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同志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絢麗的華章。”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形成于百余年奮斗歷程中,準確把握其歷史、理論和實踐邏輯,有利于順應時代潮流,在新時代走好新的趕考之路。
一、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歷史邏輯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偉大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善于以史為鑒。黨的百余年奮斗史展現了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的行動軌跡,體現了黨在歷史發展大勢面前順勢而上的精神風貌。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宏偉目標,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風貌,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征程。在建黨之初和國民革命時期,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推動同國民黨的合作,掀起全國范圍內的大革命高潮。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從殘酷的現實中汲取了經驗教訓,發動南昌起義,黨領導的第一支新型人民軍隊由此誕生。抗日戰爭時期,黨認識到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積極促成與國民黨的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勝利后,隨著國民黨對重慶談判結果的背棄,全面內戰爆發,解放戰爭后期,黨指揮人民解放軍挺進中原,經過一系列追擊,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國性勝利。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的腳步邁入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成立之初各方面建設都面臨嚴峻考驗的情況下,黨堅持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全方位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面對美軍的不斷挑釁,黨作出抗美援朝的決策,并贏得了偉大勝利。面對政府機關干部在資產階級的腐蝕下出現的嚴重貪污浪費、官僚主義現象,黨積極開展“三反”“五反”運動。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黨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在外交活動中爭取主動,提出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面對國家經濟、工業化水平低下的局面,黨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作出“一化三改”的決策,對三大行業進行全方位的社會主義改造,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面對生產力發展相對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現實問題,黨順應時代潮流,尊重歷史規律,回應人民期盼,拉開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恢宏巨幕,領導人民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要政治決斷,調整各種社會關系,在徘徊中不斷向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共產黨人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抓住機遇,集中力量加快經濟建設,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進入21世紀后,中國共產黨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持續發揚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穩妥推進各項建設,不斷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在不同歷史時期,黨都能夠依據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準確把握中國社會發展大勢,及時回應人民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堅持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高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旗,持續推進“兩個結合”,塑造強國復興的文明形態;注重社會各方面改革,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站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把握發展與保護的辯證關系,不斷增強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理論邏輯
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形成有著深厚的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內在動力和不竭源泉。
(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理論基礎
歷史主動精神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首先,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具有客觀規律性,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世界。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武器洞察、把握和引領中國實踐,抓住歷史變革時機,主動作為,在各方面取得長足發展。其次,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活動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馬克思認為:“動物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但是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在百余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就是在把握歷史規律和懷揣理想目標相統一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的,始終將馬克思主義“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核心價值追求作為目標,推動歷史發展朝著符合人民群眾利益的方向前進。最后,唯物史觀立足于“現實的人”及其本質來把握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認為“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人類為了生活,首先要解決吃喝穿住問題”。他依據這一點確立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在切實維護人民利益的同時不斷進行新的偉大創造。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內在動力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被冠以“東亞病夫”的帽子,但是“精神被動”并不是中國人民具有的文化基因和稟賦,相反,中國人民與生俱來就有主動進取的文化基因。毛澤東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主動進取的文化基因和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歷史主動精神提供了內在動力。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事物運行有客觀規律,但也強調人們在順應規律的同時應該發揮主觀能動性,雖“成事在天”,但“謀事在人”。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了積極進取、勇毅前行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古訓要求人們以自強不息的毅力和勇氣成就一番事業。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匯了主動求變、積極創新的哲學思維,“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俗語生動說明了古人革故鼎新的品質。這些基本價值觀中蘊含著歷史主動精神的雛形,滲透進中國共產黨人的血脈之中。
(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提供了不竭源泉
毛澤東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理論創新,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理論飛躍。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的理論成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共產黨人強調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實踐發展需要和人民群眾愿望,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回答了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
三、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實踐邏輯
回望黨的百余年輝煌歷史,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具有鮮明的實踐特性。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應繼續弘揚歷史主動精神。
(一)承擔歷史責任,堅守無產階級政黨的初心使命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政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歷史主動精神就要承擔歷史賦予無產階級政黨的責任,堅守無產階級的初心使命,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一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始終把人民的安居樂業作為重中之重,滿足人民群眾更高質量的民生需要,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暢通民意表達渠道,鼓勵人民建言獻策。二是要堅持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方法,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堅持科學方法和問題導向、注重工作實效,深入了解群眾需求,切實解決人民關心關切的利益問題。
(二)保持歷史自覺,推進中國共產黨的自我革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黨的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決不能有松勁歇腳、疲勞厭戰的情緒。”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歷史主動精神要保持高度的歷史自覺,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一是要在思想層面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問題,以“大歷史觀”深入研究歷史發展規律,以高度的歷史自覺正確認識黨的性質和宗旨。二是要在行動層面定期開展黨性教育、黨史學習教育,錘煉共產黨員黨性,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堅持理論武裝與歷史學習的統一,在知行合一中進一步增強歷史自覺。
(三)堅定歷史自信,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中國共產黨繼續弘揚歷史主動精神要堅定歷史自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是要堅定歷史自信,不斷推進守正創新。守科學理論之正,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推進“兩個結合”;創實踐發展之新,搶抓先機,把握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機遇,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二是要保持歷史清醒,增強斗爭精神,面對當前“兩個大局”的挑戰,要“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要穩抓我國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任務,增強底線思維,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 2022-10-26(001).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No.400(04):4-11.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01).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