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經歷了一個曲折而又艱辛的歷程。從黨的思想基礎的確立,到關鍵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再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的戰略調整,無不彰顯出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和強大的政治決斷力。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通過制定土地政策和推動工人運動,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抗日戰爭時期,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為全國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前夕,黨通過靈活的戰略調整,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做好了充分準備。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關鍵事件,為中國共產黨成為領導中國革命以及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核心力量奠定了基礎。
一、關鍵事件與轉折點
(一)中共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三次會議
中共一大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標志著黨的正式成立。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這次會議于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最后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舉行)。會議首先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并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其次,會議確定了黨的組織原則,即民主集中制,這一原則確保了黨的高度集中統一。最后,中共一大還討論了中國革命的具體策略。1922年7月,中共二大討論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會議明確指出,鑒于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必須先完成民主革命,即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軍閥的統治,然后才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作出了與國民黨合作的歷史性決定,討論了與國內其他革命團體的關系,特別是與國民黨的關系,由此開啟了構建統一戰線的序章。
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的成功召開,為中國共產黨確立了根本章程、綱領、組織原則以及未來的行動計劃,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事件。這不僅對我黨乃至整個中國革命歷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還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力量的正式成立并逐漸發展壯大,使我黨從原來的小圈層中走出來,在更廣闊的革命天地中鍛煉、成長,也為后續的革命活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指導。
(二)黨早期的困難與挑戰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這些困境既來自外部環境的壓迫,也源于內部組織的不足與經驗的缺乏。
外部環境的壓迫是黨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當時的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各地軍閥割據,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謀取利益,社會動蕩不安。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共產黨不僅要面對反動軍閥的鎮壓,還要應對帝國主義列強的干涉。特別是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在“清黨”運動中對共產黨人進行大規模的捕殺和迫害,使得黨的活動陷入極度的危局和困境之中。早期的共產黨人雖然充滿熱情和理想,但由于缺乏革命經驗,思想步調不統一,黨在開展工農運動和建立革命根據地方面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挫折,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內部團結問題也在初期階段暴露出來。由于黨內成員有著不同的背景,持有不同的觀點,黨內時常出現分歧和爭論。例如,在如何與國民黨合作的問題上,黨內就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主張積極與國民黨合作,另一部分人則認為應保持獨立性,避免過度依賴國民黨。這些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的決策和行動。面對這些困難與挑戰,中國共產黨通過一系列措施逐步克服和解決: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宣傳,提高黨員的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促進黨內的思想統一;黨組織內部紀律嚴明,積極推行民主集中制,確保黨的高度團結和行動的一致性;不斷總結經驗、調整策略,逐步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
在工農運動方面,為了糾正黨內放棄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等右傾錯誤,黨先后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四次全國勞動大會、八七會議。自八七會議后,黨不再對國民黨妥協退讓,積極組織工農運動,強化工人武裝,使得工人運動有了很大的起色和發展,為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等后續的革命斗爭奠定了基礎。
盡管中國共產黨在早期階段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和挑戰,但通過不斷的奮斗和摸索,黨逐步統一思想,積累了豐富的革命實戰經驗,譜寫工人階級團結奮斗的精彩華章。這段歷史不僅展示了我黨為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的虔誠之心,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強大生命力。
二、黨的組織架構與政策形成
(一)組織架構的演變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在成立初期經歷了顯著的演變,以適應不斷變化的革命形勢和黨的發展需要。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的組織架構得以不斷完善和發展,經歷了從松散到嚴密、從秘密到公開的過程。在中共一大召開時,黨的組織架構較為簡單,主要由中央局負責全黨的領導工作,中央局設書記、組織主任、宣傳主任三個職務,以協調各地黨的活動。由于當時的黨員人數少,且活動范圍局限,黨的組織結構較為松散,更多依賴個別核心成員的領導和指導。為了強化對基層黨員的管理和動員,黨在各地建立了區委、縣委等基層組織。此時,黨的組織開始逐漸從秘密狀態轉向半公開狀態,黨員人數也顯著增加,黨的影響力不斷擴大。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遭受嚴重打擊,許多黨員被捕、犧牲或流亡,黨的組織架構再次受到嚴重破壞。為了應對這種危機,黨迅速調整策略,加強地下工作和秘密活動,重新建立和鞏固了黨的各級組織。中央領導機構改為中央委員會,正式設立中央政治局及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進一步強化了集體領導和民主集中制。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的組織架構進一步完善,逐步形成了以中央委員會為核心的各級組織系統。在各根據地,黨建立了各級黨委,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組織體系。特別是在中央蘇區,黨的組織建設達到了新的高度,保證了黨對革命根據地的領導和指揮;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形勢的發展,調整了組織架構,成立了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軍委,進一步強化了黨對軍隊和地方工作的領導。抗日戰爭勝利后,黨的組織架構更加完備,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廣泛的地方組織。
通過不斷調整和完善,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逐漸從初期的松散狀態發展為嚴密、科學、高效的體系,為加強黨的領導、推進革命事業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二)關鍵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中國共產黨一系列重大方針的制定和執行,對其初期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制定了土地政策,這是黨在農村地區贏得廣大農民支持的重要舉措。通過“打土豪、分田地”,黨將地主的土地重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鞏固了黨的群眾基礎。黨在工人運動中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通過成立工會和開展罷工,積極爭取工人的權益,增強了工人階級的覺悟和力量,為革命事業提供了堅強的后盾。抗日戰爭時期,黨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些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不僅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靈活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擴大了黨的影響力,為黨贏得了廣泛的群眾支持,還推動了革命的進程,為最終的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黨的成熟與發展
(一)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民族解放事業中的中流砥柱。黨積極倡導并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通過與國民黨合作,動員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一策略不僅提升了黨的政治地位,還增強了全民族的團結。
在軍事方面,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建立了廣泛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通過靈活機動的戰術,八路軍和新四軍在華北、華中等地對日軍造成了沉重打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不僅削弱了日軍對占領區的控制,還為抗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社會動員方面,共產黨積極發動群眾,實行減租減息政策,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增強了農民的抗戰積極性。黨還注重發展教育和文化,培養了一大批抗日骨干和革命力量。黨通過建立民主政權,增強了根據地的社會凝聚力和戰斗力。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不僅在軍事上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戰略調整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進行了重大戰略調整,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在解放戰爭后期,隨著軍事形勢的發展和國民黨政權的迅速崩潰,黨及時調整了軍事戰略,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這一策略的轉變,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進程。在政治方面,黨在解放區推行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農民參加革命的熱情得到極大地提高。同時,黨加強了統一戰線工作,爭取了更多的中堅力量和知識分子的支持,為新中國政權建設儲備了人才和資源。在經濟方面,黨注重恢復和發展生產,實施了生產自救政策,穩定了根據地的經濟,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黨還積極探索城市管理和工商業政策,為接管大城市和建設新中國積累了經驗。這些戰略調整使得中國共產黨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主動權,還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做好了充分準備,為新中國的成立和早期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及國內革命運動雙重形勢助推的結果。馬克思主義的引入為黨的建設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根基,中共一大確定的綱領為黨的發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障,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一系列關鍵事件無不展示了其卓越的領導能力以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這也有力地印證了一個事實:不論在怎樣復雜變化的歷史環境中,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適時地進行戰略調整,從而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思遠,李湘黔.新時代毛澤東調查研究思想的傳承與發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01):153-161.
[2]岳奎,郝國慶.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本質要求 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性發展路徑——“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家筆談之三[J].決策與信息,2023(01):5-11.
[3]杜利娟,楊婷.中國共產黨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意義和世界貢獻[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1):9-18.
[4]張博.在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1,14(05):12-21.
(作者系中共廣德市委黨校高級講師,碩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