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調整往往會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無論是稅收優惠、行業監管還是貿易政策,都可能引發市場的新趨勢。因此,理解和把握新趨勢對投資者和企業家至關重要。
在經濟下行時期,許多行業面臨挑戰和不確定性。但這樣的時期,往往也孕育著新的商業機會。在此過程中,政策調整往往會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無論是稅收優惠、行業監管還是貿易政策,都可能引發市場的新趨勢。因此,理解和把握新趨勢對投資者和企業家至關重要。
傳統產業“發新芽”
當前,各類技術創新活躍,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新賽道不斷涌現。7月5日,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提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約13%,成長空間巨大。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要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有利時機,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聚焦綠色、智能、融合,鼓勵支持企業率先布局、持續投入,構筑未來發展的新優勢。
圍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金壯龍表示,對5G、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等優勢產業,要加快強鏈延鏈補鏈,進一步增強技術優勢,擴大市場規模,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對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型儲能、氫能、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要繼續用好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系統推進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產業生態建設,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力強的領軍企業,形成更多能夠引領產業升級的新興支柱產業。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聚焦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方向,對未來產業發展作出前瞻性部署。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這六個方向,特別聚焦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科技、原子級制造、深海空天開發等領域,實施一批科研攻關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一批標志性產品,取得一批標志性成果,建設一批企業孵化器。”金壯龍說。
值得關注的是,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也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基本盤。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傳統產業的增加值、營收、利潤、用工人數等主要指標都占全部制造業的80%左右。“對這些傳統產業,我們要推動其轉型升級,絕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去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后印發《關于加快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推動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圍繞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綠色發展、安全保障五個方面展開部署。其中包括,將實施先進設備和軟件一體化更新提升行動,淘汰一批低效老舊設備;持續推動產業科技創新,鼓勵面向傳統產業開展關鍵共性技術工藝研究和產業化應用示范,加強新技術、新產品創新迭代;深入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等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推廣應用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等智能裝備,支持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供應鏈和數字園區等。
完善市場準入制度
市場準入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8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對外發布。這份文件2000多字、10條意見,被稱為“市場準入10條”。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專門就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出臺的政策文件,釋放了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信號。
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來看,“市場準入10條”的發布恰逢其時。該政策旨在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更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這10條政策涵蓋了從注冊、審批到稅收、融資等多個方面,旨在通過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批、優化資源配置,來促進市場活力的提升。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中提到的“大幅減少對經營主體的準入限制”的表述,這將直接激活中小企業的發展潛力。近年來,中小企業在中國經濟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貢獻了超過五成的GDP,而這類企業往往受制于融資困難、市場進入障礙等多重問題。降低準入門檻,將為它們創造更多機會,使其在更廣闊的市場中發揮作用。因此,這項政策不僅是對企業“紅利”的一次大派送,更是對整個經濟生態的重新審視與構建。
其次是政策對外資企業的影響。過去,由于種種限制和復雜的審批程序,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面臨諸多困難。“市場準入10條”的發布,無疑為外資企業提供了一條更加暢通的路徑。這不僅吸引更多外資流入,推動技術與管理經驗的交流與融合,還將提升國內企業的競爭力。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將形成市場競爭的新常態,促進整個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市場準入的放寬雖有助于提升競爭動力,但也可能導致一系列新的挑戰。特別是在一些行業,大量新經營主體涌入,可能加劇競爭的激烈程度,甚至形成所謂的“過剩競爭”。此時,如何確保市場秩序的穩定、避免不良競爭的出現,將成為政府亟須解決的問題。這要求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加強監管,確保市場能夠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良性發展。此外,企業也需做好應對準備,更加注重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包括技術創新、品牌建設、服務優化等多方面的綜合提升。
優化金融服務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金融行業責無旁貸。《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增長、促創新、增就業、惠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登記注冊民營企業數量超5500萬戶,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提升。
在民營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金融支持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激發了民營企業的動能和活力。但我國民營企業多為中小微企業,長期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金融服務對中小微企業包容性不足,必須通過設計實施激勵相容的機制安排,切實提高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性。金融監管部門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引導金融機構樹立“一視同仁”理念,推動民營企業融資持續量增、面擴、價降。
在總量上,金融監管部門可通過制定民營企業年度服務目標、提高服務民營企業相關業務在績效考核中的權重等,加大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營企業貸款占比;在信貸結構上,不斷引導資金加大對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綠色低碳、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等重點領域以及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銀行機構體系,構建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大中小機構各司其職、協同配合的多層次、差異化服務體系。在發揮好大型銀行機構“頭雁”作用的同時,發展好社區銀行和民營銀行等中小銀行,提升中小銀行為民營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能力。
此外,還要繼續深化債券市場建設、推動資本市場改革,不斷提高直接融資在民營企業融資中的比重。要進一步完善股票發行和再融資制度,充分釋放市場機制活力,提高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募集資金的能力。立足民營企業實際情況和真實需求,協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以及區域性股權市場等上市、掛牌。發揮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作用,支持民營企業債券發行、擴大定向可轉債適用試點以及創新創業債試點,擴大民營企業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規模,拓寬企業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民營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