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講求邏輯嚴密,人們很難將其與豐富多彩的森林聯系起來。而中國科學院院士、林業數學家、森林經理學科帶頭人唐守正卻用他大半生的精力,在這兩者間搭起了一座“數字林業”的橋梁。
1963年,22歲的唐守正從北京林學院(現為北京林業大學)畢業后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入到大興安嶺的開發工作中。當時的大興安嶺尚處于原始狀態,荊棘叢生、沼澤遍地,沒有任何科研條件。由于交通不便,工作人員常常要走上百公里進入林地開展林業勘察。
但這些都難不倒唐守正。他一邊工作一邊琢磨,能否將自己擅長的數學用到林業勘測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數學建模。他利用書本知識和親身實踐,開展了兩項有影響力的研究。
一是利用航空照片進行森林蓄積量估計。在人工測量的年代,唐守正等人大膽突破,和當地林業局聯合開展實驗,結合航空圖片和實地測量做出數量化模型,發現利用航空照片進行森林蓄積量估計的結果精度相當高。這種方法可降低調查員的勞動強度,將工作效率提高3至4倍。
二是經過理論推導和多方實驗,唐守正認為,無論是用輪尺測量樹木還是用卷尺測量樹木,只要方法得當,測量結果都是相同的,由此破除了當年普遍認為的輪尺測量直徑小、圍尺測量直徑大的觀點。
在多年的野外調查研究中,唐守正一方面發現許多技術問題可以用數學手段來解決,另一方面又感覺自己的數學知識不夠用。于是他先后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的數學碩士、概率論博士研究生,并獲得相應學位。1985年秋天,他前往加拿大新布瑞斯克州立大學,成為我國第一位赴加拿大留學的博士后。
因其在林業數學方面的出色表現,加拿大研究人員請求唐守正留在加拿大,被唐守正果斷謝絕了。他說:“我的事業在中國。”
回國后,唐守正憑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和厚實的科學實踐基礎,在森林調查、森林經營、林業統計等方面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我國有世界最大的造林面積,卻沒有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森林經營是改善這一現狀的重要手段。”唐守正說,森林經營只是眾多護林手段中的一種被動手段,而提高森林質量、培育森林資源,才是更高層次的保護。他常教導學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解決實際問題必須要有堅實的實踐基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將其他學科的知識應用于林業,很可能為林業發展尋得新的生長點。”
名師點撥
中華民族不乏勇立潮頭的開拓者,不乏順應時代發展的奮斗者,敢于開辟新賽道,勇探新天地,唐守正是其中一位。他將數學技術運用于森林,讓創新之花綻放在數字林業中。
“我的事業在中國。”這是唐守正在面對國外誘人的“留人”條件時鏗鏘有力的拒辭。唐守正胸懷祖國,矢志不渝地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他憑借不畏艱險、勤思鉆研的品質,深入林地,突破科研瓶頸;他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中華智慧,將數學運用于森林科研,攻克科研難題;他通過學無止境、精益求精的虛懷之心,學習深造,不斷提升自我。
寫作適用主題:家國情懷、力求創新、精益求精。
——長沙大學附屬中學" "王象之
(欄目編輯" 田春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