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堅持“人民至上”不是憑空而來的,深刻揭示了我們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它所蘊含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具有悠久歷史和深遠意義。
一、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邏輯
堅持“人民至上”是吸取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貫穿了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的始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堅持“人民至上”經過奠基、繼承和發展、鞏固、升華時期,是對黨歷史經驗的總結。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人民至上”的奠基期,結合時代背景,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新民主主義時期是對“人民至上”思想新的發展和探索時期。土地革命時期,在革命根據地內開展土地革命,以消滅封建地主階級,實現“耕者有其田”,滿足人民的迫切愿望??谷諔馉帟r期,中國共產黨主張全面抗戰路線,充分地動員和依靠群眾,看到了群眾力量的重要性,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谷諔馉巹倮螅袊嗣衿惹邢M麑崿F和平民主,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和平進行了種種努力,毛澤東指出,“抗戰勝利是人民流血犧牲得來的,抗戰的勝利應當是人民的勝利,抗戰的果實應該歸給人民”。這都表明中國共產黨認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中國共產黨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代表,要對人民負責,維護好人民的利益。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人民至上”思想繼承和發展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面對百廢待興、物質匱乏的困難局面,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發展國家,完成了“一化三改”。面對形勢發展和不斷出現的社會矛盾,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對如何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態度和方法作出系統分析。這一時期,黨的各項政策、方針、路線等都以人民群眾為核心,始終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在這一時期,堅持“人民至上”價值理念在中國落地生根,在國家和人民心中生根發芽,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旨在發展國家經濟水平,提升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動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黨的十三大確定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劃分了階段性目標,既從實際出發,又結合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黨的十七大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作出了更加全面的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讓全體人民過上好日子。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人民至上”理念進行了豐富和鞏固。
二、堅持“人民至上”的理論邏輯
堅持“人民至上”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這一思想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為底蘊,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為基石,以中國共產黨的百余年奮斗歷史經驗為內核。在新時代,這一思想仍然煥發生機與活力。
(一)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堅持“人民至上”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繼承和弘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大,黎元為先”“為政以德”“仁政于民”等民本思想?!叭嗣裰辽稀彼枷爰橙×酥腥A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人民至上”思想的文化沃土。堅持“人民至上”思想充分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以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的“無為而治”、墨家的“兼愛”“非攻”等為土壤,結合時代發展的背景,凝結成“人民至上”的理念。
(二)理論淵源: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
“人民至上”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發展和繼承,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在當代的運用。最終都是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貫穿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始終,人民性也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共產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的民本思想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相符合的,人們只有在滿足自身最基本的需求后,才會有更高的價值追求,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堅持“人民至上”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為指導方法,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提供了良好的理論依據和思想來源。
(三)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奮斗的歷史經驗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的歷史經驗總結,是黨帶領全國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的智慧結晶。毛澤東思想是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的經驗總結,“群眾路線”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反映出人民群眾在毛澤東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革命黨人的智慧結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出,黨始終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確立了人民群眾的重要地位,我黨始終以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的。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要義是“以人為本”,是以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滿足人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堅持“人民至上”是對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是黨帶領著中國各族人民經過團結奮斗,不斷攻堅克難,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的經驗總結。
三、堅持“人民至上”的實踐邏輯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的理論發展都是以指導實踐為目的,堅持“人民至上”的實踐邏輯,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群眾路線為實踐指引,以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價值取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堅持“人民至上”,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人民至上”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人民至上”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中國共產黨自建立至今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創造了一系列的輝煌成就。在新時代,要繼續堅持黨的領導,堅守黨的初心和使命,繼續攻堅克難。
(二)堅持“人民至上”,始終以群眾路線為實踐指引
堅持群眾路線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展,群眾路線也是中國共產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等的實踐指引。毛澤東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提出,相信群眾是力量的源泉,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也強調堅持群眾路線。新時代提高踐行走群眾路線的本領,是黨和國家發展的需要。新時代走好群眾路線,就要傳承好黨調查研究的優良傳統。堅持“人民至上”要緊緊依靠群眾,群眾既是社會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財富的享受者,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創造出了彪炳史冊的偉大成就。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促進社會和國家的發展,促進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社會和國家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最終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堅持“人民至上”,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價值取向
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是要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始終清醒地認識人民至上是黨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將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始終堅持黨的所有利益與人民訴求相一致。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經過一代又一代革命者的不斷努力,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發展的價值追求。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始終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始終銘記黨的理論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未來,黨將繼續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堅持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想民之所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創造更多舉世矚目的成就。
【參考文獻】
[1]張弓.民本思想促進中華文明發展[N].人民日報,2017-7-31(16).
[2]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習近平.必須堅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4(07).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楊建毅.馬克思人本思想與當代中國的發展[J].甘肅社會科學,2022(01),169-176.
[9]韋紋娟.習近平“人民至上”理念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23.
[10]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部項目“新疆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實踐研究”(19XKS012);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XJDX2022YJPK01)。
(作者邱紅艷系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曹建萍系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