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火”是我們最熟悉的中醫術語之一,但凡出現眼部紅腫、口干舌燥、咽喉腫痛、牙齒疼痛等癥狀,大多數人便會自然而然將它們與“上火”聯系起來。然而,這個我們在生活中耳熟能詳的概念卻很難在現代醫學里找到明確對應的病理名稱和理化指標。那么,“上火”這個概念真的是國人特有嗎?“上火”究竟意味著什么?在中醫和西醫里有哪些理論能夠加以解讀?要遠離上火,撫平秋燥,我們又該注意些什么?
“上火”是中醫里特有的名詞,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中醫術語之一。我們通常將臨床上常見的病位在頭面部且具有內熱亢盛之象的一類病癥俗稱為“上火”,主要表現為頭昏目脹、鼻腔熱烘、咽喉干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癥狀。
盡管我們在生活中使用“上火”一詞已經習以為常,很難引起誤解,但在醫學領域,“上火”卻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沒有清晰明確的病理定義,也沒有能夠精確對應的病名和生理檢查指標。這就意味著,我們很難跟一個不了解中醫語境的人說清楚“上火”的內涵是什么,也很難從西醫中找到完全匹配的解釋,以至于某些時候“上火”被認為是中醫特有的病癥,甚至被誤解為經驗主義之下形成的“偽”概念。然而,我們卻又時常切身受到種種上火癥狀的困擾,這些癥狀無法在一板一眼的西醫里尋找到合適的解答。
那么,“上火”究竟是一種什么病呢?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去追溯這一概念在中醫典籍中的源流。按照中醫的陰陽學說,健康的人體應當處于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當這種平衡狀態被打破時,疾病便從人體內部生發而出。
《素問·至真要大論》的病機十九條中已經出現了“火”的概念。所謂病機十九條,即是古代醫學總結的十九條致病機理,其中涉及“火”的就占了五條,分別為“諸熱瞀瘛,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火”“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躁狂越,皆屬于火”“諸病浮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可見“火”這種看上去有些虛無縹緲的屬性在中醫學發展的早期便已被納入中醫病理學的范疇。

《黃帝內經》還辨析了壯火、少火、君火、相火的不同。明代醫學家張景岳在所著《內經·陰陽類》中指出:“火,天地之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萬物之生,皆由陽氣。但陽和之火則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過氣反衰,火和平則氣乃壯。”中醫認為,人體內有一種看不見的火,能夠產生溫暖和力量,提供生命的能源,因此也被稱為“命門之火”,是陽的象征。元代著名醫學家朱震亨在《格致余論》提到“陽有余便是火”,當這種陽超過一定限度,“火雖不為病,但病從氣來”,便有可能遭受外部的侵襲,導致一系列與內熱有關的病癥發作。
到了宋元時期,“火”的內涵又有了新發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是“火熱論”的代表人物,提出“六氣皆能化火”“氣有余便是火”“五志化火”等著名論斷。同為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則認為“五志之動,各有火起”,五志即為中醫五行學說的“怒、喜、思、悲、恐”五種情志。劉宗厚在此基礎上指出:“大怒則火起于肝,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則火起于腎,悲哀動中則火起于肺,心有君火,自焚則死矣。”可見,在中醫理論中,不同臟腑對應的“火”各有差異。
明代《本草蒙筌》中大黃條目下有關于“上火瘡”的記載,而“上火”第一次明確作為醫學術語被提出,則要等到清代李冠仙在《知醫必讀》中論述頭疼頭暈的病理機制:“若其人并無所制,而善于動怒,性不平和,愈怒愈甚,以致肝氣肆橫,脹痛交作,不時上火”。至于對上火癥候的治療,清代名醫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提出“若舌絳而干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火為要”,若“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與《黃帝內經》里所說“熱者寒之”“火郁發之”不謀而合。
在中醫理論中,上火根據性質有虛實之分:實火多由于外感六淫之邪引起,根據劉完素“六氣皆能化火”的說法,“風、寒、暑、濕、燥、火”作為外感“六淫”侵襲人體,可能會導致上火,這種情況往往癥狀重、來勢猛,突然暴發;虛火多由于飲食不節以及勞累過度等引起,癥狀輕、來勢緩,持續時間長且反復。此外,也可以依據部位的不同劃分為上焦火、中焦火和下焦火,有學者以中醫理論里的三焦氣化失常來解釋上火的病因,三焦被中醫認為是生理之火和全身行氣的通道:上焦肺氣不宣、心氣不收;中焦肝氣不舒、脾氣不升、胃氣不降;下焦腎氣不藏、元氣虛越。三焦之火作用于不同的臟腑部位,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心火、胃火、肺火、肝火、腎火,等等。
總的來說,中醫理論中所稱的“上火”,一方面指的是各種原因引起的人體氣血陰陽失衡,也可稱為“內熱”或“熱氣”;另一方面,是民間對身體出現較為輕微的異常熱象的俗稱,是一種全身不適的復雜熱證表現,類似于臨床上的亞健康狀態,而非明確的疾病。

現代醫學的標志之一就是接受了“循證醫學”的概念,即“遵循證據的醫學”。中醫學在經驗的基礎上加以辨證,逐漸融入到循證醫學的趨勢之中。對于“上火”這一概念古老概念用現代醫學加以翻譯,對于我們尋找行之有效的降火方法至關重要。
為了對上火的臨床表現與誘因進行探索,學者們實施了一系列相關的流行病學調查。2007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的一項回顧性問卷調查顯示,758名參與者中有91%都有過上火的經歷,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是主要誘因,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上火,尤其是老年女性,上火的持續時間也較長,說明上火的癥狀與年齡、性別差異相關。2012年,汕頭大學醫學院通過對1051例在校大學生進行流行病學問卷調查,發現經常熬夜、嗜食辛辣食物、壓力大等原因容易導致學生上火,主要表現為口干唇燥、口腔潰瘍和煩躁失眠。2015年,浙江中醫藥大學在杭州的大學生群體中進行了對照實驗,指出飲食結構、飲水量、體育鍛煉、心理壓力、睡眠情況、忙碌程度都會影響上火的發生。

通過引入生物病理和細胞學研究,醫學界正在積極探索不同的上火癥狀的成因。總體而言,學者們普遍認為,上火所表現出來的諸如目赤腫痛、口舌生瘡、咽喉疼痛等癥狀,與現代醫學炎癥急性反應期所呈現出來的局部紅腫熱痛以及功能失調相類似。從機理上看,上火與情志應激以及內分泌和代謝波動密切相關,上火時體內的多種炎癥因子都處于活躍狀態。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學者對“上火”的內涵進行了文獻梳理,現有的科學研究表明,“實火”的生物學機制在于炎癥、神經內分泌網絡和能量代謝失衡。而“虛火”又稱陰虛上火,在臨床上以口腔炎性反應反復發作為主要標志,其生物學基礎體現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系統功能紊亂。浙江大學醫學院細胞生物研究所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通過設置大鼠陰虛模型,揭示了陰虛上火可能是一種機體對天然免疫和自身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被抑制或處于細胞免疫紊亂狀態下發生的組織損傷,此時機體參與炎性反應防御反應的血管抗炎因子與凝血活性物質均處于低水平狀態。
不同的上火癥狀有不同的病理成因,基本都圍繞能量與免疫展開。中醫古典理論認為,上火的病因可以概括為六淫侵襲、七情妄動、飲食不當、勞逸失度,等等,而現代醫學則為此找到了生物學層面的支撐。
具體而言,上火的重0f0c8cc2011abbde5e0777cb3c7bb4be要病因之一是炎癥反應。
炎癥是機體對于刺激的一種防御反應,是人體自我保護的一種生存機制。炎癥發生時機體會出現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功能的協同失調,引起機體免疫力下降。局部表現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全身反應包括發熱、厭食、肌肉蛋白降解加快等癥狀。此外,機體若是處在應激反應中也會產生與上火相類似的表現。應激反應是指機體突然受到強烈有害刺激(缺氧、饑餓、受創)時,下丘腦會發出指令促使血液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濃度猛增,糖皮質激素大量分泌。在應激狀態下,機體需要通過神經、內分泌和免疫系統來調節內環境穩定,其外在表現與上火一致。除前述原因之外,還有一些上火的癥狀與能量代謝紊亂及黏膜免疫失調相關。腸道菌群參與機體內部的能量產生、轉化、儲存與利用,腸道的微生態失衡會導致能量代謝紊亂,而腸黏膜免疫功能下降則會使腸道處于炎癥狀態。
對“上火”這一概念有所了解之后,我們最關心的是應當如何行之有效地“降火”,尤其是在天干物燥的秋冬時節,“上火”簡直是如影隨形的大敵。中醫主張“熱自外受,火自內生”。常言道:“心靜自然涼。”但降火氣也并非是簡簡單單多喝點涼茶就能解決的問題。既然已經知道了上火的表現與成因,那么根據癥狀和病因有的放矢,才能更加精準有效地預防與治療上火。
首先,上火主要的癥狀之一是眼睛紅腫。造成眼睛紅腫的成因主要是過敏和食物造成的人體炎癥反應。若是過敏造成的眼睛紅腫,也可以區分是季節性過敏(如花粉癥)和食物過敏,遠離過敏原或者服用抗過敏藥物對緩解癥狀很有效果,多喝涼茶則收效甚微。而食用紅肉、加工類肉制品、烘焙食品、油炸食品、高糖食物、含糖飲料等容易造成人體的炎癥反應。這是由于這些食物里的脂肪和鈉含量都很高,尤其是炒制類的食物在制作過程中自由水與結合水丟失,氫鍵被破壞,攝入之后自由水與結合水與體內的水分子形成氫鍵恢復結構,釋放大量能量;同時,口腔黏膜表面的鈉泵(一種鑲嵌在細胞膜中的大分子蛋白)活性增大,能量代謝活動增強,產熱增多,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吃完燒烤和炒貨之后往往覺得口干舌燥。此外,牛乳也是“食源性”上火的主要誘因之一。牛乳與人乳的營養成分存在很大差異,人體內酶在消化牛乳時可能會過度產熱,導致上火。


其二,上火往往會伴有出鼻血的癥狀。這可能是因為攝入太多含有抗凝效果的食物。比如含有水楊酸和水楊酸鹽的酒類、含有姜黃色素的辛辣食物、含有可可堿的巧克力以及含有Omega的三文魚和魚油等。同時,鼻腔附近的毛細血管密集易破,在秋冬季節可以在鼻腔內部涂抹一些凡士林進行預防。
其三,上火可能會導致口唇起泡、牙疼和咽喉疼痛。口唇起泡主要是因為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的感染,據統計,全世界有67%以上的人群感染這種病毒,且這種病毒無法被人體消滅,只能通過免疫力來抑制。當壓力、失眠、情緒劇烈波動等因素造成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會復發。所幸這種病毒的危害程度不大,只要好好休息、補充營養、調節心態,通常一到兩周內可以實現自愈。至于牙疼和咽喉疼痛,需要考慮物理性損傷、化合物刺激以及生物性失衡多種原因,若是吃完辛辣燒烤類的食物導致口腔酸堿度和菌體平衡被打破,可以堅持用鹽水漱口,盡快恢復口腔內部菌體平衡。
最后,上火也可能會導致泌尿問題,最主要的表現是尿液發黃。一方面,可能是高鹽、高糖、高蛋白飲食造成的缺水,可以通過補水來緩解;另一方面,可能是過度攝入維生素C和維生素A造成的補品反應,比如人參、桂枝等藥材都可能造成尿液變黃,可以根據情況調整相應補品的攝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