城市時代需求的不同進行了改建和修葺,部分河道改為暗溝而再不得見,而護城河沿途一些大型的水泊,則進行修整并開辟成市民公園,比如玉淵潭公園、陶然亭公園、龍潭湖公園等,成了北京水系變遷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