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一個涉及社會各領域系統性變動的總體概念,現代性則是對現代社會變化發展形成的特征總結和哲學反思。在馬克思看來,資本邏輯統攝下的資本現代性表現為對物的增長的非理性追求和對人的發展的壓抑,對資本現代性的超越在于使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回歸到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人民性內涵。
一、展望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的人民性內涵
在馬克思的批判語境中,資本現代性表現為人與人關系的更易罹病——資本主義現代化盡管推動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但也導致了物的統治與人的異化,引發了更激烈的社會矛盾和文明沖突。
(一)對資本現代性貶抑人的存在價值的批判
就資本主義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而言,馬克思充分肯定了其歷史進步性:“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了封建的生產關系,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歷史逐漸轉變為世界歷史。但資本主義現代化不斷塑造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現代性問題: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社會貧富差距加劇、無產階級飽受摧殘和壓迫等,這一切沖突的深層原因都在于資本邏輯運行的內在矛盾。
現代性問題的深層基礎是主體性哲學,“人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現代性問題引向的是人的生存發展問題。馬克思將資本比作“普照的光”,暗示著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主體性地位。在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進程中,個人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似乎獲得了自身主體性,實際上卻又陷入了物的依賴關系之中。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產品支配著勞動者的創造活動,生產的勞動產品不是為了滿足勞動者的需要,而是為了投入下一輪的擴大再生產,“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這就使資本取得一種神秘化的“抽象人格”形式,人的生產勞動不再是人自身本質的展現,而扭曲異化為資本使自身增值的手段。通過對資本邏輯的剖析,馬克思對資本現代性進行了深刻批判,并指出資本主義大工業“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無產階級隊伍的擴大和聯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終將消亡,人也將擺脫物的支配,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對未來社會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現代性的展望
馬克思認為,現代性并不是甫一出現就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同生產方式中表現出不同特點,“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解決資本現代性問題,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從根本上消除資本邏輯對社會運作機制的支配,以共產主義的實現推動新現代性的生成。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既創造了消滅自己的物質力量,又創造了消滅自己的階級。隨著無產階級自覺地聯合起來進行革命斗爭,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取政權,私有制將被消滅,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終將消亡,取而代之的將是建立于形成了新交往關系基礎之上的無產階級社會。
不同于資本現代性,新現代性有著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一方面,勞動解放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現實基礎。在共產主義社會,隨著舊式分工的消滅,個人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勞動,實現了勞動自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個人可支配的自由時間不斷增加,實現了時間自由。另一方面,新的交往方式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社會支撐。在共產主義社會,舊的狹隘的交往方式被新的全面的交往方式所取代,自身發展與他人發展互為前提,從而最大程度激發個人的主體能力。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歸宿在于在物的豐富發展基礎上實現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使人成為真正的“大寫的人”。
二、指向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特質
資本現代性的本質不等于現代性的本質,資本主義現代化也并非實現現代化的唯一道路。西方傾力宣揚以資本邏輯為內核的資本現代性具有普適性、唯一性,實質是為維系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霸權統治。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探索出的全新的現代化模式,超越了資本邏輯的支配,“在世界現代化圖景中,中國式現代化呈現的是‘非資本主義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西方在現代性理論中的話語霸權,展現出既有未來社會特征,又有中國特色的人民性特質。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特質來源于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主體意蘊。不同于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主體的定位,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的創造主體與發展主體地位。從人民的創造主體地位看,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受益者;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根本驅動力,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方向標。從人民的發展主體地位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現代性內核中以社會主義勞動邏輯超越了資本邏輯,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特質來源于中國共產黨的性質與宗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在國家建設與治理中,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自身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致力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特質來源于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任何國家對發展道路的選擇都不能脫離本國國情,不能脫離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馬克思現代性思想盡管具有一定普適性,但總是源自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徹底拋棄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全盤接受外來文化,不僅可能導致不適應外來語境的“排異”反應,還會使自身歷史文化發展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現代性盡管有著脫離傳統的內涵,但并不意味著要同傳統文化徹底斷絕。相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特質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都有著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首先,中國自古就以人本主義作為自身哲學基底,追求“天人合一”,主張“非攻兼愛”“仁者愛人”,具有豐富的人文關懷;其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民本思想的合理內核,強調“民惟邦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懷抱“天下為公”“耕者有其田”的美好愿景,展現出中國古代思想家樸素的人民觀與正義觀;最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開放包容的文化體系,在漫長歷史發展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兼收并蓄,方得以展現當今時代所見的廣博、深厚的文化成果。
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特質
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取向展現出超越西方資本邏輯的優越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競爭力,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特質。
第一,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定人民立場。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余年奮斗歷程中始終堅守和踐行的價值遵循。堅持人民至上,要合理控制資本為積累社會物質財富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務,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完善制度建設,推動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要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樹牢和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社會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
第二,必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凝聚人民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意識形態和國民觀念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現代性不僅是一個社會的現代性狀,也包含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現代性內容的繼承與重新詮釋。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進一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現代性因素。
必須深刻把握“第二個結合”的根本要求。“第二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必由之路。要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生根發芽,成為人民群眾自覺運用的理論武器,就必須運用中國話語表達,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就必須運用揚棄的觀點,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符合時代價值的內容,將前人的歷史留藏轉化為今人的精神風貌與價值源泉,汲取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
第三,必須站在全人類高度,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有別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形態,也不同于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是通往未來社會的文明形態,要倡導現代性內核從支配自然向與自然共生轉換,從追求財富增長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轉換。
必須重塑人與自然的關系,創造超越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西方“工業化—環境污染—治理污染”的工業文明演進過程和主張以科學理性支配自然萬物的理念,導致人地關系緊張,引來大自然的報復,究其根本就在于沒有認識到人與自然是有機統一的,資本現代性對人的忽視必然導致對自然生態價值的忽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堅持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共進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復歸統一。
總之,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特質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獨特優勢,既實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又創造出一種不同以往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后發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經驗與范本,為世界通往共產主義“真正的共同體”指引了全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劉軍.馬克思的現代性理論及其當代意蘊[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3,9(05):29-37.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趙義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道路的現代性特征[J].中國社會科學,2023(03):47-59+205.
[6]習近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J].求是,2020(14):4-17.
[7]習近平.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9(12):4-12.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