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長沙市長郡梅溪湖中學高二學生陳清楊作為學校選派的六名參會代表之一,參加了2024深圳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其間,他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模擬的聯合國會議中,成為一名地道的“模聯人”。新的身份讓他得以跳出課本,以全新的視角認識世界。
從小到大,陳清楊都在努力跳出各種固有的思維限制。無論是參與各類創新賽事,還是作為主持人或代表發言,又或是作為樂隊的一員,在各類舞臺上演奏或搖滾或舒緩的音樂,陳清楊都表現出一種特有的松弛感。閑暇之余,他經常“光顧”學校的科創中心,在這里,他既能滿足自己對創新的渴望,也能發散思維,讓身心得到放松。
從“無心”到“有心”
在年幼的陳清楊心中,父親仿佛是一位魔法師,有著一個滿是“寶貝”的工具箱。每當鄰居家的電器不能正常工作時,父親總會拿出這些“寶貝”熱心地幫鄰居們修理,這時的陳清楊會跟在父親身后細心觀察。漸漸地,他不僅認識了這些“寶貝”,也開始嘗試探究各種工具的不同功能。
在家人的幫助下,小小年紀的陳清楊有機會到大學實驗室見識到更多的“大寶貝”,其中一臺能將“所想變為實物”的3D打印機讓他感覺格外新奇。從此,一顆創新的種子開始在他的心中悄然生長。
五年級的一天,正在教室打掃衛生的陳清楊無意中發現,老師用過的粉筆等教具常被隨意放置,讓講臺顯得雜亂無章。于是他想,能否設計一個可用來收納粉筆、中性筆、尺子等常用教具的多功能粉筆盒,讓講臺環境煥然一新?
說干就干,在父親的指導下,陳清楊利用3D建模設計了一個階梯狀的多功能粉筆盒。很快,他就意識到這種形狀不僅會占用有限的空間,多處轉角設計還容易藏污納垢。于是,他對粉筆盒進行改進,將其設計成抽屜式,并借助3D打印機制作出了自己的第一件實用新型專利作品——多功能組合式粉筆盒。這件作品不僅鍛煉了陳清楊的創新思維,也讓他認識到,創新并非遙不可及,它也許就在身邊。
一次,陳清楊注意到地鐵口無序停放的共享單車,它們不僅占用了行人的通行空間,還有損城市的形象。如何減少自行車的停放面積?陳清楊想,能否設計一種自行車停車支架,讓自行車立著停放?他向學校科創中心老師陳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老師的鼓勵和支持。
于是,陳清楊開始了對新型自行車停車支架的研究。他對原有自行車的后座進行了改造,使其能折疊和展開。折疊時可載人和放置物品,展開時可作為支架,方便自行車豎直停放。
一個小小的支架,讓自行車停放空間更顯整潔寬敞。在陳清楊看來,“雖然作品并未融入‘高大上’的人工智能技術,但自己依然很享受這次創新的過程”。
從“用心”到“匠心”
2021年,陳清楊積極報名參加了由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少年硅谷”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賽的3D One創意天梯挑戰賽。
按照比賽要求,參賽者需根據所提供的軟件和硬件,以3D One三維設計為核心、人工智能為導向,利用3D打印新技術融合物理力學、工程應用、電子開源硬件等學科知識,在保證整體質量不超過規定質量的前提下,設計并搭建出結構穩定且有著較強承載能力的天梯。
這不僅考驗參賽選手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也對參賽團隊的合作能力和臨場應變能力提出了不小的要求。
準備時間只有約3個月,為了不耽誤學習,陳清楊和隊友常常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理論知識,不斷優化方案,反復進行驗證。
“前期準備還算順利,比賽現場的突發狀況才是考驗。”陳清楊說,到了現場才發現,高手如云,競爭異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他知道自己作為團隊的核心成員絕不能慌。于是他迅速調整心態,冷靜地對人員進行分工,不斷優化方案。最終,在大家的齊心配合下,他們搭建的創意天梯獲得了此次比賽的冠軍。
“陳清楊的主觀能動性非常強,對科技創新充滿了熱情,展現出較強的實踐能力。”指導老師陳毅如此評價自己的學生。正如陳老師所說,在創新的道路上,陳清楊有心且用心,敢想又善為。他善于從生活中汲取創新的靈感,也樂于跟家人、老師、朋友交流想法并從中收集創新的素材。
2022年7月,陳清楊作為學校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的一員,去到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參觀學習。在這里,他不僅見到了眾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高端裝備產品,還有幸與山河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挖掘機研究總院院長郝鵬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郝院長深耕工程機械挖掘機領域理論研究與成果產業化近20年,獲得多項國家級榮譽,讓中國挖掘機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轉變。在郝院長分享的創新故事中,陳清楊深刻感受到:“每一次創新的背后都凝聚著無數次嘗試與失敗,更是對夢想的堅守,用匠心‘筑’創新不僅是一種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精神的磨礪與升華。”
如今,面對日益緊張的學業,陳清楊依然保持著難得的松弛感。作為現任校學生會副主席,他積極統籌學生會的各項工作,協調參與各類校園文化活動。業余時間,他會從紀錄片中培養自己對未來科技趨勢的敏銳洞察力。借助科普類書籍,他在廣闊天地里追溯地球的滄桑變遷,探尋山川、河流背后的自然奧秘,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特色與歷史脈絡。
當然,陳清楊也始終不忘將創新的理念融入生活。在他看來,創新就像一把開啟未知世界的鑰匙,讓自己在每一次嘗試中不斷成長。
(欄目編輯" 田春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