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上一個瑜伽教學的視頻:學員在練習彎腰,教練在幫其糾正動作,學員疼得哇哇直叫。教練嚴肅地說:“你排斥的正是你需要的!要想學好瑜伽,必須練好你正在排斥的動作。”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常常會對某些事物產生強烈的排斥心理。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排斥正是本能反應的一種體現。這種排斥,大多源于銘心的經歷、不順的現實,內在的恐懼、固有的偏見,抑或僅僅出于身體的不適、直覺的反感。尤其是,面對陌生的環境、潛在的危險和可能的挑戰,我們的內心總會本能地拉響警報,試圖遠離這種陌生、危險和挑戰。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進行理性思考時,往往會驚覺:那些我們曾經拼命排斥的,恰恰是我們最為需要的。
譬如,有的人排斥社交,一到社交場合就會局促不安,擔心無法融入群體,生怕在眾人面前出丑丟臉。但從個人成長的需要看,與人交往、交流,建立融洽親和的人際關系,正是人生道路MrDnoPDIHMd8rBlWWYLyKQ==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歷程。明代才子唐寅詩畫雙絕、才華橫溢,可他在經歷科場舞弊案等挫折后,排斥著與外界的一切交往,整日與酒為伴,看似過著一種放浪形骸、不羈世俗的生活,實則卻特別渴望與人交流,期待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共鳴,這從他的詩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和悟到。
又如,有的人排斥批評,不愿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對領導或他人的批評常常采取拒絕甚至頂撞的態度。但人都會犯錯,很多時候你所竭力排斥的批評,恰恰是你改正錯誤所需要的;而拒絕批評無異于拒絕真理、堅持謬誤,結果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再如,有的人排斥失敗,對任何可能失敗的嘗試都唯恐避之不及,對一切已經發生的失敗都難以坦然接受。然而,失敗乃成功之母,每一次失敗都是在挫折中奮起的極好機會,只有從容接受失敗、深刻反思失敗,才能為成功積累經驗、積蓄能量。楚漢相爭時,項羽原本實力強大,但垓下之戰讓他遭遇慘敗。此時他最需要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以待重整旗鼓、東山再起,但他卻選擇自刎烏江,徹底喪失了轉敗為勝的機會。
稍加觀察分析還可發現,很多時候、很多情況下,有人總是習慣于排斥那些比自己能干、出色和卓有成就的人。或許,這是因為他們身上的特質觸動了排斥者內心的不安,或是他們的行為讓排斥者覺得受到了冒犯,或是他們的業績讓排斥者感到了自己的平庸。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出類拔萃者恰似一面明鏡,能夠讓其他人看到自身的不足、懂得奮斗的需要,從而實現自我的提升。倘若只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和對比,排斥心理倒是沒有了,卻可能永遠也不會進步。
既然需要,為何又要排斥?可能內心深處對需要的東西存在恐懼,擔心接納以后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承受更大的壓力;可能以往在追求某些需要的目標時經歷了不爽體驗和負面效應,不知不覺產生了抵制情緒和抗拒機能;可能對自己真正的需求認識不清,誤將真正需要的當作了應當排斥的;可能受社會環境影響,周圍人的看法和評價致使對自身需要產生了懷疑和排斥。
因此,當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遇到那些欲加排斥的東西時,應當學會克制抵觸情緒和抗御行為,試著去探究其內在原因,弄清究竟是因為它們對自己有害無益、有弊無利,還是因為自己存有偏見或恐懼。若是后者,必須勇敢面對、堅決克服。同時,還需增強對自己的認知能力,明白自己的真實需求和真切感受,如果是真正需要的,不但不應排斥,而且應將其視為自己成長進步的難得機遇而倍加珍惜。
也許,當我們勇敢而理智地跨過那一道道防線,去擁抱和親近那些曾經被我們拒之門外的事物時,一個充滿無限可能和無比美好的世界正向我們招手。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