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黨的百余年發展歷程中,有無數感天動地的紅色故事。黨史故事蘊含黨的初心使命、彰顯黨的優良作風、展現黨的奮斗精神。將黨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進一步強化高校立德樹人實效,培育大學生政治認同,助力新時代青年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社會愿景,共產主義理想聯結在一起。
一、黨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則
(一)堅持唯物史觀
堅持唯物史觀是發揮黨史故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作用的重要原則,幫助學生培育正確的黨史觀,明確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區別。比如從黨的百余年奮斗史中,總結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成功,加強對高校學生意識形態的引領,塑造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和發展觀,自覺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和解決問題。
(二)堅持整體原則
該原則強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黨史故事,需要站在歷史發展的維度,以整體思想考慮事物發展的系統性、有序性和連貫性,并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之下,把握黨史學習教育主線武裝學生頭腦,避免出現碎片化、割裂化教學等問題。比如要將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了新中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等連接,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理論飛躍,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助力學生審視不同社會階段問題,引導學生從橫向和縱向分析問題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構建相對完整的思政知識體系。
(三)堅持實事求是
該原則強調運用黨史故事開展思政教育時,各高校應當使教育教學活動體現學術精神,秉持科學態度,不能斷章取義,歪曲事實,扭曲黨的形象。要把握育人基本價值、學生身心成長規律,發揮黨史故事宣傳、教育、引導作用,回答思政教育“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二、黨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開發多主體教育資源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導下,使黨史故事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課程,需要開發多主體教育資源,實現多主體協同配合下的育人成效。
首先,學校需要發揮教育主體作用,指導思政課教師按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有意識挖掘和使用黨史故事,并將其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學校也要為教師提供講好黨史故事的主題培訓,包括利用黨員老師講故事,參觀紅色教育基地,觀看紅色文藝演出等,使教師深入理解黨史故事,堅定自身政治信仰。
其次,思政課教師要以身作則,不僅要提升自身理論水平,還要注重持續提高職業素養,將自己對于黨史故事的認知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實現教學與育德的雙目標。比如由教師分享自己成為黨員的心路歷程,或者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基層黨員,以個體對黨的深厚情感、革命意志,以小見大地和學生共同剖析黨史人物的精神特質、優秀意志品質。用與學生距離更近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也引導學生在靠近教師過程中自覺學習黨百余年鍛造淬煉所鑄就的革命精神。
最后,還可通過家校社合作的方式,將社會主體引入到思政課堂中,讓學生離黨員干部、先鋒模范更近。
(二)多角度選擇和融入黨史故事
在實踐教學中,思政課教師還應當根據教學等需求,多角度選擇黨史故事。比如要通過課時教學深化學生黨史知識,能讓他們全面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來篳路藍縷、創業維艱的艱辛歷程,增強他們對黨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可以設定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創建革命根據地這一教學主線,基于文件、檔案、日記等文字資料講故事。用真實反映黨百余年奮斗史,展示黨在發展過程中的決策部署。或者基于思想力量、文化基因、精神動能等,從《黨史故事100講》中選擇與之相關的教學資料、教學資源。比如建黨篇的五四運動、喚醒民眾故事,反帝反封、工運高潮故事;抗戰篇的瓦窯決策、聯合抗日故事,紅軍改編、首戰平型故事。除了文字和視頻資料,教師還可以使用其他線上線下渠道收集展現黨史故事內涵的圖文素材,可以圍繞《星火燎原》中的李大釗,《新青年》中的陳獨秀等歷史人物延展故事。
(三)創新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高校思政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將理論知識外化為行為SRnIHJmEONSW+Fcfqk5TNA==習慣、方式,所以在思政課上,教師還應當創新理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通過黨史故事幫助學生打牢學習基礎,還要指導學生提煉故事的正確思想,從故事中汲取力量,指導個人行動。
一方面,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其直觀感受黨奮斗進程中敵我雙方斗爭的殘酷,激發學生對英雄人物英勇奮斗精神的生動感知,并讓學生產生深刻的情感共鳴。或者可以組織學生“云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三維視野中身臨其境聽講解員講黨史故事,利用VR等技術沉浸式體驗不同時期黨的奮斗故事。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活動型、項目型課程達到理論實踐相結合的目標,讓學生深刻認識建黨百余年取得的偉大成就,更好把握和運用黨的奮斗歷史經驗,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感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引導學生在“學習強國”等不同途徑收集和學習黨史故事,按照主題要求整理故事線索和關鍵內容,形成演講文稿,或者與同學合作,將故事改編成情景短劇。
三、黨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
(一)通過黨史推進課程思政
高校思政教育的另一條關鍵路徑就是課程思政,需要通過黨史故事進一步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提高課程思政效果。
一方面,高校需要堅持大思政、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將黨史宣傳、黨史知識講授、學生黨史觀培育的責任,落實到各專業、學科教師身上,引導其認真學習共產黨人早期革命的歷史故事,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黨史學科的建設故事,承擔專業課的育人職責。
另一方面,各專業教師要結合本專業知識特點、學生未來發展方向引入并使用黨史故事,在完成原有教學目標基礎之上筑牢學生理想信念之基。比如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可以利用科教春天、萬眾歡騰的黨史故事,基于本專業特性講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幼兒教育政策的歷程,展望生產力發展社會大背景下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讓學生從歷史視野看到學前教育發展的必然性,以及學前教師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職業自豪感、自信心,堅定其職業理想和信念。或者引入大國工匠案例,和學生共同分析案例人物身上的紅色基因,和學生圍繞著較熟悉的本專業、本領域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剖析一代代工匠人物血脈中的紅色力量。當代大學生立足自身專業優勢,在發揚紅色傳統中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堅定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開展各類校內外實踐活動
通過常態化開展校內外實踐活動,可以強化日常思政教學的效果。而學校可以圍繞著不同類型的黨史故事,開展活動。
其一,可以聯合學工部、教務處、馬克思主義學院等培育和建設一批黨史故事學習小組、宣講社團,激發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將在思政課上了解黨史故事,學習黨史知識,經過自身消化、理解,以同齡人聽得懂、愿意聽的方式再傳播出去。幫助大學生在此過程中重構對黨史的科學認知,全面了解黨史精神的時代特征。
其二,可以由學校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史主題文化活動,持續激發學生的愛黨愛國熱情。比如整理黨史故事文字資料,印證故事真實性的革命文物,使用藝術再加工再創造的方法,將其變為學校紅色文化環境中的一部分。通過讓學生參與打造校園紅色文化長廊、宣傳欄,開通紅色故事校園廣播等形式,在共建良好的校園環境之中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三,學校還應當組織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與其他高校合作組織黨史知識競賽,以賽促學,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黨的歷史,從多個角度認知黨的光輝歷程。也在以賽會友過程中感受他人對黨、祖國、人民的情懷,激發個人情感,堅定共產主義信仰。或者利用節假日、寒暑假時間組織學生開展三下鄉活動,走進革命老區、紅色景區,既了解英雄先烈的偉大事跡,又通過送文化送知識送教育下鄉的活動,在實踐中看到黨帶領人民奮斗所取得的成就,增強學生的國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激發學生向黨靠攏的積極性。
(三)加強網絡黨史學習陣地建設
現代大學生成長于網絡時代,是典型的數字公民,需要高校基于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行為方式、習慣,加強網絡黨史學習陣地建設,利用新資源講好黨史故事。
其一,可以靈活使用微信、微博等大學生群體更喜歡使用的多媒體軟件、即時通訊平臺。比如開通官方微博賬號,設立黨史故事、思政教育“微博超話”,主動發起話題討論,引領大學生在超話中互動交流,分享自己對黨不同時期發展的理解,交換自己收集到的黨課資料、黨史實踐學習活動照片或其他素材。創造學生可以自由討論,相互受到黨史學習感染的網絡環境。或者通過微信公眾號定期向學生推送黨偉大光輝歲月等主題的文件、視頻,組織線上黨史學習閱讀交流會,宣講線上黨課,推動黨史故事學習教育更好、更快地進行。
其二,可以建設紅色主題文化網站。比如高校的黨史專題學習網站,網站上不僅展示黨史故事、黨史人物,更對不同故事、人物所承載精神內涵進行分析和引導。網站最好與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使得黨史素材可以立體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需求,點擊黨史的任意時間節點,自動跳轉到相關的學習板塊之中。在掌握學習主動權的基礎之上,通過個性化學習理解黨的歷史與黨的發展。
四、結語
黨史故事的形式、內容、深刻精神內涵,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寶貴財富,要充分發掘其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領、監督和塑造作用,高校及高校教師要基于主體教育責任,協調多方面教育力量、教育資源,創新思政課和日常思政教育形式、方法。讓學生在理論學習、實踐感悟和提升之中培養正確黨史觀,堅定政治信仰,激發對黨、國家、人民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劉敏.黨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長江叢刊,2023(20):250-253.
[2]孫赫澤,婁淑華.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與目標理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9):71-73.
[3]張振弟,陳嘉杰.黨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思考[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122(4):73-75,91.
[4]汪慧英,唐元兢.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三重向度[J].現代商貿工業,2023(7):193-195.
[5]富麗明.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中黨史教育的困境與創新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5):36-38.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辦公室“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專項”(項目編號:SZZX2023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長沙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