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表明,我國中學生主觀幸福感普遍偏低。然而,與學生親密接觸的教師和家長,對學生主觀幸福感發展狀況卻不甚了解。主觀幸福感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學習狀態和目標理想,以及大腦相關區域激活狀態。因此,有必要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為此,學校應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增強體育鍛煉和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編排座位,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家長應與孩子多互動交流,提高家庭教養水平;多種渠道反饋學生信息,提升家校合作。
[關鍵詞] 主觀幸福感;研究新進展;學生;心理健康
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全社會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在2023年4月27日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下文簡稱《計劃》)的指導思想中指出,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實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事實上,主觀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一、學生主觀幸福感現實狀況
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是指學生自己對生活滿意度的主觀判斷。在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OECD)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在79個參賽國家(地區)里,我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作為一個整體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第一的好成績。然而,我國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卻普遍偏低。例如,學生生活滿意度平均為6.64分,低于OECD平均分7.04;學校歸屬感指數為-0.19,低于OECD平均分0。同時,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都比OECD平均值較差;自我效能感也比OECD平均值較低;對失敗的恐懼感高于OECD平均值。
陳祉妍等人2023年對我國17余萬青少年人群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很多青少年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例如63.0%的青少年有明確的生活目標,但是37.0%的青少年卻找不到明確的生活目標,這些青少年可能較少地感受到人生的意義。也就是說,人生意義感越低,主觀幸福感也越低。
從這兩項大范圍調研結果來看,我國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偏低,這將影響學生健康成長。
二、教師和父母對學生主觀幸福感了解狀況
學生主要在學校和家庭中學習生活,他們在學校主要接觸教師和同伴;在家庭里,主要接觸父母。
(一)教師對學生主觀幸福感了解狀況
Urhahne等人2015年調研發現,在積極態度、高興和自我效能感方面,教師的預測與學生自我報告之間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在身體不適、社會問題和焦慮方面,教師的預測分數與學生自我報告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教師對學生的幸福感積極方面預測比較準確,但是對消極方面預測準確度較低。該結果表明,教師只看到學生積極方面,很少觀察到學生消極方面。教師對學生還不是特別了解。
(二)父母對孩子主觀幸福感了解狀況
Hines(2024)調查中學生主觀幸福感自我報告和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對孩子主觀幸福感評估報告,結果發現,在生活滿意度和積極影響方面,父母過高評價孩子,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生活滿意度的評價高于學生的自我評價;在消極影響方面,父母過低評價孩子。也許,孩子到了青春期,不太喜歡與父母交流,有些心里話也不太愿意與父母共享,所以才造成父母不了解孩子。
教師和父母都不太了解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從青春期學生密切接觸的人來看,還有同伴。那么青春期的孩子是否喜歡把心里話告訴同伴,同伴之間是否了解彼此的主觀幸福感呢?這一問題尚待探究。
三、主觀幸福感對學生發展的影響
(一)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
Park等人(2023)調查發現,主觀幸福感與抑郁和焦慮顯著負相關;快樂感與抑郁和焦慮也顯著負相關,快樂感與主觀幸福感顯著正相關。該結果表明,學生主觀幸福感越高,抑郁和焦慮情緒越低,學生心理越健康;學生越快樂,抑郁和焦慮情緒越少;學生越高興,主觀幸福感越高,心理越健康。還有研究者調查發現,人生意義感與抑郁和空虛感顯著負相關。該結果表明,人生意義感越強,主觀幸福感越高,抑郁和空虛感越低,心理越健康。因此,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將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
(二)主觀幸福感與學習狀態
Sharma等人(2023)對中學生調查發現,學業認同感與主觀幸福感正相關。學生主觀幸福感越高,學生學業認同感也越高,學生與學校聯系越多,學習越快樂,學習目的性越強;當學生學業認同感越高,其主觀幸福感也越高。Holopainen等人(2020)對芬蘭中學生調查發現,父母收入、學業難度和自尊會影響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學生感受學業難度越大,心理壓力越大,主觀幸福感將越低。學業成績和主觀幸福感與學習投入均正相關。主觀幸福感越高,學業成績越高,學習投入越多。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能夠使學生學習更快樂。
(三)主觀幸福感與理想目標
對高三學生調查發現,中學生對未來的態度與其主觀幸福感顯著正相關。該結果顯示,學生對未來擁有積極的理想目標,學生將會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反過來,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越高,學生就會有正向的、積極的理想目標。這些學生將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Han于2022年對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很高;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將會影響高考學生的生活滿意度,還影響考生的主觀幸福感。還有研究發現,學生目標感與學習快樂和主觀幸福感均顯著正相關。因此,學生目標感越強,學習將越快樂,主觀幸福感將越高;學生主觀幸福感越高,學生的目標感越強。
由此可見,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目標理想息息相關。
四、主觀幸福感的腦機制
fMRI等方法檢測發現,主觀幸福感高低與右側后扣帶皮層等區域激活程度正相關;對于消極情緒的處理,主觀幸福感高的人可能更主動地使用注意力轉移和行為抑制策略來減少消極體驗等。這些結果說明,主觀幸福感的高低可以通過大腦相關區域的激活狀態反映出來;主觀幸福感越高,相應的腦區域激活程度越高;主觀幸福感越高的人,越容易處理消極情緒。
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等。其中,消極情緒更能激起大腦相關區域的反應。對有過自殘行為的青少年呈現負面面孔刺激和中性面孔刺激,結果發現,自殘過的青少年對于消極刺激反應更強烈。負面刺激會影響認知,也會消耗更多的認知資源,甚至還會干擾后面任務的加工。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主觀幸福感的高低能夠影響大腦相關區域的激活,尤其是消極情緒,還會影響認知,甚至影響接下來任務的認知加工。
五、提升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措施
(一)多種形式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1.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
Hines(2024)把學生分成干預組和控制組,安排干預組學習積極心理學課程,結果發現,干預組的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均顯著提高,消極情緒顯著下降,而控制組幾乎未改變。Finan等人(2024)也發現,積極心理干預,能夠激發積極情感,同時大腦相應區域也出現激活狀態。在常規的英語課程中對中學生開展為期3個月的幸福感課程培訓。該課程能夠增強學生認知靈活性,遇到棘手問題能夠找到應對策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積極情緒。結果發現,相對于控制組,實驗組的心理狀態更好,主觀幸福感更高。所以,幸福感課程培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綜上所述,學習積極心理課程,能夠提高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2.加強體育鍛煉
Song(2024)對某中學調查發現,無論哪個年級,男生比女生的體育鍛煉更多。體育鍛煉多的學生比體育鍛煉少的學生的學習滿意度、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都更高。對于消極情緒,結果卻是相反的,即體育鍛煉多的學生消極情緒更少。參與學校體育項目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明顯增加,其中女生的主觀幸福感提高得更快;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沒有參與體育項目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逐漸降低。沈過(2023)調研也發現,中學生體育鍛煉能夠對其主觀幸福感產生積極影響。這些調查均發現,體育鍛煉有助于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
因此,希望學校能夠重視體育課以及課間活動,甚至下午活動時間。同時,也可以開展多種體育活動或者興趣班;學校還可以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的體育比賽,讓學生多參加體育運動。計劃也提出,以體強心,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熟練掌握1—2項運動技能。
3.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通過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中的物質文化建設、新型班級管理制度建設、班級活動文化建設和班級精神文化建設,將會提高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在班級中,首先制定班訓;其次,經常換板報,小組可以輪流制作板報;再次,組織文娛活動、體育比賽等;最后,組織社會實踐等活動。
(二)多種方式編排座位,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對于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和行為等來說,同伴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擁有良好同伴關系的學生,將會產生較高的主觀幸福感。良好同伴關系能夠幫助學生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減少負面情緒,甚至預防孤獨感和抑郁情緒等不健康心理。
有研究發現,座位相鄰學生的同伴關系顯著好于座位遠離學生的同伴關系(馬艷云,2021)。目前,一些中學按照學習成績編排座位,成績好的學生坐在前排中間位置,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坐在教室兩側和后排位置。三年學習結束,班級中部分同學之間都沒有機會交流,尤其是座位較遠的同學。
在英國某小學,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同伴關系,座位基本上每天更換,有時候依據身高,有時候由學生自己挑選同伴,有時候讓學生抽簽決定等。學期結束,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與其他同學交流互動,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除了多種方式編排座位以外,還可以利用課間讓學生在一起討論問題、閑聊、運動等,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三)與孩子多互動交流,提高家庭教養水平
Arslan(2024)發現,父母教養通過親社會行為顯著影響主觀幸福感;父母教養又通過生命意義顯著影響主觀幸福感。所以,父母教養會影響孩子的主觀幸福感。家庭支持和家庭成員互動都會積極影響孩子主觀幸福感;家庭沖突消極影響孩子主觀幸福感;父母監督也會消極影響孩子的主觀幸福感,父母監督過多,將會降低孩子的主觀幸福感。
因此,對于家庭來說,應重視孩子科學教養,不能太看重學業成績,與孩子多交流互動,減少家庭沖突。還可以咨詢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家長培訓班,傳授溝通技巧等。
(四)多種渠道反饋信息,提升家校合作
Chu等人(2023)發現,課后作業的焦慮顯著消極影響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目前,中學生每天都要學習多門課程,每門課程都有很多課后作業,這導致學生每天熬夜,睡眠不足。日復一日,學生將會產生消極情緒,甚至抑郁。因此,班主任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微信群、家委會以及書信等形式,與家長互相反饋信息,及時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共同致力于提高學生主觀幸福感。
當學生感覺不到幸福時,將無學習動機,無理想目標,甚至心理健康也會受到影響,更談不上將來為祖國做出貢獻。因此,全社會應切實重視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本文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4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助課題“學困生主觀幸福感的調查研究”(項目編號:GYJ2024036)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任小琴.美國青少年幸福觀培育:舉措、特征及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24(02):150-156.
[2]馬艷云.班額對中學生同伴關系的影響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21(05):90-96.
馬艷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心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