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奢靡之風日漸盛行,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充斥大街小巷。家長常常會在物質層面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久而久之,學生的意志力也就逐步下降。針對這種情況,德育可以從引導和組織學生從“做好一件事”入手:創設積極環境,激發“做好一件事”的動力;強化實踐參與,開辟“做好一件事”的路徑;引領個性發展,創造“做好一件事”的契機,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意志力。
[關鍵詞] 磨礪意志;創設情境;個性發展;實踐參與;做好一件事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奢靡之風也日漸盛行,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充斥著大街小巷。很多家長忙于個人事業,對孩子的教育往往無暇顧及,只能更多地從物質上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很多學生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這種養尊處優的方式,使他們逐漸失去奮斗的動力,久而久之,意志力也就逐步下降。他們做好一件事情的定力嚴重不足,不愿意付出努力,甚至對自己能夠完成的任務、達成的目標也缺乏應有的自信。
教育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不能將兒童培育成為不能經受任何風雨的瓶中之花,而要與他們一道,經歷生命的悲歡離合,探尋人生和世界的本質,以不息的奮斗來克服生活和學習上的任何阻礙。”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的意志力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當下現實環境中,培養兒童的意志力卻受到了各種各樣的挑戰。意志力是我們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質。心理學將“意志”定義為“有意識地支配、調節行為,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它是人類意識能動性的集中體現。作為一名學校德育工作者,我們該如何面V4rM2gPiIhMYKgooyiw7ZQ==對這些挑戰,如何運用多種策略積極推動學生意志力的穩步提升?基于當下現實,不妨引導和組織學生從“做好一件事”入手。筆者結合自身的育人實踐和班級管理經驗,談談自己在培養學生意志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挑戰一:娛樂之風盛行,導致自控意識喪失
小學生正處于生命成長的重要階段,生命內部的多維感官和心理認知系統,都是相輔相成的。意志力是心理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內在注意力的基本保障,對持續性注意力起到了重要的調節和維持作用。在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下,部分成人養成了好吃懶做的陋習,甚至整天想著不勞而獲,這樣的社會風氣嚴重影響了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他們對于個人的努力越發忽視;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腦、手機和電子游戲嚴重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中,這使得他們的意志力一步步被消磨。對世界和人生的正確認識,將有助于他們確定行動目的,有效克服困難,堅定執行計劃,從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策略一:創設積極環境,激發“做好一件事”的動力
從生命個體的特性來看,意志力的形成首先受到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教師要善于從社會思潮中提取積極、健康的正能量,并依托學校和教室氛圍的營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對學生內在意識和外在言行進行價值引領。在班級常規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困難和障礙,發揚堅持不懈的精神,同時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教師激勵、團隊協作、個人奮進等不同方式,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堅持和智慧克服障礙、解決問題,定下心來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做好一件事情,享受意志力帶來的成功,從而進一步喚醒和激發學生持久的意志力,為意志力的逐步提高提供支撐。
例如,教師可以在班隊課上組織“遇到問題怎么辦”的主題活動,一方面組織學生觀察現象、思考根源,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思考有了方法該如何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班級學生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堅定信念,不解決問題決不罷休;可以邀請其他同學一起參與解決問題,互相鼓勵、監督;向父母或老師請教,直到把問題解決為止……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天然的惰性。如果沒有適當的引領和監督,這顆天性種子就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通過情境和氛圍的營造,學生知道了如何做,嘗試努力解決問題,在內心形成處理問題的認知慣性,助力內在意志力的不斷提高。
挑戰二:缺位的育人體系,導致刻苦意識淡薄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社會、學校對于人才的評價,都無一例外地將“智育”放在了最為重要的位置。這種以“分”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使其他方面的教育出現了逐步弱化、不斷軟化、漸漸淡化的傾向。尤其是能夠有效鍛煉學生意志力的勞動教育,在很多時候直接被忽視,這在無形之中讓學生感覺到,勞動不重要,是低人一等的事情,從而對其產生了排斥、厭惡的心理。
當老師、家長和社會都過分關注學生的成績時,學生的身體、心理已經逐步喪失承受壓力的意識和能力。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在家中從不勞動,在學校偶爾參與。孩子在學校發生磕碰,不少父母還會到學校進行所謂的“問責”;有的孩子跑幾百米就氣喘吁吁,放棄成為了最樂意的選擇……缺位的育人體系導致學生的刻苦意識淡薄,無形之中滋生了學生輕易放棄的念頭,對于意志力的培養嚴重不利。
策略二:強化實踐參與,開辟“做好一件事”的路徑
作為一個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身體和心靈之間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彼此聯系、相互促進的。堅強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意志,都需要強健的體魄作為基礎,因此,呵護和激發學生的意志力,可以從學生的身心和諧發展的角度出發。
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不僅要讓學生從認知的角度獲得發展,更要在班級中創設多維實踐平臺,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培養各項能力。動手操作,雖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甚至會消耗一定的體力,但能給予學生深刻體驗。教師可以將班級的實踐活動與學校層面的實踐活動相結合,也可以借助社區的公益活動、家務勞動等,讓學生感受實踐中的困難,并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繼而幫助學生形成持續的意志力。
例如,垃圾分類已經在全國執行了幾年時間,但班級里和校園內還存在較多問題。為了更好地磨礪學生的意志力,教師組建班級小分隊,每天監督班級和校園中的垃圾分類工作,并進行相應的宣傳。由于師生傳統的認知早已固化,習慣也已經養成,要想真正地解決這一問題,尚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小分隊成員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及時到崗,也經常會遇到一些同學不聽從安排的情況等。而意志力的磨礪正是要通過克服這些困難與障礙來實現,學生能夠堅持下來,就能從中享受成功的快樂。教師可以向學生了解他們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與學生共同商討對策,一起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堅持下去,將一件事情做好。如:可以幫助學生設定好到崗時間,有條件的可以利用電子手表設定鬧鐘;可以在班級組織“垃圾分類”主題活動,并評選出“垃圾分類小標兵”;組建校園宣講團,以解決同學不服從勞動安排等問題。
正所謂“事在人為”,當遇到困難后就直接選擇退縮,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容易導致自己產生畏懼心理。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不僅通過實踐活動激活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針對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幫助學生運用意志力堅持做好一件事,實實在在地感受意志力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作用,可謂一舉兩得。
挑戰三:僵化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個性單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學習以獲取知識為核心目的,以機械的告知、生硬的傳授為主,教學形式單一,方法陳舊。很多學生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文化課的學習中,缺少了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這不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綜合素養的發展。
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只能從事著一種單調、重復的生活,他們無法體驗到活動的樂趣,也缺乏通過自身的努力克服障礙的成長經歷,最終在“做一件事”時敗下陣來,主動性和創造性都在這樣的生活中消弭殆盡。
策略三:引領個性發展,創造“做好一件事”的契機
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他自己。這就意味著教師要能夠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自然規律,激發他們內在的潛能,為進一步鍛煉學生的意志力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身引路人的角色,增強學生參與實踐、克服障礙的自信。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我們成人總是習慣于牽著孩子的手走路,那孩子永遠都不可能擁有自己前行的力量。”這句話中的“力量”就應該包含了意志力。
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豐富的資源平臺,建立家校共建的活動平臺,平臺定期組織活動,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如周末組織親子爬山活動,跑步打卡活動、家務事爭章活動等。事情不在于多,而在于堅持。在學生出現懈怠、退縮時,借助家校共育的力量,煥發他們的斗志,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具有頑強意志力的時代新人。
面對意志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給他們的時間與空間,幫助他們分析自己存在哪些問題,怎樣做才能提升意志力。在提升意志力的路上,學生邁出小小的一步,獲得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可以為提升意志力的行動提供心理動力,讓培養意志力的行動成為有源之水,從而促進良好意志品質的發展。沒有與年齡段匹配的意志力,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就成了一紙空談。德育工作要以學生生命的健康發展為己任。教師要從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實際出發,把握學生意志力發展所經受的挑戰,對癥下藥,積極應對,從而在確保學生意志力發展的基礎上,推動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李瑾,王雁,李小厘等.培養堅強意志,走出成長困境——中小學生意志品質培養探究[J].亞太教育,2022(17):24-26.
[2]馬志國.為學生“精神補鈣”——在班級管理中增強學生的意志力[J].新班主任,2023(07):39-42.
[3]劉宗鵬.邁出提高意志力的腳步[J].新班主任,2023(04):45-46.
車成華 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西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