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所有動物進食都相當精確,以平衡它們的營養攝入和能量需求。短期內,采食量可能依據實際情況存在一些變化,但從長期來看,采食量調節機制是相當精確的。將營養需求與攝入量相匹配顯然是進化的內在需要。
關鍵詞:能量;肉雞;生長需求
中圖分類號:S8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4)05-0059-03
雞每日的采食量最終會影響其健康、生長、胴體組成和產蛋潛力。日糧配方的制定通常需要依據期望的采食量,或者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通過調整飼喂系統控制采食量。如果采食量少于設定采食量,雞就很難發揮遺傳潛力。因此,重要的是,在設計營養方案時要理解控制雞采食量的機制,并明確各種生產系統對這些機制的潛在影響。
雞是雜食動物,會采食各種食物。在雞的天然食譜中,種子和植物占據了主要部分,但它們也吃昆蟲和小型兩棲動物。野雞還會吃腐肉,有時因缺乏某些營養物質而引發同類相食的現象。雞采食各種各樣的食物是一種進化適應,旨在克服獲取單一食物原料的季節性波動。然而,雞作為雜食動物并不意味著不加選擇地吃。細心觀察雞采食會發現,它們在挑選飼料顆粒時會展現出極高的選擇性,并且在決定是否吞下已選(或未選)食物時表現得異常挑剔。雞對飼料的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外觀、味道、質地以及營養成分。
1935年,Dove對雞平衡自身日糧的能力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發現當雞可以自由采食大約15種不同的常規飼料原料(不同原料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可自由采食)時,它們的日采食量和營養物質攝入量都保持在一個非常穩定的水平。
1 飼料口感與質地
雞的味覺系統不發達。某些化合物,如高粱中的單寧,會讓它們感到不適而不愿采食,不過鮮有證據表明雞會主動因調味劑而增加采食量。研究表明,雞對蘑菇和肉桂的氣味特別反感,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研究過將這類氣味作為一種控制雞采食量的方法的可能性。盡管飼料質地是影響雞對飼料選擇的主要因素,但隨著雞長大,喜愛的飼料粒度也在增大。利用這一規律,可以將肉雞的飼料粒度從粉料轉為中等顆粒飼料,然后換成大顆粒飼料。雛雞不喜歡采食大顆粒飼料,而成年雞則不愿采食細小的顆粒。一個普遍現象是,無論年齡大小,雞通常會首先采食喂給它們的大顆粒飼料,而小顆粒飼料則往往堆積在料槽中。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或抑制采食量。
雞通常會對新穎的飼料質地做出積極的反應,尤其只是飼料的一部分時,可以好好利用這種情況。例如,毫無疑問蛋雞喜歡采食貝殼或大顆粒石粉,部分原因是其新穎的質地,尤其是在粉料中。雞會立即對飼料上面添加的貝殼顆粒做出反應,而對小顆粒的石粉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同樣,在熱應激情況下,在飼料上面添加一些糖蜜甚至水,由于飼料質地的改變,可以暫時刺激采食量。
2 調節機制
雖然飼料的質地和粒度極大影響了雞對飼料的初步選擇,但蛋雞每天通常攝入約110 g飼料,或40日齡的肉雞每天要攝入約250 g飼料,這些都是由復雜的生化過程調節的。腸道充盈度對雞的短期采食量有一定影響。給15周齡的肉種雞飼喂2 h后觸摸其嗉囊,可能會認為嗉囊飽滿會使雞產生飽腹感。然而,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嗉囊充盈度真的會對采食量產生任何有意義的影響,因為嗉囊內幾乎沒有啟動控制反饋機制所需的神經末梢。因此,嗉囊充盈度對采食量的影響很小。
進食后,消化過程幾乎立即開始,復雜的飼料成分被分解成化學成分,這些基本成分包括糖、氨基酸和脂肪酸。當這些營養物質在血液中循環時,它們會影響大腦中的特殊受體,從而傳遞給雞其營養狀況。例如,隨著飼料的消化和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升高,大腦會發出信號告訴雞開始限制其采食量。氨基酸和脂肪酸也有類似的機制。氨基酸的情況尤其特殊,互相之間必須按照正確的比例配比,我們稱之為“氨基酸平衡”,如果這種平衡不正確,氨基酸就不能用于生長或產蛋。在這種情況下,雞的大腦會感知到這種不平衡,并作為一種安全機制,減少采食量。例如,如果蛋雞飼料中缺乏蛋氨酸,雞會大幅降低采食量,因為它們知道用這種不平衡的蛋白質無法生產雞蛋(圖1)。
當不平衡的氨基酸進入頸動脈或頸靜脈時,可以清楚地看到氨基酸缺乏對家禽的影響。當進入頸動脈時,氨基酸信號會立即傳遞到大腦的調節傳感器,從而減少采食量;當進入頸靜脈時,氨基酸信號對采食量的影響較小,因為肝臟可以在氨基酸最終到達大腦傳感器之前進行干預并重新平衡它們。
保持體內一定的脂肪水平可能會影響長期(每周)的采食量。雞對個別營養物質有特殊的食欲。最好的例子是蛋雞對鈣的需求。一旦蛋雞開始產蛋,它對鈣的需求就會增加。在自由采食的情況下,蛋雞可以平衡其采食,每天攝入約4 g的鈣。例如,如果飼料中鈣含量低,蛋雞就會相應地增加采食量。這種先天感知飼料中營養平衡的能力只是雞維持長期健康的一種保護系統。
這些調節系統的總體“守門人”可能是兩種激素,即大腦產生的瘦素和前胃產生的胃泌素,是控制或減少采食量的關鍵信使。不斷的研究表明,這兩種激素也可能在繁殖和免疫方面發揮作用。
3 日糧能量水平
在大多數實際飼養情況下,日糧的能量水平是影響采食量的主要因素。wQ9BzRhd4eVLYTBiokdcbg==上文描述的調節機制包括一個內在系統,該系統能非常精確地控制雞每日的能量攝入。隨著日糧能量水平的增加,雞會減少采食量,而日糧能量水平降低則會促使采食量增加。這一機制適用于所有類型和年齡的雞,并且非常準確。蛋雞在1~2 d內就可以精確地改變采食量來應對日糧能量水平的變化。因此,日糧能量水平的選擇是一個經濟決策,也是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能量水平的原因。顯然,當采食量隨著日糧能量水平的變化而變化時,所有其他日糧營養成分的水平也要相應調整。
有人提出,現代肉雞并不是根據其能量需求進食的,其采食量而是與腸道容量有關,這種容量與其旺盛的食欲有關。盡管肉雞可以攝入接近其體重10%的干物質,遠遠超過任何其他農場動物的采食量,但能量攝入似乎仍是影響因素。將肉雞的日糧稀釋50%,其采食量會翻倍,這樣能量攝入量才會保持不變。當稀釋度介于兩個極端之間時,肉雞會完美地調整其采食量,因此無論使用哪種日糧,能量攝入量都保持不變。干擾因素是雞的進食能力和采食這種稀釋日糧所需的時間。在雞場,肉雞通常不可能花2倍的時間來采食稀釋日糧,因此降低日糧能量是有實際限制的。因此,從雞的角度來看,日糧能量水平的選擇并不是十分關鍵,最終的選擇將基于經濟和雞場管理系統。
4 每日能量需求
雞會根據其能量需求相當準確地進食,因此影響能量需求的因素會對日采食量產生直接影響。例如,當蛋雞停止產蛋1 d,其采食量會減少約30 g。
影響能量需求的主要變量是環境溫度。育雛期后理想的環境溫度為26 ℃,低于26 ℃時,雞需要更多的能量來維持體溫,而在較熱的天氣,雞的采食量會相應減少。據近似估計,溫度每變化1 ℃,雞會調整其采食量約1%。對于蛋雞,這相當于溫度每變化1 ℃,采食量就會變化約1 g,這也是讓產蛋環境盡可能保持溫暖的原因。羽毛的覆蓋程度會極大地影響這些計算結果,尤其是在較冷的氣候條件下。例如,在15 ℃與26 ℃溫度下,羽毛稀疏的蛋雞比羽毛豐滿的蛋雞每天會多采食近10 g飼料。
5 長期健康
雞會采食各種潛在的飼料,不過非常挑剔,并且以它們的長期健康為基礎。一些基本生理機制可以控制雞短期和長期的采食量。日糧能量水平通常是影響采食量的重要因素。日糧能量水平低時,雞會采食較多,反之亦然。雞的采食量會相當精確地滿足其能量需求,因此所有影響能量需求的因素會直接影響采食量。環境溫度和飼養密度可能是影響能量需求進而影響采食量的兩個主要現場變量。
原題名:Meeting energy needs to perform (英文)
原作者:Steve Lee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