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曉恬眼里,多肉不僅是一種點綴環境的植物,更是見證他十年創業路的“最佳搭檔”。
走進常州市新北區羅溪鎮龍珠山村的巨號花木種植園,只見一盆盆形態各異的多肉整齊排列在大棚里,細看每盆多肉雖然極其微小,但整體規模之大蔚為壯觀。
“粉撲撲的‘奧普’,圓嘟嘟的‘鴿子蛋’,如夢似幻的‘月光女神’,永不凋謝的‘山地玫瑰’……”經營這座“多肉花園”的園主朱曉恬對大棚里的可愛“小精靈”如數家珍。在他眼里,多肉不僅是一種點綴環境的植物,更是見證他十年創業路的“最佳搭檔”。
小小多肉撐起創業夢
1994年,朱曉恬出生在風光秀美的龍珠山村。鄉間田園滋養了他熱愛花草樹木的天性,小學三年級,他用零花錢買了十幾株多肉植物,每日精心呵護它們,看著它們模樣日漸豐潤飽滿,成就感油然而生。
因其憨厚可愛的外形,多肉被譽為治愈系植物,深得“肉粉”的喜愛,朱曉恬對多肉的感情與日俱增,養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不管是求學還是工作,他都會在宿舍養幾盆多肉,閑暇之余經常逛多肉網站、貼吧,了解相關種養知識,與各地“肉粉”交流學習。
2014年,朱曉恬在工作中搬運重物時不慎受傷,需要靜養數月,不得已便辭職回到老家。在家養病的日子,他有大把時間種養多肉,對多肉世界的探索也愈加深入。有一天,他在瀏覽網頁時發現熱門的多肉種子主要來源于國外,而且進價和售價差距巨大,市場嗅覺敏銳的他發現了其中的商機。隨后,他翻遍各大多肉貼吧,終于找到了售賣多肉種子的國外網站,拿出6000元從這個網站買了10000粒烏木種子,通過分包銷售獲利10余萬元。
“沒想到第一次嘗試就成功了,我很意外也很驚喜。”賺取“第一桶金”后,朱曉恬信心倍增,繼續從國外網站引進種子售賣。在反復買入賣出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種子剩下來,本著不浪費的原則,朱曉恬在家里收拾出一間空屋子作為花房,買來空調和補光燈,開始規模化種植多肉。
隨著多肉數量越來越多,家里的花房放不下了,朱曉恬萌生了租地建大棚養多肉的念頭。說干就干,2015年,他在村里租下了10畝地。因在常州本地沒有找到生產大棚的廠家,他和父親通過朋友的介紹到無錫采購了400平方米鋼結構大棚,并用一個月時間搭建完成。朱曉恬介紹,鋼結構大棚的成本是普通大棚的15倍左右,在溫度控制、抗風能力、抗雪能力上有很大優勢,可以為多肉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保證多肉的質量和產量。
“興趣是最好的引路人,若不是發自內心地喜愛多肉,我也不會在這個領域鉆研,后續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朱曉恬坦言這是一個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過程。自此,他開始在溫室大棚種植多肉植物,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正值多肉價格高峰期,朱曉恬入行正當其時。大棚建立起來后,針對多肉市場本土育種技術落后、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問題,他將發展方向定位為種子繁育和多肉種植,心無旁騖地養護多肉。一個人管理那么大面積的大棚,每天起早貪黑非常辛苦,但是每當看到肉嘟嘟、軟萌萌的多肉,他便感覺身心輕盈,疲憊不值一提。
“當時國內的多肉種子主要依靠從國外網站采購,國內市場并不具備獨立的研發條件。想到這么關鍵的技術被外國人掌握,我心有不甘,決心靠自己努力探索,研發出品質更好的多肉種子。”在這個想法的引領下,朱曉恬抓緊時間學習多肉相關的種植知識和種子繁育技術,每天泡在大棚里,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多肉迷”。
技術創新拓寬產業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春天,大棚里的母本開始開花,朱曉恬將其進行了第一次授粉,結果很成功,收獲的第一批種子共計500萬粒。隨后一周,他以0.3元一粒的價格賣掉了40萬粒種子,銷售額達到12萬元。
這次成功讓朱曉恬看到了獨立研發多肉種子的價值,他開始大力發展母本培育,又搭建了1000平方米的大棚。
正在朱曉恬擴大規模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多肉市場出現了意料之外的轉變。2017年,隨著多肉種植群體的擴大,多肉市場逐漸飽和,競爭也日益激烈,價格戰不知不覺打響,多肉價格跌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這給像朱曉恬一樣的創業者帶來巨大沖擊。
面對市場困境,朱曉恬并未慌亂,以理性嚴謹的態度分析了當下趨勢,積極探尋應對策略。一番調研和考慮后,朱曉恬決定延續已有的優勢,繼續專攻多肉種子繁育,兼顧多肉成品種植,并引進自動化噴淋、自動遮陽等高效生產農業設施,發展智慧農業,提高種植效率和產品質量。與此同時,他不斷學習多肉養護知識,對種植品種進行雜交優化。多重合力作用之下,大棚的產量始終有保證,更能應對市場復雜多變的情況。
“我們每年能穩定培育20多個新品種,為客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選擇,極大增強了與客戶之間的黏性。”朱曉恬說,自主創新技術對于現代農業創業至關重要,作為新農人,更應該利用新技術、新思路、新模式突破困境,打開發展新天地。
因為較早建立了穩定的客戶群體,且不斷與時俱進,以創新驅動發展,所以在多肉價格起伏不定的市場環境下,朱曉恬的“多肉花園”并未受到太大影響,反而保持了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如今,多肉大棚的面積達到5000平方米,擁有母本數量上萬株,每年生產多肉20萬株,年產種子千萬粒,年銷售額達百余萬元,全國合作商戶多達幾十家,遍布山東、江蘇、浙江、上海、云南等地。
別人看到的是朱曉恬創業成功的風光,卻不知他成功背后經歷的艱辛。“創業的日子并不好過,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朱曉恬指了指自己被曬黑的手臂說。他一年四季幾乎沒有休息,搭棚、進貨、育種、搬土、搬盆、拌土、養護、銷售,每個環節都要親力親為,每個月一次的殺蟲藥都是親自噴灑,以前很少干的體力活,現在根本不在話下。
多肉銷售搭上“云快車”
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因為多肉愛好者主要在各大網站和貼吧活動,朱曉恬便通過這個渠道加入大大小小的交流群,從中發展壯大客戶群體。經歷過多次的碰壁和婉拒,他終于迎來了第一個合作客戶。
“一位來自上海的客戶批發了兩萬株山地玫瑰,我從中獲利十余萬元。”朱曉恬對此記憶猶新。他把賺來的錢投入新大棚的采購和建設中,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改善多肉的種植環境,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朱曉恬的多肉銷售自然不會錯過“互聯網+”的模式,他加入了多個QQ群和微信群,開通了淘寶店鋪、微店等線上銷售渠道,還嘗試短視頻直播帶貨,每天花大量時間運營電商平臺,以質優價廉的產品贏得不少客戶,產品一度供不應求。
“影響多肉價格的不僅是產品本身,更重要的是銷售能力,也就是宣傳推廣能力。”朱曉恬介紹。
在網絡平臺的助力下,朱曉恬的生意越來越好,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他便招了一名村民作為長期員工,在秋天特別忙的時候還會雇用五六名臨時工,帶動周邊村民就業。此外,他還和全國幾十家多肉基地合作,幫助業內同行完善培育方案,共同分享種植技術。
創業十年,朱曉恬成為真正的“多肉達人”,也是當地大學生回鄉從事農業類創業的典型,曾榮獲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常州市勞動模范等稱號。未來,他將推陳出新,引進并培育新品種,將“多肉花園”經營得更加有聲有色,還要擴大大棚數量和規模,走品牌化發展路線,帶動更多的鄉親就業創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