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黨建品牌建設是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舉措,是結合學校黨建特色探索黨建工作規律的重要方式,是凝聚黨員合力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抓手。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要以高標準的頂層設計謀劃黨建品牌建設的內涵,用凝練話語展現高校黨建特色,打通黨建品牌建設意識不強的“堵點”,消除黨建品牌創建效果不佳的“痛點”,打通黨建品牌宣傳“最后一公里”,以高水平黨建引領高校高質量發展,切實打造一批“站得住、叫得響、樹得牢”的基層黨建品牌。
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的特點
品牌是一種識別標志和價值理念。將品牌概念引入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運用品牌管理的理念,推進高校基層黨組織的品牌建設,是黨建工作學習和創新的表現。
基于基層黨建工作的開展與產品品牌化過程中存在的相似規律,結合新時代的黨建特點和新形勢的要求,探索創造性的黨建工作機制和方法,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打造成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整體形象,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群眾優勢、紀律優勢切實轉化為具有亮點、特色的基層黨建品牌,將成果、經驗和規律提煉建設成有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黨建品牌,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新時代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助推器。
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的必要性
黨建項目品牌的培育和建設,可以幫助高校基層黨組織探索一條運行規范、務實管用的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新路徑,激發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內生動力。將項目化的運作方式引入基層黨建工作中,通過目標化引領、動態化管理、品牌化培育和制度化運行,可以激發和調動黨員和黨務干部的積極性,提高黨員的工作能力,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是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內涵式發展的需要。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和培育工作,可以推動各級高校基層黨組織徹底摒棄將黨建工作單純看成完成換屆選舉、發展學生黨員等任務的工作觀點,徹底摒棄形式主義和表面文章,提升黨建工作質量。緊緊圍繞高校的中心任務和群眾的發展需求,培育基層黨建品牌,創新黨建工作觀念、方式方法,把點上的創新探索和面上的總結提升結合起來,豐富黨建主題內容,突破黨建重點、難點工作以及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等一些固有的工作瓶頸,有利于打造新亮點,實現“建立一個項目、突破一個問題、樹立一個品牌、創新一項工作”的工作目標,用品牌效應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保障基層黨建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是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層次的需要。基于高校學生的需求及黨建項目的不同主題確定相應的目標、制定適合的標準,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以黨建帶動思政教育,有助于提高新時代育人質量。比如到革命圣地或紀念館進行緬懷儀式、重溫入黨等參觀類黨建活動;安排徒步(重走長征路)、飛奪瀘定橋、挑糧食、編草鞋、制作紅軍包等體驗類黨建活動;將沙盤情景、教學內容與黨史發展、黨性進化、黨建任務深度捆綁,把現實黨建任務帶進課堂的沙盤類黨建活動;通過地下黨之謎、鐵道游擊隊、燃情歲月等紅色主題劇本,代入角色思考問題的劇本殺類黨建活動;開展紅色主題趣味運動會等趣味性黨建活動。通過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手段,將黨建創新與思政教育融會貫通,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是高校培育、壯大黨務工作者隊伍的需要。一方面,加強對黨員教師的教育管理,將年輕黨員干部參與品牌化建設工作作為培育黨務工作者的一項具體舉措,聚焦政治過硬、素質過硬、能力過硬三個方面,帶動一批年輕黨員干部在實踐歷練中提升黨建業務能力和水平,錘煉精湛扎實的業務本領。另一方面,通過制定激勵方案,建立長效性的激勵機制,激發年輕黨員干部的內生活力;通過完善監督和保障制度,用品牌化的形象接受師生群眾的監督,提高年輕黨員干部的黨性覺悟,為基層黨組織建設培養一批黨建骨干力量,切實保障黨務工作者隊伍中堅力量的穩定。
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缺乏品牌建設意識。一些高校基層黨組織沒有意識到品牌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僅僅簡單將黨建工作局限于做好內部組織工作,這種工作思路完全與品牌建設背道而馳;一些基層黨組織只在上級黨組織的要求下才開始進行品牌建設工作,缺乏主動性,工作形式流于表面,很難滿足群眾需求,達不到很好的效果;還有一些基層黨組織將黨建和品牌工作簡單地結合,沒有很好地將服務嵌入其中,前期開展調研程度不夠,以至于存在閉門造車的現象,使得黨組織品牌建設工作無法落到實處,無法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當采用企業品牌建設的方式,強化頂層設計,以增強品牌建設工作效果。通過開展品牌調研、品牌規劃、品牌定位設計、品牌推廣和品牌評估等方式,開展多樣化黨建品牌的創建。開展多角度、深層次的調研,了解群眾需求,將服務理念貫徹到黨建工作的每一個角落,創造良好的效果。
缺乏品牌戰略意識。品牌相似、內容重復、缺少特點、形式單一是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直接影響到黨建品牌的口碑,也影響到基層黨組織建立品牌文化等后續工作的開展,其根本原因在于黨組織缺乏品牌戰略意識,沒有做好品牌定位。筆者認為,應該明確黨建工作重點和發展目標,牢記高校師生才是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受眾群體,以破解師生需求側難題為服務導向,以提升師生滿意度為工作目標,不斷深化師生思想政治教育、豐富黨員先鋒履職服務項目、完善科研服務和社會服務,將黨建品牌效應落在實處。
品牌創建活動缺乏持續性。部分高校基層黨組織將黨建品牌創建工作看成階段性的專題活動,采取“運動式”的短期行為,追求短期眼前效應,忽略了黨建品牌運行的長期效果,導致“曇花一現”“快餐文化”的現象層出不窮。筆者認為,要加大黨建品牌的經營力度,注重品牌的長效性、穩定性。通過建立科學系統的制度機制,長效性的規劃方案,建立檢查、考核、評價、優化體系,推進服務品牌的長久性建設工作。
加強高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的對策
加強前期調研,強化目標責任。高校黨委作為推動方,應采用頂層規劃、設定標準、組織遴選、階段性評估、動態管理、總結評估等方式牽頭協調、統籌推進基層黨建品牌建設工作;高校各基層黨支部作為執行方,應將黨支部黨建品牌建設并入支部書記的責任清單,堅持“書記抓、抓書記”,積極開展“一支部一品牌”或者“一支部多品牌”創建活動;全體黨員作為參與方,要積極認領創建任務,全員參與、落實具體工作。在培育的前期要開展充分調研,把握高校特點、明確工作難度、了解核心訴求、歸納缺項漏項、準確把握長處、選擇工作切入點,固化優勢,堵牢痛點,制定長期規劃和實施計劃。同時,以黨建責任書的方式部署任務,明確主體責任、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責任,確定具有發展潛力的黨建典型為品牌培育對象。
精練活動內容,推動機制建構。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要科學地選擇重點建設方向,采用數字結合法、工作描述法、形象總結法等多種方法,去繁求簡、去偽存真、去虛求實地精練活動內容,形成品牌理念、品牌名稱等體系,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品牌建設。并以此為契機,合理科學、統籌兼顧、有針對性地推動品牌建設制度規范化開展,深挖問題根源、補齊制度短板,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環節,形成雙融合、雙促進的良性發展態勢。
采用動態管理,開展多維評估。采用前期論證、中期評估、后期總結三步走的方法,進行階段性黨建品牌的綜合評估反饋工作。一方面可以真實掌握黨建品牌建設整體情況,分析評估情況、優化培育措施,確保實現目標。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完善考核評估體系,改變“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的局面。高校基層黨組織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從核心競爭力、潛在價值力、長久生命力和群眾滿意度等多重維度著手,對相關黨員和基層黨組織的工作作出公正、客觀、科學的分析,對一些有影響力和群眾滿意度高的黨建品牌,加大培育和獎勵力度。采用“鞏固先進、推動一般、整頓后進”動態管理的工作思路,及時了解不足之處,形成爭當先進、趕超先進的生動局面。
創新工作載體,提升黨建品牌。高校基層黨組織應主動把握新時代新特征,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資源,準確洞察和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打造“黨建+業務”“黨建+特色”等多載體工作模式,實現黨建品牌品質和內容的雙提升。可開展黨建聯建共建,結對創建,按照各高校的特點劃分區域,實現資源共享、資源整合、橫向結對,共同打造黨建品牌的知名度;健全完善內外宣傳推廣機制,向校內宣傳、向校外推介,通過學校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布微視頻、微黨課等內容,廣泛宣傳推廣黨建品牌理念,提升黨建品牌的美譽度;把全校師生的滿意指標作為黨建品牌口碑的核心主體,用優質的服務贏得師生的口碑,用師生的口碑增加黨建品牌的傳播度;通過會議、培訓班、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多種渠道貫徹黨建品牌理念,增加黨建品牌的群眾黏合度。
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基層黨組織應以改革創新為工作動力,以群眾滿意為根本標準,以服務群眾為主要任務,通過服務理念的樹立、服務品牌的形成、服務效應的積聚,形成群眾公認的服務品牌,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質量和水平,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參考文獻】
[1]張園.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品牌化工作研究——以上海市P區教育系統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2016-05-01
[2]方風玲,黃紹華,毛霞.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品牌建設的實踐理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6-18
[3]南光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品牌建設研究[J].渤海大學,2017-06-01.
[4]馬子清.國有企業黨建品牌體系的建構邏輯和推進方略[J].上海國資,2022-10-20.
【基金項目】2023年河北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協同提質背景下高校基層黨建品牌融合共建路徑探索——基于100個黨建案例的實證研究”(GXDJ2023B310);2024年河北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黨建引領,音樂賦能,探索音樂思政教育發展新路徑”(GXDJ2024B317)。
(作者郭佳系唐山師范學院組織部圖書資料副研究館員;韓雅倩系唐山師范學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級政工師;馬駿系唐山師范學院音樂系講師)
責任編輯/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