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立自主創造出的文化形態,延續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傳統,始終保持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明特性,并且根據時代要求的變化不斷變革圖新,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和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是中華民族一座瑰麗的寶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守得住、守得好,才能更好地開辟未來。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意蘊
有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新時代賦予國家文化軟實力全新的定位,縱觀全球局勢,大國之間的博弈此起彼伏,競爭日趨激烈,想要占領制高點,就必須在文化上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大國的發展既是硬實力的發展,也是軟實力的提升,文化是重要的軟實力。增強自身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中國發展必須學好的“必修課”。作為“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學者約瑟夫·奈認為,“中國最強的軟實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偉大智慧,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余年生生不息,并且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與道德規范,塑造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取向與信仰追求,能夠凝聚起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有助于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絕不是憑空產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時間和歲月的洗禮,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與中國社會中,鐫刻在中華兒女的基因和血脈中,塑造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多年的歷史洗禮,孕育了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以人為本的民本理念;見義勇為、敬業樂群的傳統美德和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的價值觀念。這些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為新時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厚的滋養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參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同時,靈活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鮮活載體,有助于廣泛且生動地展現和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有助于在新征程上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底氣。在農業文明時代,中華文明一騎絕塵。但自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見的屈辱與磨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蔑視甚至否定,有的中國人逐步喪失了原有的文化自信。中國共產黨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探索與奮斗,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步入新的軌道,推動古老的中華文明不斷煥發出生機活力,重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并逐漸看清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暴力性與侵略性。雖然歷經磨難,但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并且延續至今的文明,這本身就是堅定文化自信的最好證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積淀下來的生存智慧,飽含著寶貴的思想精華,蘊含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總體性難題的重要啟示,為堅定文化自信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基本遵循
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新征程上,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制約,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與現代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陳舊過時的東西。如果不有所摒棄,就會與世界文明和人類共同價值觀格格不入,阻礙發展進程。要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就必須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與方法論不斷地甄別、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馬克思主義充分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此過程中,延續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不斷吸收先進文化成果,進一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堅持實踐導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絕不是脫離實際、坐而論道的空談,而是要始終堅持實踐導向,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積極回應時代挑戰,讓古老的文化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發展既面對新的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思想,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充分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創造、文化傳承、文化發展的主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如果弱化或者缺少人民群眾的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難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庫,蘊藏著豐富的內容,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斷挖掘。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吸引人民主動參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積極鼓勵人民進行文化創新與創造活動。
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實踐路徑
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基于新的時代任務和全民素質不斷提高的時代需求,學校育人必須自覺承擔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光榮任務。第一,加強課程育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職業教育,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探索,在課堂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比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程的開設,同時不斷提升教師隊伍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素養以及靈活的教學能力,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其傳承與發展的現狀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第二,加強實踐育人。學校應定期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與傳統手工藝人零距離接觸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第三,加強文化育人。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設施建設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深扎根于校園文化中,達到潤物無聲的作用,讓每位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與熏陶。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不是簡單的文字符號復制或形態模仿,而是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一方面,要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形式。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利用創新技術加持,運用新的載體和形式,以更加生動形象、鮮活立體的方式呈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特別是要結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與習慣,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現代化的數字手段,讓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古籍中的文字都“活起來”,建立線上線下的融合互動平臺,讓人們可以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享受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信息資源,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另一方面,要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中國發展實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擴展與完善,實現其與時代語境的對接,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能適應時代發展變化,始終走在世界文化發展的前列,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文化產業的發展作支撐。要促進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第一,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壯大數字創意、數字出版的產業,抓住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重要機遇,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結合發展。第二,壯大文化市場主體。積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文化建設,鼓勵各類市場主體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運用,注重創新,努力提高文化產品的制作水平。同時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各類文化市場主體公平競爭,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促進骨干型文化產業的培養,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第三,培養高素質文化人才隊伍。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依靠有文化、有創意、懂產業的復合型人才,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將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產品制作好、表達好,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積極向上的文化產品。
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效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不同文明如何實現兼收并蓄、交流互鑒是當今時代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近代以來,中國的閉關鎖國史和改革開放史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自我封閉的文化禁錮之路只能是死路一條;相反,堅持兼收并蓄、交流互鑒的文化開放之路,才是激活中華文明生命力,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的唯一道路。因此,要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的一個窗口,我們要立足中國國情,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為世界讀懂中國創造有利條件;要積極借助新形式、新途徑、新手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報,2022-05-29(01).
[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