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慧騏,中國作協會員,出版有個人專著二十余部,曾任《風流一代》副總編輯、江蘇文藝出版社副社長兼《東方明星》雜志主編、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圖書編輯出版中心主任。
出版過《我們的心靈史——葉櫓對話錄》的詩論家崔小南先生,不久前給我拍照發來他收藏的《風流一代》1989年第7期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一個人的世界:經驗、智慧與詩——當代著名詩評家葉櫓側寫》,作者是后來成為著名文化學者的費振鐘。崔小南告訴我,他正在編關于葉櫓先生的第二本書《印象葉櫓——朋友筆下的葉櫓》。從目前搜羅到的資料來看,費振鐘發在《風流一代》上的這篇文章可能是寫葉櫓最早也較有分量的一篇。
這件事讓我想起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風流一代》任職的5年里,打過交道的一些作者及他們的作品。當時省里的報刊屈指可數,因此一些已經成名或寫作上已相當成熟的作家(作者)很樂意把自己認為滿意的作品交(寄)給每月發行量達30多萬冊的《風流一代》雜志發表。印象中,我經手編發過時任河北《雜文報》總編輯儲瑞耕為刊物寫的專稿《“脊梁”精神與我們這一代》,吳霖(與詩人海子為中國政法大學同學,一道寫詩,當時在《中華英才》畫報擔任國內部主任)撰寫的出生在江蘇儀征的傳奇性人物盛成教授的萬字人物紀實,時任團中央《輔導員》雜志青年編輯施亮所寫自己創作經歷的《流逝的與永不流逝的》和記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高洪波的文章《坦坦蕩蕩高洪波》等。
時間大約在1991年夏天,在國內較為活躍的詩人汪國真到訪南京,與我和時任《風流一代》雜志總編輯樊宗林一道長談。此后我們從這一年的第9期至12期,拿出一定的版面,組織了一場面向全國青年讀者的“也看汪國真現象”的討論,發表了包括大學生、青年詩歌愛好者在內的各界人士的數十篇爭鳴之作,討論作結的文章請了武漢大學中國寫作學會主辦的《寫作》雜志副主編張厚明教授來寫。
由于《風流一代》雜志在全國青年報刊方陣內所處的較為突出的位置,一些當時在青年讀者中較有影響的青春實力派作家都十分踴躍地向刊物投稿,比如北京的洪燭(南京人,畢業于南京梅園中學,被保送至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畢業后至中國文聯出版社做編輯)、湖南的鄧皓、云南的張稼文、遼寧的陳詞等,我都先后為他們編發過詩、文,有些成了一生交往的朋友。
在江蘇省內,一大批時值青壯年的作家和詩人都在《風流一代》的刊首“風流短笛”或相關欄目中以各自優秀的作品亮過相。他們的名字我可以列出一長串來:海笑、馮亦同、王德安、高風、葉慶瑞、楊德祥、黃東成、呂錦華、薛亦然、孫昕晨、姜樺、于奎潮、崔益穩、金倜、劉艦平、曹劍、萬川、蔣亞林、郁斌等。今年5月以99歲高齡辭世的老詩人丁芒先生發表在《風流一代》1990年第9期雜志的散文《南京的魅力》,如今讀來還那般情韻悠長。記得這篇文章當年他是親自交與我手的。
清代趙翼有詩云:“江山代有才人出。”猶記1992年第3期我在《風流一代》辟出“青春詩林”新欄目的情景,一晃,三十多年的時光已悄然而過。可喜的是,現在的《風流一代》仍保留有年輕人喜愛的“讀書”“音樂”“影視”“隨筆”“新詩”等品牌欄目。每期“新詩”欄目推送的詩作,大都寫得清新靈動,充滿才情,與時下的生活貼得很緊。凡年輕人,大多從熱愛詩歌的年代走來,他們的內在激情需要通過特定的方式來傾訴和表達,而這樣的欄目永遠會有一批忠實的擁躉。我這里記下上述一些過往的歷史片段,是想說明:每一代人其實都有屬于自己那一代的風流。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西米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