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強調要始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著力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點任務。要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加強對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的跟蹤、監測和引導,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合江蘇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連續6年共同研究編制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4版于今年6月向全社會發布。指數研究以提升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策源力,支撐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評價對象,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5項一級指標和20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研究以2010年為基期,測算評估了2010—2022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得分情況。
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進展及成效
2010—2022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穩步提升,協同創新總指數從2010年的100分提高到2022年的267.57分,年均增速達到8.55%,尤其是2018年以來,區域創新成效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總體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創新資源加速集聚。2018年以來,長三角“人、財、物”創新資源水平顯著提升,為三省一市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發展和合作提供重要保障。研發投入快速增長,三省一市研發投入總量從2018年的5951.9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9386.3億元,累計增幅達到57.70%,占全國比重從2018年的30.2%提高到2022年的30.5%。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從2018年的1608.2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253.02億元,累計增幅達到40.10%,占全國地方財政科技支出比重從27.82%提高到30.76%。研發設施加快共享,2023年長三角大型儀器共享數量達到4.6萬臺,共享價值達到545億元,數量與價值均是2018年的1.5倍。長三角重大科研基礎設施25個,占全國33.3%。研發人才不斷匯聚,長三角研發(R&D)人員規模從2018年的135.36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198.35萬人年,累計增幅達到46.54%,占全國比重達到從2018年的30.89%增長到2022年的31.22%;2022年每萬人口中R&D人員達到83.71人年,是2018年的1.4倍,比全國平均水平(45人年)高出86%。2018年長三角地區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數量為169人次,2023年達到373人次,占全球比重從2018年的2.8%提高到5.2%。
二是科技人才交流不斷深入。2018—2023年,長三角地區在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醫藥、集成電路5個重點領域的科技人才流動(2018—2023年間在5個重點領域發表科技論文或有專利授權,并在長三角內發生跨省域流動的人才總量,包含流出與流入)總量超過32.9萬人次,年均人才流動達到5.5萬人次。其中,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流動最為頻繁,占到五個領域總量的90%。從地域分布看,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人才流動最為活躍,流動量分別為13.6萬人次、6.0萬人次、5.6萬人次和2.6萬人次,占長三角科技人才流動總量的84.3%,已逐漸形成以核心城市為樞紐的多極化人才流動格局。
三是科技合作日趨緊密。2018年以來長三角在技術創新、技術市場交易等方面持續加強合作,科技創新國際輻射影響合力顯著增強,高質量一體化創新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科研合作網絡日趨緊密:2023年三省一市之間合作科研論文數量達到31 607篇,比2018年的18 728篇增長68.8%;2018年長三角城市科研合作網絡密度(以長三角41個城市對外城市合作網絡建設情況為依據,分子為41個城市之間是否存在合作數量的總和,分母為41*40,即長三角科研合作全網絡覆蓋的數值。網絡密度取值在0~1之間,密度越高,科研合作覆蓋城市越多)為0.61,2023年達到0.88,絕大部分城市均深度加入長三角科研合作網絡。三省一市科研單位和科技型企業在飛秒激光、小分子藥物、高端封裝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有效促進區域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技術交互深入推進,2023年三省一市間技術專利轉移總數達到13 745件,比2018年的12 173件增長12.9%;專利合作申請量達15 527件,比2018年的6117件增長1.54倍,其中PCT合作申請量達到472件,比2018年增長27.9%。技術賦能加速破界,2023年三省一市間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2091.8億元,比2018年提高4.8倍,占長三角技術合同成交額總額的11.8%。跨區域技術創新合作持續賦能產業發展,支撐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四是產業集群共融共通。2018年以來長三角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產業鏈跨境布局向合理化有序化加速演進,現代化產業體系日趨完善。高新技術企業協同發展水平大幅提升,長三角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8年的4.4萬家增長到2023年的13.6萬家,增幅約兩倍,其中,安徽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幅最大,比2018年增長3倍,與另外兩省一市差距顯著縮小。2023年長三角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267家,比2019年的33家增長約7倍,占全國比重達到47.01%。鏈主企業加速產業協同布局,截至2024年3月,長三角地區的上市企業在三省一市之間的跨區域投資企業數達到5738家,其中上海被投資企業數量最多,體現出由科技創新需求驅動的產業鏈協同布局趨勢已初步形成。
制約長三角科技創新合作的關鍵問題剖析
總體來看,長三角科技創新發展和合作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然而經過深入調研實踐發現,若干問題的激化對長三角科技創新發展和合作具有明顯的阻礙作用,值得關注。
一是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問題突出。2022年,長三角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經費投入地區差異的泰爾指數為0.09,數值越小越好,近年來在0.10左右波動,三省一市的科技投入規模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以全域研發投入規模為參考對象,2022年G60科創走廊和G42高端智能制造走廊12個城市的研發投入為6304.19億元,占長三角41個城市研發總投入的比重達到67.17%,超過2/3。另一方面,與長三角開展科研論文合作的全球1186位頂尖科學家中有超過1/4屬于國外機構科學家,其中高達85%的合作集聚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個城市。頂尖科學家用諾獎同級別獎項、院士級別榮譽的科學家來表示。諾獎級獎項包括諾貝爾獎(不包括文學獎、和平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院士級別榮譽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等國內外院士。從身處長三角發展的頂尖科學家來看,全部231名頂尖科學家中有93%集聚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4個城市,其中僅上海一地占比就高達53%,區域之間的科技創新水平,尤其是高端創新資源仍存在顯著的不平衡和不協調,嚴重制約了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的縱深推進。
二是科技與產業融合不深。2010—2023年長三角國際科技論文合作的學科領域共涉及上百個,主要集聚在化學、工程學和材料學領域,占所有學科領域的30%。同期,長三角發明專利合作申請主要集聚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占所有技術領域的67.5%。而長三角合作申請PCT專利主要集聚在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節能環保產業,占所有技術領域的91.5%,且生物醫藥產業的合作數量尤為突出,超過排名第二產業的2.3倍。截至2024年3月,長三角三省一市投資機構投資區域內企業數達到8448家,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學科與技術之間的關聯度與融合度不夠密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的“脫節問題”仍然需要長期布局,加速形成央地、區域協同的共識。
三是國內外創新環境形勢嚴峻。2023年長三角區域創業投資(種子輪和天使輪)數量為662筆,相比2018年的1064筆下降60.73%。同時,2022年長三角國外技術引進合同為133.49億美元,近三年累計下降4.0%。體現了長三角區域的創新創業活力下降,在國際形勢動蕩加劇、國外加強技術出口管制的背景下(截至2024年5月9日,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等4個部門收錄了上海101家機構進入實體清單,涉及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長三角開展國外技術引進的難度與日俱增,倒逼國內科技企業迫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進行聯合攻關。
問題與建議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強化頂層設計和系統部署,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
一是強化長三角科技創新一體化布局頂層設計。建議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辦公室牽頭,系統梳理科技創新資源與戰略科技力量,研究編制面向“十五五”的科技創新合作規劃,明確三省一市跨區域科技創新協同發展的重要方向、重點任務,制定重點任務推進路線圖、時間表。研究建立長三角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網絡建設、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創新要素自由流動開放共享的工作機制和配套政策體系。
二是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圍繞三省一市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重大需求,創新組織管理機制,聯合實施重大科技項目。三省一市共建一批服務芯片設計、工業軟件開發、材料驗證、醫學檢驗監測等領域的共性技術公共平臺,有效服務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聚焦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更好發揮產業鏈聯盟作用,建設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集群,完善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生態。
三是全面提升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圍繞長三角重點支持的前沿產業領域,面向科創“0到10”,通過開展人才評估、項目評估、企業評估的方式,通過評估遴選一批優質主體,對接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科技金融的信貸支持,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在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低空智能飛行器、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賽道,對制約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通用裝備技術實施聯合攻關和接力資助,重點瞄準高溫超導材料、強制冷裝備系統、人工智能在靶點發現、等離子體約束應用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布局。
本文作者何雪瑩是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宓之是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統計評價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裴文乾是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