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勤工儉學期間,鄧小平接觸到《共產黨宣言》,從此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走上革命道路。鄧小平從最初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道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行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再到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核心創造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功偉績,他的每一次重要人生節點,都與研讀《共產黨宣言》這部巨著有關。鄧小平閱讀《共產黨宣言》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信仰,并將《共產黨宣言》刻苦研讀了一生,也推崇了一生。
一、赴救國救民之路拜《共產黨宣言》為“師”
(一)亂世留法望實業救國
軍閥混戰、兵匪橫行的動蕩年代在青年鄧小平心里埋下一顆救國救民的種子,“實業救國”是青年鄧小平渴望的救國之路。
青年鄧小平希望赴法勤工儉學,通過“實業救國”挽救中華民族衰敗危亡的命運。辛亥革命爆發后長達8年的時間里,國內陷入長期混亂與動蕩之中。經“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洗禮,已經成長為胸懷救國之思的進步青年紛紛踏上工讀主義的道路。1919年,鄧小平就讀重慶一所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在這里,他和當時無數中國青年一樣,對法國先進的工業知識、專業技能以及民主共和的體制無限向往。此時的鄧小平還是一位有志于“實業救國”的青年。從重慶留法學校畢業后,16歲的鄧小平懷揣著學點真本事的心愿登上了法國郵船“鴛特萊蓬”號,開啟了法國勤工儉學生涯。
(二)初讀《共產黨宣言》轉向革命救國
在法勤工儉學期間,鄧小平初讀《共產黨宣言》,放棄了“實業救國”的幻想,轉向了革命救國的道路。
閱讀《共產黨宣言》使鄧小平完成了從“實業救國”到革命救國的思想轉變。首先,《共產黨宣言》將資產階級定位于剝削階級,依靠自身占有的生產資料對工人進行公開的、無恥的、直接的、露骨的壓榨。其次,《共產黨宣言》中描述了“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整體利益的代表者,它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鄧小平深刻認識到這種剝削和壓榨,對書中先進的現代無產階級政黨更加向往。于是,在《共產黨宣言》等浸潤下,鄧小平在1922年被吸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員,在這里快速成長,直到1924年正式轉黨。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革命人士一起組織參與了一系列群眾集會、政治宣傳,最終一步一個腳印成長為一位無產階級領導者。
(三)留學蘇聯堅定馬列信仰
鄧小平短暫的留蘇經歷促使他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并為回國后的革命建設奠定了堅實的馬列主義理論基礎。
《共產黨宣言》是鄧小平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引路人”,也是為其奠定馬列理論基石的重要力量。1926年,鄧小平遠赴蘇聯留學,在這里,勞動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繪的共產主義藍圖,在《共產黨宣言》中得以精練概括,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不僅是其個人追求,更是為全體人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的基石。在這樣的環境中,鄧小平學習了一系列課程,還修讀了軍事訓練的課程,這成為了鄧小平回國斗爭的理論基礎。在自傳中鄧小平寫道:“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從此以后,我愿意絕對地受黨的訓練,聽黨的指揮,始終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斗爭!”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講道,“我的入門老師是《共產黨宣言》和《共產主義ABC》”。
(四)回國踐行《共產黨宣言》之思想
鄧小平在蘇聯只學習了短暫的11個月。1926年底,國內形勢風云變幻,鄧小平被選調離開莫斯科,回到祖國的懷抱參加革命。之后,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共產黨宣言》的理論與思想。
《共產黨宣言》是鄧小平進行革命、建設與改革的理論滋養,鄧小平以此為基礎奮斗了一生,也創造了一生。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全體共產黨人分階段、分目標實現。從回國到改革開放的時間里,鄧小平一直是馬克思主義堅定的支持者和踐行者。他在革命戰爭年代以《共產黨宣言》為“師”,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步履不息,最后擘畫了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鄧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項踏實的貢獻,都一以貫之地體現了他對《共產黨宣言》中理論思想的遵循和踐行。
二、奉《共產黨宣言》為旨探尋結合之道
(一)革命時期讀《共產黨宣言》探尋救國之路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鄧小平反復閱讀《共產黨宣言》,在《共產黨宣言》中找尋救國救民的方法。
抗日戰爭期間,鄧小平善于從《共產黨宣言》中找尋問題解決的答案,探索革命勝利的道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闡述:無產階級的終極目標是實現自身的階級覺醒,打破資產階級統治,進而由無產階級自身掌握政權。鄧小平也在這個時期把捍衛國家主權作為最重要任務。馬克思在對階級斗爭理論中提到,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而這個專政不過是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產階級社會的過渡。因此,一方面鄧小平提出了減少階級對抗,把地主階級、當地紳士勢力拉入抗日的陣營中。另一方面主張教育群眾,發表文章揭露日軍侵略的罪行,鼓動人民群眾認清苦難加入抗日洪流。無論是在政治工作還是組織工作,鄧小平的策略都貫穿著《共產黨宣言》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如唯物史觀、歷史辯證法、階級分析法、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等等,在實踐中真正做到了與《共產黨宣言》結合。在這個時期,鄧小平還十分重視在黨員干部中宣傳《共產黨宣言》,積極號召學習馬列思想。百色起義前夕,鄧小平向李明瑞多次推薦《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書籍,為其指明革命的道路。在會昌縣,鄧小平還舉辦了一場為期一周的縣、區少共干部訓練班,號召干部們反復閱讀《共產黨宣言》,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二)建設時期讀《共產黨宣言》總結方法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鄧小平結合《共產黨宣言》提出各項理論,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鄧小平結合《共產黨宣言》總結出一系列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經驗。《共產黨宣言》的首要思想精辟地概括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基本原理,指明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無產階級在取得革命勝利之后,應當致力于迅速提升生產力的總量來推動發展。因此,鄧小平將發展經濟作為黨最重要的任務。鄧小平在西安干部會議上作報告,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務是搞建設。除此之外,鄧小平認識到國家的前途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圍繞這一觀點,鄧小平在1956年指出,“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 決定于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的方法”。鄧小平的群眾觀是對《共產黨宣言》中唯物史觀群眾路線的豐富。1969年,鄧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南昌新建拖拉機修造廠勞動。在江西的日子,鄧小平每天參加勞動、聽廣播、寫字、關心國內外形勢,同樣也有了更多的時間沉下心來閱讀和思考,這也為后來的改革積蓄了能量?!豆伯a黨宣言》也是鄧小平經常翻閱的書目。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一書中回憶道,“閑暇的午后,在萬籟寂靜的夜晚”都是父親的閱讀時間。
(三)改革時期讀《共產黨宣言》書寫改革華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不斷號召學習閱讀《共產黨宣言》,書寫了改革開放的新篇章。
鄧小平以唯物史觀為基礎,領導了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創造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局面。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基于理論,復出主持工作的鄧小平進行了恢復高考、狠抓教育等決策,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開展撥亂反正工作?!豆伯a黨宣言》首要的基本思想是“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以說明”。在鄧小平的支持和引導下開展了一場規模巨大、內涵豐富、深遠持久的關于真理問題的大討論?!豆伯a黨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是無可挑剔的真理,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卻不可教條式地照搬。鄧小平正是在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主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這些都是對《共產黨宣言》首要基本思想的印證。
三、受《共產黨宣言》影響成就豐功偉績
(一)讀《共產黨宣言》成就偉業
在中國革命時期,鄧小平通過閱讀總結《共產黨宣言》的理論原則,在建國和建軍兩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首先,《共產黨宣言》是鄧小平軍事戰略理論的思想基礎和理論骨骼。關于軍隊建設的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闡述了暴力革命的觀點,即共產黨人從不掩飾自己的立場和意圖,只有用暴力手段徹底推翻現有的社會制度,才能實現他們的目標。在抗戰問題上,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與資本主義的斗爭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鄧小平等人領導紅七軍參加了一系列右江革命根據地的保衛和建設工作。其次,鄧小平對基本理論的靈活運用為新中國大廈的建立奠定了基石?!豆伯a黨宣言》將無產階級政黨的目標界定為最高和最低綱領,最低綱領即為“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奪取無產階級政權”,在奪取政權之后,再“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鄧小平受此啟發,新中國成立前夕,還忙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各項戰事之中,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和老一輩革命家一起,排除萬難,戎馬倥傯,共同完成了創建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壯舉。
(二)讀《共產黨宣言》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貢獻
鄧小平善于從《共產黨宣言》中找尋問題解決的辦法。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理想觀,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首先,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理想觀是其在閱讀《共產黨宣言》后提出的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進行了原則性設想并精辟地概括了共產主義的本質特征,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聯合體會代替舊社會,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理想觀正是來源于其中對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他認為中國社會的未來必然是共產主義,發展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共產主義必須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其次,他依據《共產黨宣言》的基本思想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出思考。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將共產主義社會細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才能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鄧小平也強調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原則,要從根本上打破平均主義,讓農民先富起來,這種按勞分配的思想為之后推動農村地區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最后,《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了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鄧小平將此理論運用于社會主義建設,強調從實際出發,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面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出現的問題,鄧小平思考并提出從生產關系來調整農村的政策,在發展過程中選擇適合當前實際的生產關系。
(三)讀《共產黨宣言》推動理論創新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結合《共產黨宣言》的基本理論,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理論創新。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期進行的理論創新與《共產黨宣言》一脈相承。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共產黨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某些地方本來可以作一些修改。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因此,除了堅持《共產黨宣言》中的基本理論,堅持社會主義不動搖,還深刻考察中國實際,進行廣泛探討和深邃思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不斷豐富并成為整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歷程的指導理論。圍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改革開放作出一系列設計:在經濟政策上,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在農村政策放寬后提出包產到戶聯產承包責任制;抓住機遇大膽實行對外開放,包括搞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等,這些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枝葉。此外,《共產黨宣言》還提出了許多重要論斷,如世界市場理論,民族地域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思想,這些都可以看成是對今天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科學預言。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提出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形成了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以《共產黨宣言》為藍本不斷創新,鄧小平為改革開放設計獻策,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壯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鐘文,鹿海嘯.百年小平(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3]鄧榕.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版.
[4]王香平.從毛澤東的批示看鄧小平主政西南時期的領導方法[J].中共黨史研究,2012(06):70-78.
[5]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17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西南石油大學)(項目批準號21SZJS51010615)的階段性成果;四川省一流本科課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階段性研究成果(無編號);西南石油大學 2020 年一流本科課程培育建設項目“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階段性研究成果(X2020YLKC035)。
(作者系西南石油大學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