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才是我國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發布《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旨在培育更多數字人才,強化基礎支撐,更好為高質量發展賦能。
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屬于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國數字技術正在深度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是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50.2萬億元,占GDP比重41.5%。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估計會超過12萬億元,占GDP比重10%左右。在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背后,站著一支數字人才隊伍。
隨著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推進,各領域對數字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長。但是,數字人才不足、人才素質與產業相關崗位需求不匹配、關鍵核心領域創新能力不夠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存在。據測算,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而且還在不斷擴大。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導體、大數據等領域,人才需求量激增。在不少招聘平臺,圖像算法工程師和架構師薪資排名領先,數字人才成為職場“香餑餑”。
《方案》緊貼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需要,部署了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數字技能提升行動等六個重點項目,提出用三年左右時間,開展數字人才育、引、留、用等專項行動。這些項目舉措從產業、企業、高校等多個層面著眼,為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施工圖,對優化人才結構和發展環境,改善數字人才供給將發揮基礎性作用。
補上人才缺口關鍵靠培養。數字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是構建符合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體系。數字人才分工越來越細,需要國家層面出臺專門人才計劃,通過提升教育培養質量,夯實數字人才供給基礎。應強化相關應用專業和學科體系建設,完善數字人才培育與創新基地規劃布局,盡快形成校企合作的可持續培養機制,推動高質量數字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培養數字人才高校當唱重頭戲。近些年,機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工程、材料智能技術、智能視覺工程等一批新專業已經成為高校的新選擇,不僅學生青睞,就業市場也普遍看好。《方案》提出,加強高等院校數字領域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加大交叉學科人才培養力度,并充分發揮職業院校作用,推進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這些舉措必將為數字人才培養開拓更大空間。
突出評價機制引領作用,靠改革出人才。建立切合行業特點的人才評價標準,會更有利于專門人才脫穎而出。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數字領域新職業,制定相關國家職業標準,構建科學規范培訓體系,為數字人才脫穎而出營造條件。人才集聚,離不開各類平臺載體。合理布局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充分發揮其人才集聚、輻射效應,以達到引進人才、帶動企業,培養人才、壯大產業的多贏效果。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方案》為數字人才培養明確了方向,有助于系統破解難點,構建規模適當、素質優良、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數字人才隊伍,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我國從數字經濟頂層設計,到組建國家數據局提高數字經濟治理水平,再到強化數字人才培育,這一系列政策舉措,必將推動我國數字經濟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