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和最終歸隱的“自白書”, 更是絕好的史料,我們由此可以進一步了解陶淵明。作為老師,隨著備課的不斷深入,我猛然意識到,我們還可以從“辭”中分析推斷出陶淵明妻子的為人。
講到“ 攜幼入室, 有酒盈樽”這兩句時,我“節外生枝”, 打算請個女生來回答下面這個問題:陶淵明辭官回家,你若是他的妻子,給不給他酒喝?
隨后就點了黑板上的“隨機選人”, 點到了洪玲倩。
“不倒。”她回答。
“為什么?”我緊盯著她問。
“ 錢都沒了, 還喝什么酒?”
我一想, 也對, 便示意她坐下。但我仍不罷休,轉而又問她后面的女生:“你給不給他酒喝?”
“ 不給。” 人還未站直,她的答案就已出來。
“那他的妻子為什么給他酒喝? 且還倒滿了。”這次我換了個角度。
“包容。”遲疑了片刻,她說出了這兩個字。
“妻子為什么會包容他?”我一聽暗喜,繼續發問。
“明白他為官痛苦,精神受折磨。”
聽到她這最后一句,我終于笑開了。我對大家說:從“有酒盈樽”這四字,我們可以分析推斷出他妻子的包容,他的妻子因理解而包容。倘若妻子不理解,不包容,整天喋喋不休,怨天怨地,陶淵明恐怕會直接選擇出家了,還談什么歸家呢?這“辭”的第二段,寫的就是他歸家后的喜悅之情,這份喜悅離不開妻子的善解人意和包容體貼。
蕭統《陶淵明傳》中就寫道:“淵明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志。”“同志”,就是志趣相投。如此看來,我們剛才的分析推斷是符合實情的,或者說是與史料相吻合的。
說到這里,我話鋒一轉:不過,陶淵明妻子的包容也是有底線的,是包容而不縱容。陶淵明任彭澤令時,公田都準備種上高粱,好用來釀酒,妻子就沒有同意,最后一半種高粱,一半種粳稻。陶家有五個兒子,若是任由丈夫全種高粱釀酒,那一家老小吃什么?妻子的堅持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