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開展并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文章探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教育的具體路徑:以融合為根本,構建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科課程體系;以特色為追求,創設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彩社團活動;以實踐為導向,開展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主題活動;以文化為內容,打造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環境;以校家社為平臺,拓展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協同共育空間,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全面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育人;現實價值;實踐路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和傳承,是實現全面育人的最佳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為此,作為重要教育主體的學校應當充分明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立足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傳統文化教育的層級目標,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多方面、多渠道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實踐路徑,使學生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道德修養,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獨特育人價值
學校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的重要主體。尤其在初始階段的小學教育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一)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格精神、道德規范、思維方式等具有穿越時空的持久價值,使中華民族保持堅定的民族自信。在學校教育中,尤其是小學教育階段,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
(二)豐富育人內容,提高育人實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包含哲學思想、道德品質、審美價值、辯證思維等領域的內容,作為重要的育人資源,極具綜合性,與“五育”相融相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教育,有利于豐富育人內容,創新育人形式,提高學生認知,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弘揚核心價值,形成正確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內在一致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在小學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仁愛、誠信、正義等的時代價值,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以融合為根本,構建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科課程體系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對“進什么”“怎么進”“進到什么程度”等加強了頂層設計。課程是小學階段育人的主渠道,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應當以學科課程的有機融合為根本,構建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科課程體系,最終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從課堂著手,在學科教學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教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素材,有機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從識字教學入手,學生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對于漢字的音、形、義有了深刻理解,從而初步了解漢字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在小學美術課程中,根據不同年級安排陶藝、水墨畫等多種傳統藝術形式的鑒賞學習活動;音樂課程設置了民歌、民樂、戲曲的賞析等內容;體育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包含武術、踢毽子等傳統體育項目的學習。這些課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更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育人的目的。
課程涉及國家、地方、校本三個層級,在國家課程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之外,學校也可以結合地方課程,凸顯地方區域文化的獨特性,在學校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充分開發校本課程,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課堂的深度融合。比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校本課程——書法,學校秉持“寫端正干凈字,做醇雅勵智人”的校訓,結合“寫字育人”特色學校創建,開設書法校本課程,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堅持“以字育德、以字啟智、以字修身、以字促美”,不斷提升學生的書寫水平、審美能力以及藝術素養。
(二)以特色為追求,創設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彩社團活動
在常規課程以外,社團活動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平臺,在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方面也應當發揮著重要作用。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本著“一切活動皆課程”的理念,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性,組建校內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社團,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
燈謎、楹聯社團活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燈謎及楹聯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學校燈謎、楹聯社團開展多樣化活動,如楹聯大課堂、燈謎競賽、優秀楹聯展示等,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戲曲表演社團活動。戲曲作為優秀傳統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其中,京劇是最具代表性的劇種,黃梅戲又是安徽省特色劇種,二者因此成為學校戲曲社團的主要教學內容。學校建立多種類型的戲曲興趣小組、戲曲社團,開展中華名人戲曲故事、戲曲鑒賞、曲藝秀等活動,將傳統戲曲知識有機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不斷增強師生文化認同,發揮戲曲藝術浸潤心靈、啟迪心智的積極作用。
經典誦讀社團活動。國學經典蘊藏著中華五千年歷史的智慧精髓,經典誦讀充分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價值和精神追求。在經典誦讀社團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歷史典故、唐詩宋詞,開展詩歌吟誦展演、詩詞主題競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三)以實踐為導向,開展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主題活動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優秀品格的主要渠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教育不僅需要課堂教學、社團活動的助力,更需要實踐活動的扶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主題實踐活動中,能使之入腦、入心。
依托節慶教育活動,堅定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圍繞節日文化開展一系列實踐活動,既讓學生了解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和民俗,增強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也是引導學生進入社會、認識世界的通道。例如,春節讓學生寫對聯、剪紙,品嘗餃子、湯圓等傳統美食;端午節開展包粽子、畫彩蛋和縫制香囊等活動;中秋節帶領學生賞月、吃月餅、賞桂花;等等。通過開展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責任感,實現知識傳授、價值培養與人格塑造的有機融合。
開展研學文化活動,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研學活動不應只是簡單的參觀游覽活動,而要讓其真正成為傳承和涵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的研學課程可以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歷史文化遺產實地探訪、傳統文化生活體驗、傳統文化技藝學習、文化主題調查研究等。比如,參觀傳統村落研學,可以帶領學生通過實地參觀、實物觀賞、品嘗傳統美食、故事講述等多種方式,開闊學生的人文視野,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學生對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四)以文化為內容,打造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育人環境
環境是學校教育的隱性教育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教育,校園環境的建設不可忽視。學校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著力點,為學生營造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文化育人。
從物質文化環境來看,學校的校舍、場館等景觀發揮著重要作用。校園內,可以將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詩句、格言刻于校園墻面、走廊、掛畫等地。在班級內,可以通過黑板報、教室墻壁等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還可以從本土文化出發,將當地著名歷史人物、特色藝術融入校園文化設計中,同時結合數字校園建設,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多方面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視、可觸、可感。
精神文化層面則是另一種環境文化的追求。比如,筆者所在學校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特色,大力弘揚“以人為本,汲知雅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辦學理念,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培養醇雅勵智少年”為特色項目,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學風“務實、創新、善思、多問”、校風“厚德、樂學、篤行、拓新”更是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彰顯了全面育人的辦學理念。在此精神文化的引領之下,學校特色發展鮮明,辦學成果豐碩,學生全面成長。
(五)以校家社為平臺,拓展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協同共育空間
傳統文化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多方交互的系統性工程。學校是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但不是唯一主體,家庭和社會理應承擔相應的責任,積極推動校家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發展,營造協同育人的新樣態。學校通過加強家校合作,引導家庭在日常生活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更好地鞏固學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成果。學校從轉變家長觀念開始,引導家長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將其內化為個人價值理念,讓家長在家庭中更好地以身作則,承擔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在社會層面,依托各類諸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博物館、紀念館、非遺文化館等社會機構,拓展學校教育的空間,拓寬學校教育的渠道。校家社三方協同,同向而行,密切配合,使得學生不斷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全面提升學校育人成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對學生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能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用豐富多彩的活動讓每一個小學階段的學生浸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中,成為擁有中國心、守住文化根的時代新人,是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文化育人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K2309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彭虹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政策變遷的百年歷程與展望[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22(03):123-138.
[2]吳文濤.傳統文化如何走進學校?——論學校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邏輯[J].中國教育學刊,2018(03):37-42.
[3]唐文明.推進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四個要點[J].課程教學研究,2019(10):86-90.
[4]馬文琴.加強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6(18):45-48.
張良嵩 趙 蕓 安徽省合肥市七里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