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畜牧業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牛疫病不僅對牛群健康與生產力造成損害,而且可通過肉類、乳制品等食品鏈環節,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文章通過對牛疫病的分類、特征、傳播途徑、流行規律進行分析,構建與實施綜合防控體系,為畜牧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牛疫病;綜合防控體系;建立;實踐;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2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4)05-0092-03
全球畜牧業中,牛疫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公共衛生風險不可忽視。近年,隨著畜牧業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牛疫病在傳播上呈跨地域、發病率高之勢,不僅損害牛群健康與生產力,而且可通過肉類、乳制品等食品鏈環節,對公眾健康構成威脅。
1 牛疫病的分類和特征
1.1 牛疫病分類概述
1.1.1 細菌性疾病
病原體為細菌,傳播方式包括接觸、空氣、采食受污染的飼料和飲水;常見癥狀為發熱、呼吸困難、食欲降低等;代表性疾病包括牛結核病、布魯菌病及炭疽病。
1.1.2 病毒性疾病
病原體為病毒,傳播方式多樣,包括空氣傳播、昆蟲叮咬及接觸傳播等;癥狀復雜且致命率較高,如口蹄疫、牛瘟和牛傳染性鼻氣管炎。
1.1.3 寄生蟲性疾病
由寄生蟲導致,通過直接接觸或環境傳播,影響牛的營養吸收和健康;常見疾病包括牛焦蟲病、牛肝片吸蟲病和螨蟲病。
1.1.4 真菌性疾病
由真菌感染引發,通常因接觸受污染的飼料或環境而產生,主要影響牛的皮膚、呼吸道和消化道;代表性疾病包括牛蹄真菌病和牛皮膚真菌病。
1.2 牛疫病主要特征
1.2.1牛瘟
通過接觸感染動物分泌物、排泄物或空氣傳播;癥狀為高熱、嚴重腹瀉、口腔和消化道潰瘍、呼吸急促和食欲下降,死亡率高;防控措施包括隔離患病牛、接種疫苗以及強化衛生與消毒。
1.2.2 牛結核病
由結核分支桿菌引發,傳播方式包括空氣傳播、直接接觸或接觸被污染的飼料和水源,癥狀包括持續咳嗽、呼吸困難、體重減輕和淋巴結腫大;應對方法包括疫病檢測、隔離或淘汰患病牛,并保持良好衛生條件。
1.2.3 口蹄疫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傳播方式包括空氣、受污染飼料和水源、直接接觸;癥狀包括發熱,口腔、蹄部和乳房水泡與潰瘍,流涎,跛行和食欲減退;防治策略包括接種疫苗、嚴格控制牲畜流動以及加強消毒與衛生管理。
1.2.4 布魯菌病
傳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觸感染動物體液或食用受污染動物產品;癥狀包括發熱、流產、關節炎和乳腺炎,公牛還可能患睪丸炎。
2 牛疫病的傳播途徑與流行規律
2.1 牛疫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與患病牛直接接觸,或觸碰被患病牛污染的飼養器具、衣物、交通工具等,病原體可通過皮膚、黏膜或傷口進入牛體內。病原體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或氣溶膠感染牛。常見牛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有牛肺炎、牛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染病原因包括飼養密度大、通風不佳。病原體通過被污染的水源進入牛體內,引發腸道性疾病。污染源包括患病牛排泄物、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河流等。常見腸道性疾病有牛痢疾、藍舌病。病原體通過被污染的飼料進入牛體,引發疾病。污染原因包括飼料存儲不當、運輸時被污染等。例如,牛海綿狀腦病(瘋牛病)[1]。
2.2 牛疫病傳播的規律與特征
夏季高溫高濕環境有利于病原體繁殖,消化道疾病及寄生蟲病易發;冬季溫度低,牛免疫力會降低,呼吸道疾病高發。氣候、地理環境和養殖管理方式影響疾病流行程度。例如,南方潮濕地區寄生蟲病普遍,北方干旱地區呼吸道疾病多發。高密度飼養環境下,牛之間接觸頻繁,疾病傳播風險增加。未經嚴格檢疫的牛進行跨地區調運可引發跨區域傳播。
3 牛疫病綜合防控體系的建立
3.1 提高疫情防控意識
規模化牛場由于飼養密集,環境欠佳,空氣流通不暢,增大了疫病的暴發風險。牛場相關負責人必須提高精細化飼養管理及疫情防控意識,革除陳舊觀念,實行科學化管理,認識到疫病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實開展各項防控工作。牛場負責人、飼養員以及獸醫都應深入學習防控知識,進行流行病學調研和分析,構建有效防疫體系,掌握前沿防疫技術,將疫病防控融入選址、建場、引種、免疫、檢測、消毒、滅源、驅蟲、銷售等各個環節,以保障牛場的健康發展。
3.2 合理選址與布局
牛場要選在離屠宰場、制藥廠、化工廠、礦山、住宅區和交通要道較遠的區域。牛場應建在背風向陽,地勢較高,通風透氣,水電供應充足的地方。在布局上,要按照風向設置各區域,設置隔離綠化帶,做到凈污分離,減少疫病發生率,生產區、生活區、管理區、生產輔助區要相互隔離,避免交叉污染。
3.3 嚴格執行消毒制度
根據季節變化,對消毒頻次進行調整,建立嚴格的消毒制度。平時一個月消毒2~3次,疫情高發期每天要消毒1~2次。選用漂白粉、石灰乳、過硫酸氫鉀等廣譜、低毒、高效、低殘留的消毒液,輪換使用,防止產生耐藥性。重點做好牛舍、器具、道路、墻體、地面、車輛、糞便等的消毒,消滅病原體,防止疫病發生。
3.4 健全防疫體制
規模化牛場組建防疫專班,明確防疫責任,嚴格按照制度執行,根據《動物防疫法》制定防疫計劃和制度。防疫隊要負責牛群巡診、疫病監測、衛生巡查等工作,一旦發現異常,要立即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衛生防疫制度,建立防疫檔案,分片包干,人員、工具和車輛禁止混用,閑雜人員嚴禁進入,確保防疫工作落實到位,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
3.5 制定科學免疫程序
根據牛場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建議參考以下免疫程序:牛犢2~3月齡時接種相應疫苗;成年母牛在懷孕后1個月和產前1個月分別接種不同的疫苗;每年2月份、9月份對所有牛進行一次免疫接種;免疫檔案做到記錄準確;及時評估免疫效果,必要時進行強化免疫。
3.6 制定合理驅蟲方案
寄生蟲病在規模化牛場中較為普遍,為預防此類疾病,需制定科學的驅蟲方案。結合寄生蟲病的發病規律,確定驅蟲時間和用藥,保證驅蟲效果。建議參考以下驅蟲程序:每年2~3月口服丙硫咪唑,5月藥浴驅除體外寄生蟲,9月(配種前)和11~12月分別再次驅蟲。驅蟲藥宜在清晨空腹服用;糞便應堆積發酵處理,防止寄生蟲病的傳播[2]。
3.7 建立疫病診斷預警系統
鑒于牛場飼養密度較大,環境惡劣,病原體易于傳播,需與科研機構、農業部門保持密切聯系,了解最新的疫情動態,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引進先進的疫病監測、診斷技術,搭建完善的診斷預警系統,建立突發疫病快速報告機制,改進監測和檢疫技術,實時監控牛群狀況。若發現可疑病例,應立即送檢,確診后需隔離治療,防止疫病擴散。
3.8 嚴格控制牛群進出
牛場應嚴格遵守“全進全出”制,降低引種調運頻率,防止疫病的傳入或傳出。引種時應從正規牛場采購,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和檢疫,隔離飼養4周以上,確認無異常后方可合群飼養[3]。
4 牛疫病防控體系的實施與管理
4.1 防控體系操作流程
設立(防控)指揮中心,明晰獸醫、傳染病專家與行政職員職責,制定科學合理的防疫策略;定期開會,保證信息交流,迅速處理問題;積極聯絡地方政府、農場主等,保證防疫措施有效執行。
4.2 防控體系管理策略
各地防疫部門按照任務分工,制定綜合應對方案,由防控決策中心最高層集中決策,確保防控工作高效開展。這種模式有利于增強執行的靈活性和效率,同時,保證政策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定期開展防治措施效果評估,通過收集資料分析和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意見。考核結果第一時間向指揮部和實施部門反饋,為保障前方信息暢通無阻、為決策提供保障等,應聽取一線人員的心聲。一旦發生疫情,應啟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調動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資源。對信息報告、指揮、物資調配、隔離消毒等重點環節,應作明確規定。保持信息的公開透明,疫情動態和防控措施及時發布,緩解市民的恐慌心理,做完應急處理后,總結評估整個流程,增強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
5 結束語
建立實踐性的牛疫病綜合防控體系,多層次對牛疫病進行監測、預警、預防與控制。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管理來降低牛疫病的發生率,為畜牧業的良性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隨著技術不斷改進和升級,牛疫病的綜合防控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為畜牧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李美文,郝雷,李潔.規模羊場疫病綜合防控體系的構建[J].北方牧業,2023(24):30.
[2] 黃海波.加強我省基層動物疫病綜合防控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8):96,102.
[3] 盧興波.育肥牛疫病的防制要點[J].北方牧業,2023(14):26.