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陣地,班集體現代化是實現班主任現代化的關鍵要素,成功的班集體建設正是現代化班級發展的目標之一。文章將結合班本研究,從班集體現代化建設的內涵、建構及實踐方面,就如何推動班集體現代化做一些探討,以期為同行帶來借鑒與啟發。
[關鍵詞] 班集體現代化;班級文化;特色課程;教育資源;班級管理;成效輻射
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國家命題,其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如何通過班主任現代化來推動實現教育現代化,是時代賦予教育的新命題。
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陣地,是班級發展的高階形態,班集體現代化是實現班主任現代化的關鍵要素,成功的班集體建設正是現代化班級發展的目標之一。本文將結合班本研究就推動班集體現代化做一些探討。
一、班集體現代化的內涵意蘊
現代化班集體已不是傳統教育意義上的班集體,是指在現代教育環境中,班級在學校中的集體表現和組織形式,是一個以社會化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管理三位一體的教育主體。現代化班集體倡導開放、民主、平等的理念,強調團結、合作、共同發展,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了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具體落實到班集體現代化層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性和引領性
教育以德育為先,班集體建設是培育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集體觀念和公民品質的基礎性教育發展平臺,現代化班集體需要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確立合理的規范可以有效發揮價值引領作用。
(二)凝聚力和歸屬感
班集體凝聚力指的是成員間形成的緊密團結、互相支持的情感聯系和合作精神。班集體的歸屬感是指學生對于班集體的認同感、隸屬感,包括對班級文化、價值觀念以及成員關系的認同與接納。二者相輔相成,對于營造班級氛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個性化和創新性
現代化班集體應注重因材施教,體現教育個性化,堅持在現代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發展學生價值認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重,注重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四)合作性和實踐性
現代化班集體必須注重知行合一,融合發展,共建共享,需要開展豐富有益的社會實踐、藝術、體育、科技等活動,并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培養班集體成員間的合作能力和集體觀念。
二、班集體現代化的理想建構
班集體現代化的建構是指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多元文化元素,創新教育理念,促進班級凝聚力和成員發展的現代化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班級文化現代化
班級文化是指在一個班級內部形成的獨特價值觀、行為規范、互動模式和氛圍,反映了這個班級的集體精神、行為習慣以及共同遵循的價值取向。積極健康的、個性化的班級文化有助于促進學生之間的團結與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造力,提高班級的凝聚力。
(二)班級課程現代化
創新性實踐課程是班集體現代化的特征之一,是指通過探索性、創造性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各種實踐項目和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團隊合作精神,從而獲得更豐富的學習經驗。
(三)教育資源現代化
傳統單一的教育資源滿足不了班集體現代化的需求。現代化教育資源是指結合不同類型、形式和來源的教育資源,以多元化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具有跨學科性、多元化、個性化、實踐性、靈活性等特點,包括傳統教科書、數字化學習工具、多媒體教材、實踐項目、在線課程等。通過整合這些資源,提供更豐富多樣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創造力。
(四)班級管理現代化
班級管理現代化要求在面對不同方面存在差異的學生時,采取靈活多樣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強調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激發學生的潛力,旨在打造包容性、個性化的教育環境,并提供適合不同學生需求的支持和指導,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溝通技巧,讓不同個體都能得到關注和支持,有助于及時處理班級內出現的問題和矛盾,保持班級的穩定和諧。
(五)成效輻射現代化
在多媒體環境下,綜合運用多種類型信息技術集中呈現班集體現代化的教育成效,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生的自我驅動力,讓學生進行自我規范、自我優化、自我超越,同時促進經驗共享,加強合作交流,建立良好示范,提高教育質量。
三、班集體現代化的班本實踐
如何推動班集體現代化?筆者進行了幾年的班本實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班級文化個性化——低中高全面推進
1.了解學生情況和需求
根據觀察及調查統計分析,目前我們的班集體教育存在課程設置陳舊、教育資源單一、管理體系單薄、成效輻射低效等問題。另外,對于學生素養的培養,很多家長缺乏意識、時間、能力和條件。學生的核心素養參差不齊,總體呈現出求知欲望強,科學觀念弱;感知認知強,理性思維弱;探究興趣強,實踐能力弱;質疑意識強,創新能力弱的特點。班級凝聚力、個性化、合作性和創新性也亟待提高。
2.確定班級目標和特色
根據班集體現代化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筆者將“激活內驅,知行合一,全域科普”確立為班級的個性化特色,設計了有梯度的三個學段的具體目標,低中高全面推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筆者給班級命名為“樂創班”,與學生共同設計了班徽,將《創造未來》確定為班歌,寓意每一個學生都能陽光向上,樂于學習,樂于創造,勇敢追逐理想,創造未來。
3.創意打造文化和空間
通過定制班服班徽、班級裝飾、主題墻貼、特色展板等方式,營造個性化的班集體環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合作性,提升學生的班級歸屬感。
通過以上行動,打造出獨具特色、符合學生需求的個性化班集體文化,讓每個成員在這樣的氛圍中獲得認同感和成就感,從而提升班集體凝聚力和成員的學習積極性。
(二)特色課程定制化——做用創縱橫交織
現代化班集體的建設需要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發展的定制化課程。遵循學生從認知—探究—創造的思維發展順序,筆者創設了“U+E+M”特色課程(見圖1),積極探索“雙減”背景下現代化教育新樣態。
1.課程結構
(1)“U課程”——基礎必修課程(Universal)
課程面向全體學生,主要分為知識類、人物類、實踐類。根據年級不同,設置不同的活動任務,夯實知識基礎,使科學學習形成常態化,提高特色課程的廣度。
(2)“E課程”——興趣選修課程(Elective)
課程以學生興趣愛好為著力點,開設多個科技社團或俱樂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內容豐富,提高特色課程的溫度。
(3)“M課程”——創客專修課程(Maker創客)
“創客”是指出于興趣愛好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M課程”引導學生把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在創造的過程中培養邏輯思維、設計思維,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充滿趣味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驅動力。“M課程”大致分為文創類、科創類、藝創類,指向創新創造,專業聚焦,提高特色課程的深度。
2.課程實施
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按照“三步九環節”的課程實施模式(見圖2)。第一步,植根生活,提出問題。學生觀察生活,進而發現問題,大膽質疑。讓“觀察—質疑—探究”成為一種常態,一種習慣。第二步,融合探究,解決問題。確立一個探究課題,尋找答案或解決途徑,可以查閱資料、實踐研究、小組合作,也可以尋求家長或老師的幫助。第三步,系統構建,展示成果。可以是微型講座,文字、圖片、物品的展覽,也可以是實驗演示等。
當地的木偶戲被列入江蘇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學生們在觀看木偶表演后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于是,筆者在課程中開設了木偶專題。首先,在“U課程”中了解木偶的相關知識;在“E課程”中學習操控木偶,練習表演;在學習中,學生們發現傳統木偶十分笨重,制作也費時費力,如何借助科學技術解決這個問題呢?于是,在“M課程”中,學生們跟隨老師用現代科技制作木偶。這一專題課程,不僅有美術、科技、音樂等學科知識,還結合了語文、戲劇、心理學等學科元素。從設計到制作再到創作,學生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都得到了鍛煉。
豐富多彩的“U+E+M”課程,實現了做用創融合、知思行合一,注重了知識學習和具身體驗相結合,個體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傳統學習和創新學習相結合,使學生在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讓教育現代化從紙上談兵到照進現實。
(三)教育資源融合化——校家社三位一體
打造現代化班集體,必須盤活學校、家庭、社會的各種資源,充分發揮人、物、場域的作用,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
1.校:打破學科壁壘,打造開放性學習資源
班主任可以帶領各科任教師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挖掘不同學科元素的融入點,強化學科協同育人功能。這樣的課堂,不僅有了專業味兒,還多了現代味兒,打破學科壁壘,使教育更融會貫通。
另外,充分利用班級生物角、智能種植園、校圖書館、科學實驗室等學校資源,一系列開放性資源讓學生在校內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學習探究。
2.家:實現家校協同,開設專屬性實踐資源
為了挖掘家庭實踐教育資源,可以提出“成立家庭科學實驗室”的號召,讓家里的廚房、客廳、陽臺等空間成為學生的專屬實踐場域,并分年級推薦實踐內容,學生可以將老師推薦和自主選擇相結合,進行自主實踐。
此外,還可以發揮家長的行業優勢,帶領學生進行不同領域知識的探究,如開設“家長百家科學講壇”,定期邀請來自不同行業的家長代表給學生做知識小講座,內容可以涵蓋多個領域,貼近學生的生活,既有趣味性,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讓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增進了親子關系,加強了家長對教育的參與感。
3.社:拓寬育人渠道,銜接進階性探究資源
現代化班集體更要注重內外聯動,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可以把專家“請進來”,也可以讓學生“走出去”。“請進來”主要是通過專家講座、輔導的形式拉近學生與科學的距離,如利用網絡資源、國家專業公共資源,拓寬育人渠道。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對接校外場所,讓學生們“走出去”體驗和實踐。
盤活資源,融合教育,為學生打造三位一體的“四A”現代化學習資源,讓每一個學生(Anyone)能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時間(Anytime)、用任何方式(Anyway)進行學習、探究和創造。
(四)管理體系多維化——進階式自我驅動
在現代化班集體中可以推行內容多面化、方式多樣化、主體多元化的養成性、進階式管理模式,低、中、高段要求循序漸進,但前后連貫,重在過程性記錄和激勵性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自我驅動。
1.管理內容多面化
班集體管理的價值取向應以學生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與賞識,提倡激勵性評價。在管理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多方面出發,不能只評價學習結果,還要注重對道德品質、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評價與管理。
2.評價方式多樣化
管理離不開評價,要注意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單項評價與整體評價相結合,即時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綜合利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3.管理主體多元化
在班集體的整個教育環節中,老師并不是唯一的管理主體,可以讓各類教育主體都參與到管理中,學生自己、同學、老師、家長各方管理相結合,這樣的多元化管理方式更加全面完整、準確客觀。
(五)成效輻射全息化——多渠道全域推廣
全息化是指在多媒體環境下,綜合運用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類型信息。這里是指用多種信息方式集中呈現學習成效,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自我驅動力,達到自我規范、自我優化、自我超越的目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1.線上、線下相結合
在班集體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可以把線下活動與線上展示相結合,把部分線下活動拍成視頻,在班級群、公眾號、朋友圈等進行線上推送,擴大輻射面。
2.靜態、動態相結合
教室里張貼的主題海報、名人名言、班級圖書角,學生們制作的手抄報和黑板報,屬于靜態呈現,可以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環境;知識競賽、微講座、科技發明介紹會、短劇表演等則屬于動態呈現,更強化了知識的運用和實踐。
3.個體、團隊相結合
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靈活選擇輻射方式,可以是個人到其他班級做微型講座或到各種場館做志愿者,也可以是跟附近的同學組成團隊到小區進行義務宣傳。讓每一個學生展示出自我風采,記錄下成長路上的一個個腳印。
全息化解碼bUAP/t5XcuU1juyp562bIBhOnrvxsepPiIGP1YEoEGM=,多方向輻射。成效驅動提升了學生自我意識、激發了創造動力、催化了團隊合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了向外成效輻射,向內驅動育人。
綜上所述,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主陣地,班集體現代化是實現班主任現代化的關鍵要素,班主任應多方面推進,全域賦能,促進班集體現代化進程,推動教育現代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辜偉節.班主任現代化:走向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力量——2024年度《中小學班主任》(班級育人)主題選擇與內涵闡釋[J].中小學班主任,2023(19):8-12+22.
[2]劉月霞,郭華.深度學習:走向核心素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
[3]胡彬,朱英,吳何生.探索科學課程普及、融合與創新的有效路徑[J].人民教育,2022(22):66-67.
[4]李寒冰:基于五育并舉的小學德育管理評價體系科學化構建[J].當代家庭教育,2023(10):217-219.
冒曉燕 江蘇省如皋市安定小學。南通市優秀班主任、五一創新能手,曾獲江蘇省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